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产品加工厂有哪些(大连:疫情下的“中国冷链第一城”| 新京智库)



大连夜景。图/未闪现

被誉为“北方明珠”的沿海城市大连,如今因为疫情再次被刷屏。

自11月4日大连爆发本次疫情以来,10天内已报告确诊病例200余例。近期仍有确诊病例报告。

事实上,这已经是大连第三起冷链相关疫情。

2020年7月,大连爆发疫情,疑似源于某海产品公司加工车间。2020年12月,大连金普新区首例感染者也是进口冷链食品的装卸工。

为什么大连疫情屡屡与冷链有关?冷链物流对这个城市意味着什么?

“中国首个冷链基地”

大连因港而兴,因海而名。

大连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东北亚重要港口,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大连众所周知的特色。此外,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赋予大连港口贸易显著的优势。

大连港位于西北太平洋的中心,是东北亚经济区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

这里的港口又宽又深,不淤不冻,航道畅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南亚、北美、欧洲货物转运最便捷的港口。

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大连港从2012年开始布局冷链产业。

据《中国水运报》2018年2月报道,2016年,大连港成为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和第二大冰鲜货物进口口岸。2017年,大连保税港区冷库规模已达40万吨。据央视财经消息,大连承担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冷链货物仓储,口岸冷库容量40.5万吨,居全国第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连可谓是“中国冷链第一城”。

今年年初,媒体报道了一份署名为“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的《关于大连冷链企业问题的紧急报告》在业内流传。

报告披露了大连冷链行业的概况。例如,大连现有冷链加工企业1300多家,制冷企业300多家,公共冷库容量约310万吨,具有冷链运输资质的车辆5800多辆。



大连海产品

大连冷链集团,工作人员正在装载货物。图/大连发布官方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除了市区,大连下面的庄河等地也有很多冷链行业。

庄河是大连下辖的县级市,也是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但是,庄河真正的“圈外”名气也来自于这次疫情。

根据流向信息,大连市当前疫情的首例确诊病例来自庄河市首站指定冷库。这让这座海滨小城第一次以这种方式站在了聚光灯下。

庄河地处黄海北岸,水产品贸易十分发达,进口冷链企业75家。

可以说,大连成为全国最大的冷链水产品进口口岸,离不开庄河。

冷链物流等第三产业发挥重要作用

大连水产品冷链出口加工业是辽宁省出口贸易的“大户”。早在2013年,仅庄河市的水产品出口就占了辽宁的半壁江山。

今年前三季度,大连GDP同比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3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488.7亿元,同比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2916.0亿元,同比增长8.2%。

可见,工业仍然是大连GDP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服务型第三产业对大连GDP增长的贡献显著,甚至不逊于工业。大连的第三产业无疑离不开冷链物流、仓储等行业的贡献。

事实上,2020年,大连服务业增加值GDP已经达到50%以上。

作为中国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冷链物流和其他第三产业在大连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北第一经济城”的烦恼[S2/]

当然,作为“东北第一经济城市”,大连的竞争力不仅仅来自冷链物流产业。

2020年,大连GDP将达到7030.4亿元,分别比沈阳、长春、哈尔滨高出400-1800亿元,经济优势依然突出。

今年前三季度,大连GDP 5732.1亿元,仍居东北城市首位。

大连绝不是东北第一经济城市。



大连和其他东北城市一样,面临着很大的经济转型压力。图/未闪现

目前,大连仍是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金融要素市场的城市之一。大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期货交易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脂肪、塑料、煤炭和铁矿石期货市场。

当然,大连的发展并不容易。事实上,大连和其他东北城市一样,面临着很大的经济转型压力。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和宁波都是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GDP还不到大连的一半。

如今,这一比例颠倒过来,大连的经济规模还不到深圳等南方城市的一半。

近五年来,东北城市中,虽然大连的经济总量仍占主导地位,但长春是GDP增长最快的主要城市,而大连相对较慢。

2012年,大连已经实现GDP 7000亿元。然而,8年过去了,大连的经济总量仍徘徊在7000亿元左右,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

近年来,大连接连被南方城市赶超,排名迅速下滑。前三季度,在国内城市中,大连的经济体量排名降至第30位左右。

大连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有区域经济分工等客观原因,但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对缓慢,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够。

多年来,大连的产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第三产业比重还在增加空。虽然大连也在努力向高科技产业转型,但与类似的南方城市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向三年“万亿GDP”的目标前进

毫无疑问,由于中国城市的激烈竞争,大连感到了一种紧迫感。

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近日提出“十大新突破”,其中第一条就是“增强综合实力,实现经济规模加快扩张的新突破”,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挺进“GDP万亿城市”。



大连。图/未闪现

大连市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保持全市经济快速合理增长速度,力争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这确实是大连立足现实的迫切需要。大连作为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应该处于领先地位。但到了2020年,19个城区GDP都超过了一万亿元(不含直辖市),大连离“一万亿GDP城市”的目标还很远。

所以大连也坦言,“这和大连的城市地位不匹配。如果不能尽快实现GDP突破万亿,大连将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失去机遇。”

挺进“万亿GDP”是“北方明珠”大连必须实现的目标之一。

大连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大连也在迎来发展的机遇和机遇。

近期发布的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等高层文件,都给予大连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形成“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总布局。其中“一核一引”指的是大连。这意味着,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大连将成为“主引擎”。

大连经济基础雄厚,目前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信号和良好的趋势。比如前三季度,大连经济增速达到9.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领先全省。特别是第三季度,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大连经济较强的增长韧性。

未来三年,大连将向“万亿GDP”挺进,这意味着年均增速要保持在8%左右。要实现这个目标,大连有压力,但不是没有希望。

继续做“海洋”的文章[/s2/]

为了实现“万亿GDP”的目标,继续做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大连无疑需要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它需要做好“海洋”文章。

大连港口资源优越,海洋产业基础良好。这些都是做好“海洋”的优势。大连国内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是一个强大的起点。

近年来,大连市接连发生冷链相关疫情,导致相关上下游产业和冷链企业损失惨重,也影响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一方面说明冷链物流相关产业对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国际产业环境动荡、疫情防控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大连必须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安全性”。

只有这样,大连在国际海洋经济流通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地位才不会被削弱。

这是大连需要面对的课题。

新景智库首席研究员|柯睿

编辑|张小元

校对|李丽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