在精挑细选的电商平台上收到“好评如潮”的商品,收到真货时却大失所望——这种经历,然而,大部分网购过的人都遇到过。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网店经营者为了盈利,雇佣水军,以好评返现、赠送礼品等手段制造好评假象,欺骗、误导消费者下单购物。
这种新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6年“3·15”晚会上,网购内幕就被曝光,引起公众关注。
”新华社在蒋跃新虚拟“购买”
网店的出现给了消费者更便捷的购物体验。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消费者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有购买商品意向的网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但随着“单信炒作”现象的盛行(即以虚构交易、好评、删除差评等形式提高网店信用等级。),人们在网上得到好东西变得更加困难。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有教人某个产品是否有刷单行为的策略。
说好的网络让生活更轻松?
对于一些网商来说,刷单显然被当成了捷径。他们凭借虚构的好评,销售实际质量和功能远不如评价中所示的商品,然后利用很多消费者怕麻烦,懒得退货单价较低的心理,最终获利。
对于另一部分想老老实实开店的人来说,刷单多半是无奈之举。按照大部分电商平台的规定,买家给出的每一个评价都会影响店铺的信用等级评分。分数低的话,自己的产品在搜索页面的位置会更低,关注度会下降。需要注意的是,评级高低是相对的。一个正常的网店即使做到零差评,信用等级评分也很可能低于过不了好评的同行店铺。形势所迫,即便是良心卖家,也有一些不得不加入刷单大军。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网店对好评近乎扭曲的追求催生了一个成熟的刷灰行业。有媒体调查发现,机器刷由平台监管后,出现了专业的人工刷水军——在这个“市场”里,有只亮五星好评的“粗刷”,有用商家提供的图片评论的一般“细刷”,也有用预付款收货后拍照、视频、长文的高级“细刷”,收费标准从几元到数百元不等。此外,一些计费代理还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后续评估和使用特定创建时间和性别的帐户计费等服务。
《班》新华社发程硕佐
可想而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商家计费的成本最终都会以各种方式转嫁到消费者的钱包里。
当然,刷机的危害远不止这些。除了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破坏平台经济的公平交易规则,以兼职刷单为由的诈骗案件频发,炮制好评更深远的影响是对诚信经营者和公平竞争市场规则的伤害。
一方面花了大力气改进创新的产品很可能因为展示页面较低而被忽视,另一方面如果愿意花钱刷单也能赚得盆满钵满。长此以往,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的小店会越来越难生存,优质商品会越来越少,电商市场环境会越来越差。最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危害。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单信投机”已经触及了我国的许多法律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以前的荣誉等作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该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对其商品作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作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返现、红包、卡等方式诱导用户做出指定评价、好评、转发、定向投票等互动行为。
央视曝光了单一兼职,可能也有隐藏的骗局。
近年来,虽然国内很多地方的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刷单行为的监管,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刷单现象从未消失。这不仅是因为刷单的违法成本低于收益,更是因为治理刷单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比如,针对不断出现的互联网消费新形式和计费新形式,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跟进,出台具体监管措施,及时发现和查处计费等欺诈行为,让参与各方付出相应代价。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一方面要对商品和店铺设置更多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舍得放下一些流量和营收,对涉嫌刷单的店铺设置更严格的处罚,引导店铺经营者把精力花在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上。
跟虚假好评较劲真的不是消费者该练的。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