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金额法销售成本计算公式(注会CPA备考01-会计基本理论02)

第三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一、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会计要素按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确认的条件

将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满足资产的定义,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责任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计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确认负债的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满足负债的定义,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的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2.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所有者权益通常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反映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取决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增加所有者权益的、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收入确认的条件

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的,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一)合同当事人已经认可合同,并承诺履行各自的义务;

(2)合同明确了与转让货物有关的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3)合同有明确的与转让货物相关的付款条款;

(4)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合同的履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

(五)企业因将商品转移给客户而有权获得的对价很可能被收回。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2.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将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利润直接计入当期利润,亏损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利润的确认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计量。

二。核算要素计量属性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在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和材料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是取得时的实际成本。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也称现行成本,是指根据现行市场条件,为重新获得同一资产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预计售价扣除进一步加工成本、预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预计加工成本-预计销售税金

[S2/](四)现值

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计量属性。

(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所能收到或支付的价格。

三。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指反映各种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表达式。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等式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间点的平衡关系。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二)利润=收入-费用

企业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费用。通过收入和费用的比较,可以确定一定时期的利润水平,确定实现利润的过程。

这个方程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上述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第四节 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一.账户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分类;会计是对会计要素的分类。

账户,简称账户,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单位。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一)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会计科目根据其经济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资产科目、负债科目、共同科目、所有者权益科目、成本科目、损益科目六大类。每一类会计科目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细分为若干具体科目。

(1)资产账户是对资产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账户和非流动资产账户。

(2)负债科目是针对负债具体内容的分类核算项目,根据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流动负债科目和非流动负债科目。

(3)共同科目,兼具资产和负债属性,主要包括合约结算、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和其他科目。

(4)所有者权益科目是针对所有者权益要素具体内容的分类核算项目,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其他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库藏股、其他综合收益、专项储备、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

(5)成本科目是对归属于产品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和核算的项目,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制造成本、R&D支出、合同取得成本和合同履行成本。

(6)损益类科目是对收入、费用等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和核算的项目。其中,反映收入的科目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反映费用的科目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和其他科目。

(二)根据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控制关系

会计科目根据其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一般会计科目和明细会计科目。

(1)总分类账户:又称总分类账户或一级账户,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综合分类并提供综合信息的会计账户。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行进一步分类,提供更为详细具体的会计信息的科目。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二、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是指每一笔经济交易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登记,以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变动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分为借贷记账、增减记账、收付记账等。

(一)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边称为借方,右边称为贷方。所有账户的借贷记录的增减方向相反,即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




通常,资产、成本和费用账户的增加用“借方”表示,减少用“贷方”表示。债务、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账户的增加用“贷”表示,减少用“借”表示。



1。资产和成本账户的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增加借方登记的资产和成本科目;信用登记减少。期末余额通常在借方,有些账户可能没有余额。余额计算公式为: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2。债务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借记登记债务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减少额;信用登记增加。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有些账户可能没有余额。余额计算公式为: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销售成本计算公式

3。损益账户的结构

损益账户主要包括收益账户和费用账户。

(1)在借贷记账法下,借记登记收益科目;信用登记增加。期末将当期净收益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计算当期损益,转入后无余额。



(2)在借贷记账法下,费用账户借方登记的增加;信用登记减少。期末将当期费用净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计算当期损益,转入后无余额。



(二)借贷记账法的会计规则

借贷法的记账规则是“借就要借;如果你借,你必须是平等的”。这个记账规则要求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登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金额相等方向相反的账户中。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列明每项经济业务应借、贷的账户名称(科目)和金额的记录。会计分录如下:(1)借贷方向;(2)相应的会计科目;(3)金额由三个要素组成。

借:银行存款113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130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