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最近似乎在做业务梳理,尤其是在重要的新兴业务——社区电商(社区团购)业务层面。
MMC(社区电商事业群)自零售店和熊市整合以来,一直主导阿里的社区团购业务。最近,它重新整合了淘宝杂货购物业务和流量入口,然后推出了新品牌“淘菜菜”。
淘宝买菜的相关利益“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淘宝买菜从淘宝产品变成了MMC产品。
据《商业观察》报道,淘菜菜的出现可能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值得关注。
1。对于MMC来说,这次调整是B端服务和C端服务的一次大整合。
MMC以TO B业务为基础,主营业务——零售通、1688等。-都是面向B端市场,一直由岱山管理。当零售店和熊二市整合为MMC(仍掌管岱山)后,业务触角从情侣店的快消品B2b批发配送业务模式延伸到整个超市品类(生鲜+快消品)的C端市场(批发零售模式)。
因为博夏基城是做商超品类的社区团购商业模式(B2b2C)。
但是MMC延伸到C端后有个问题,它的流量池不大。麻吉市虽然在做C端市场,但并没有像美团优选、买菜多那样,在过去阿里集团的资源支持下烧C端市场。并没有得到阿里流量阵地的全额注入,是淘宝流量入口与十会等企业共享“淘宝购物”,是赛马关系。
阿里并没有对业务进行整体集中管理,从而将BC的两端整合为一个整体。
所以MMC整合盒马和零售的市场后,要做BC整合。整合后,这次去整合的淘宝买菜,相当于让MMC在淘宝(淘宝,淘宝专版)首页首屏“获得”了流量入口(淘宝买菜),赋予其专属的“流量池”,让MMC集中管理。
淘宝买菜从淘宝产品变成了MMC产品。淘宝买菜流量原来的一些“受益者”,比如十社,已经淡出,现在统称为淘菜菜。
综合来看,商业观察家认为BC融合是对的,因为做TO B业务需要“抱流量大腿”。
如果没有C端渠道的“大腿”,不影响C端用户和渠道,TO B业务就缺乏爆发力,这不仅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而且难以整合上游的供应资源,投入巨大。尤其是创业初期,效率不会太高。
C端市场可以快速爆发,尤其是在互联网模式下。合适的时机和模式,一两年内做十亿用户盘是有可能的。以这样的爆发力,TO B业务不太可能实现。
因此,当可以将B2b商业模式延伸到C端的社区团购模式(B2b2C)出现时,必将对B2b商业的零售传播产生冲击。那么,TO B业务部门如阿里零售需要跟进,做好BC两端的整合融合。
二。供给决定流量。
简单来说,这次调整可能也说明阿里缺流量,阿里在找流量。
有市场人士向商业观察报表示,虽然“淘宝购物”(现淘宝菜菜)的流量入口很好,但生鲜快消品类的高频也有流量价值。但现实是淘宝买菜的日订单量并不是很高。一个以前“入驻”流量的公司,每天能拿到几十万的订单。
貌似淘宝的购物场景流量并不大。
阿里可能在买菜人群和主要买菜人群的心智渗透方面表现不太好,导致他能带来的订单水平有限。
那么从这次调整的角度来看,B端事业群会整合“买菜流量层面”,可能会从货源的角度来做。
阿里可能希望“淘菜菜”整合供给能力,帮助建立“买菜心态”,然后通过高频生鲜、快餐业务为阿里生态补流量、带流量进来。
逻辑:供给决定流量。
流量大不大,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你的供给能力强不强,取决于你的商品能力、服务能力、履约能力强不强。消费者被你的商品和服务所吸引。
按照这个逻辑,未来淘菜菜成败的关键在于,给它淘宝杂货流入口作为起点后,能否整合出强大的供应能力。
阿里面临的挑战可能是现有的供给能力不是特别强。
比如,淘菜菜需要整合盒马、大润发、零售通、阿里数码基地、1688等业务线的供应能力,但这些业务在过去已经无法互相供货,部分业务也出现了发展瓶颈。换句话说,如果这些业务的供给能力很强,怎么会出现瓶颈、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呢?
淘菜菜的优势是阿里的市场整合能力比较强。
事实上,阿里在某个领域、某条业务线、某个部门、某个领导上并不强势,而是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关系、商家、市场资源等等的整合。
比如每次收购一项资产,阿里体系内的各大业务部门都会抢着“整合”被收购资产的现有资源。比如,阿里是巨头中第一个尝试搞中台的。
这可能是创始人的特点决定的。也可能得益于丰富的平台业务经验所赋予的整合能力和敏锐度。
体现在淘菜菜业务上。零售是快消品配送数字化,帮助夫妻店数字化的一个基本方式,包括提供POS数字化终端。大润发有现成的仓配体系和门店网络,主要分布在三四线城市。都是现成的前置仓网络,不需要花很多钱去覆盖。有机会整合更高效的绩效体系。马盒子建立的高端品牌价值和商品体系,也有助于为社区团购业务提供一些差异化的优质商品。
加上外部资源的整合。也就是说,单一业务线可能存在瓶颈,但将各自的优势与外部资源整合起来,可能会解决固有的瓶颈问题。
所以看起来,淘菜菜要做一个B端的业务平台,业务权限集中管理,然后整合货源和零售资源。
这包括整合网店下端资源提高夫妻店运营能力和夫妻店下单,交换夫妻店在采购淘菜菜整合的供应链商品和资源,共享夫妻店的人力、财产和用户。
在线上,除了整合强化货源能力,就是有流量的淘平台。未来还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就是互联网的“互联互通”。
目前阿里的社区团购业务并不乐观,主要是市场认为阿里无法切入微信生态。不能做微信群或者微信小程序,不能导入微信流量,不能“协调”数据和支付。
但是,没有微信,做一个特别大的团购生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如果未来能够实现“互联互通”,或许意味着可以将淘菜菜大规模引入微信生态,然后通过刚需高频的生鲜快消服务,从微信中挖掘流量数据资源,进而反哺阿里整个生态,解决阿里的流量困境。
什么是逻辑?
“互联互通”后,渠道(平台)端的闭环被打破。然后,市场竞争不再由闭环渠道驱动,而是由商品供给能力驱动。也就是说,谁能提供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谁就赢得了市场。渠道的“壁垒”价值并没有那么大,因为渠道是“开放互通”的。
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构建,正是淘大菜菜试图整合和打造的。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研究互联互通。
第三,降本增效,抱团作战。
业务集中管理也是内部资源和集团运营的整合和协调。这有助于降低成本和不必要的投资,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