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通知》,要求原则上中小学生不得携带个人手机进入校园。如有需要,须家长同意并书面申请。入校后手机由学校保管,禁止带入教室。
那么如何实施这项工作呢?我们实行分类管理、精确管理和适度管理。具体来说,是这样做的:
分类就是把学生按照居住地分类,分为走读生和寄宿生。走读生按照距离分为两类,一类是步行、骑自行车、电动车上学,一类是坐公交、骑自行车共享、共享电动车上学;住宿生分为周末回家的和周末不回家的。
精准管理就是家校沟通,准确掌握学生带手机到学校的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适度就是要给学生讲清楚道理,讲清楚规章制度,讲清楚不当使用手机对学习的危害,让学生自律,自我教育,管好手机。
具体来说,这是这样做的,
一、住校半径5公里的走读生,骑自行车、电动车或步行上下学的学生,严禁带手机上学。
其次,住在学校5公里半径以外的走读生需要乘坐公交车、骑共享电动汽车或在自行车共享中上下学。因为扫码缴费方便,所以允许学生带手机。不过学校里有专门的房间,里面配有存放手机的小柜子。学生在进校门前自觉将手机存放在小柜子里,由保安和值班老师监管,学生习惯后会自觉存放。
第三,周末回家的同学的手机管理是双层管理。班主任登记后,将名单提交给宿舍老师。因为学生饭卡收费的问题,周日下午,他集中一个时间让学生给饭卡充值或者买学习用品。完成后,他在规定时间内将所有手机存放在宿舍的专用房间和柜子里,由宿舍管理员监督和登记。他原则上在一周内不能开柜子取手机,也不能开柜子拿走手机,直到周五学生要回家的时候。如果有紧急情况,只有向班主任老师和宿舍负责老师申请后,才可以拿出手机和家里联系。你完成工作后,手机会继续存放在柜子里。
第四,周末不回家的同学,有的住在很远的农村牧区,有的1月1日回家,有的第一学期回家,有的放长假回家。这部分学生的管理除了第三种情况管理方法,允许学生带手机到校,还增加了一项,就是每周三、五、周日晚上开放半小时的情感交流时间。允许学生给父母打电话或者父母给学生打电话,通过手机互相交流,让学生和家长交流学习生活情况。地方也定了。学生在寄宿老师限定的时间内打电话,之后手机会继续存放在专门的柜子里。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学生较少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