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田园诗房产圈”,点击左上角头像,加入房产交流群,互动密码,更多干货资讯。
关于工业地产的盈利模式,业内一直有很多讨论。在我看来,有两种盈利模式。一个是靠机遇和与政府搞好关系赚钱,一个是靠自己的业务能力赚钱。
在市场竞争初期,企业更多依靠第一种,即政府关系和政府政策衍生的机会来赚钱。
但近两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的逐渐成熟,靠人情关系搞项目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构建自己的盈利模式。
今天笔者整理出工业地产的六种主流盈利模式,并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后来者提供一些帮助。
生产型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综合房地产业务,源于当地政府呼吁创造产业和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具体做法是,房地产开发商从土地一、二级开发开始(一级开发基本由政府平台公司承担,民营企业一般从二级开发开始),提供从区域规划、开发建设、产业引进到产业投资、产业服务的全链条服务。
城市发展模式关系图
盈利模式上,住宅和商业销售是企业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以写字楼租售收入、政府咨询服务费、投资回报收入、政策性收入、政府奖励等产业部门收入为补充。
就地产商而言,真正赚钱的是生产城市开发中的“城市”,而工业部分很难盈利。
以前很多开发商上来都是先把房子和生意做完,美其名曰“反哺工业园”。其实工业部分就是各种拖延,真的不能拖。要么找工业运营商接手,要么干脆放弃。
反正我以为房子的钱已经到了,这部分评估我不要了。你的政府能拿我怎么办?
当然,这几年监管比较严格,地方政府也不允许开发商先造房子,而是分批供地。
“房产先给你,房子再批给你。”很多政府甚至明确规定不允许房产绑定房子。
一般来说,产城开发类似于住宅开发,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运营活动。
一方面需要企业严格控制成本,另一方面需要尽可能缩短经营周期,实现资金快速周转;同时,企业也要面对与地方政府的一场博弈(因为政府的诉求与你的完全相反,他要你多搞工业,少搞住房)。
房地产行业红火的时候,城市里的重资产项目有助于企业赚更多的钱;但一旦出现2021这样的行业拐点,重资产、高负债是企业最大的负担,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核心能力:融资能力、政府关系、综合发展能力、产业整合能力。
工业园发展模式
园区开发模式是工业地产行业最主流的盈利模式。企业获取土地,建造工业地产(办公楼、厂房等。)以整体开发、批量开发或定制开发的模式,然后通过出售、租赁、持有、运营等方式获取利润。对应的盈利模式有三种:
第一,房产销售。由于我国工业地产缺乏畅通的融资渠道,房地产开发商希望提高物业销售比例以快速回笼资金,而政府希望企业有更多的自持部分。双方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哪一方的话语权更大。
一般来说,在一二线城市,地方政府都不缺客户(当然企业特别优秀的除外)。面对企业,政府会很强势,企业通常自持拿地比例很高,甚至100%自持;在四五线小县城,政府成为弱势一方,企业有谈判空的余地。
二、物业租赁,通过自持获得租金收入,享受土地升值。
这里的租金收入由两个因素决定。第一,租金水平主要由地段决定。第二是去工业化的速度,与招商引资策略和招商引资手段有较大关系。
而且一个自持的项目要想盈利,从前期就要系统规划,在每个关键节点做好该做的事情。如果不做规划,就靠自有资金支撑,压力会非常大。
第三,服务增值收入。这部分收入一般占比很小,很难达到,我就不说了。
核心能力:融资能力、政府关系、快速投资促进能力
合作征地模式
开发商与产业经营者(科技企业)之间合作拿地较为常见。一般模式是企业拿地,开发商出钱。
开发商还要负责后续的建设、销售和运营。开发商除了要交“征地服务费”,还要拿出一部分房源分给企业。
对于开发商来说,工业地产有两个棘手的问题。第一,他们拿不到地。由于好地块竞争过于激烈,往往附加大量附加条款,如果以市场化手段拿地,按照开发商的产业运作水平,项目是要亏损的。
更何况当地政府对开发商拿地异常警惕。一看到名片上的“地产”二字,就已经黄了一半了。
第二个问题是招商引资难。开发商擅长获取资金,有成熟的开发管理流程,但缺乏产业规划能力,缺乏产业资源,难以独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一旦涉及到工业运营商(科技公司),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产业运营商(科技企业)在政府眼里是最好的,而且只要企业说愿意把地区总部落地,然后讲一个“生态圈”的故事,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会认可,同意以“漂亮”的价格提供土地。
而且这些企业自带产业资源,地产商不用担心产业投资。
对于产业经营者(科技企业)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诉求。从留人的角度来说,高新园区是企业的外在标签和门面,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
从产业角度,以园区为载体,企业可以依托先天的科技基因,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帮助一些在相关领域有潜力的企业尽快成长起来,构建产业生态;
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买房一直是最安全的投资方式之一。
只是你想要的,只是我有的,就这么定了。
核心竞争力:融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产品打造能力
二房东模式
二房东模式很好理解。企业从房东那里租房子,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打包再租出去。
不过话说回来,二房东模式的本质就是给房东“垫底”。不管行情如何,楼主都是旱涝保收的。至于能不能赚钱,赚多少,就看你的能力了。
在我看来,二房东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租金差、短租收入、免租期、运营费用。
租金差主要来源于几个点。首先,谈判。因为是整栋,属于“团购”,所以价格本身会比“零售”便宜,尤其是市场不景气或者原运营团队着急退出的时候,可能会谈更好的价格。
二、装修能力。因为企业不再满足于脏乱差的房子,对办公环境的要求更高,而一些房东守旧懒散,二房东租房给企业装修,满足了企业的需求;第三,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短租的收益。很多公园只能租三年。二房东把房子廉价出租,分成小单间改造成孵化器,可以租一年、半年甚至更短时间。但是月租会贵一些,相当于赚了批发(长期)和零售(短期)的差价。即使企业提前退租,违约金也可以没收。
第三,原房东通常会给二房东很长的免租期(一般是半年以上)进行装修。二房东可以利用好这个时间差,在快速装修的同时(专业二房东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全部装修),同时吸引客户在免租期内将房子租出去。
第四,如果原房东有产业投资和人才引进的任务,也可以给二房东一定的经营费。当然要求会更高。
核心能力:项目谈判能力、装修事业部能力、快速去污能力
产业投资模式
利用园区“先到先得”的优势,选择园区内优质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一方面有利于吸引优质企业入园,优质企业获得投资后会不断发展壮大,即使IPO上市,园区也能从中赚取利润。
不过话说回来,产业投资是一个完整的技术活,不仅要求企业有很强的筹资能力;投资团队要足够专业,在政策把控、产业研究、信息搜索、政企对接、企业识别、投后管理、合理退出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而且,即使满足以上所有条件,成功投资也不容易。
一般来说,那些质量好、市场广、商业模式清晰、前景看好的“独角兽”和“专新”企业,是不缺投资的。如果退一步,投资未来不确定的小微企业,失败率估计在95%以上,十个项目有一半已经成功。
而且即使项目完成了,账面回报的倍数也是没有意义的。企业IPO成功套现,资金回到手中,才算收入。
我看过很多园区,在我做任何投资之前,我都是满腔热血,高呼帮助创业者筑梦。结果投资的资金基本都是“慈善”的。
所以通过投资赚钱还是很难的。
核心能力:筹资能力、投资研究能力和企业孵化能力
建筑代理
土地的所有者提供资源和资金,聘请有项目开发建设经验的施工代理商承接需求,最终实现共同盈利。
在政策调控下,迫于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原本被认为利润微薄的房产中介业务突然成为一盏明灯,成为房企转型和规避监管风险的“红利”增长点。
而经济的滞涨,国家和央企的异军突起,龙头房企的雷霆出击,政府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都促成了代建规模的爆发。
从代建方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向项目输出交易经验、管理经验和品牌溢价,可以赚取不菲的建设管理费,风险较小,回报不低。以招商蛇口、中新集团为代表的地产商已经开始布局相关业务。
核心竞争力:开发和管理经验,品牌溢价
声明:本文来自“校园在线”,感谢作者。各位朋友,欢迎就本文观点互相交流互动,记得在文末留下脚印。
今天的内容先介绍到这里。更多头条干货,请关注公众号“田园诗地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