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发以来,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安全需求有了很大提高,许多企业的雇主也意识到员工健康和福利支持对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占13.5%。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也与日俱增,高质量的医疗不可或缺。居民的健康保障需求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关注的现实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政策也在支持“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以服务于“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政策。国务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将互联网医疗列入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工程。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了《加快培育新消费实施方案》,也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后疫情时代,在大众对各类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升级、享受不同场景下的优质服务为主要需求的背景下,医疗健康行业尤其是互联网医疗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但总体来看,国内医疗卫生市场仍存在资源失衡、优质医疗短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市场供给普遍零散记忆等问题。健康医疗行业的投入也是按照惯性思维侧重于临床医疗环节,而忽略了大范围的健康管理,导致现有的医疗卫生支出几乎都集中在临床治疗上,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进而使人们对保险保障中的资源匹配度产生诸多怀疑。
因此,市场空白使得医疗健康行业的相关参与者迫切需要打通各种服务端口,促进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
纵观国际健康管理环境,“保险+医疗”的HMO(健康维护组织)模式已经被美国总公司推行了几十年,为国内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HMO倡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统筹所有医疗资源的配置,配合健康管理服务,提高被保险人的健康水平,避免过度治疗,控制费用。这既有助于缓解国内医保基金压力,也符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点,即从临床治疗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HMO未来的市场发展方向非常明确。
HMO模式的市场研究在中国可以说是顺应了潮流。随着互联网医疗的逐渐普及,跳过单一的线上产品服务,深耕多渠道,提高用户使用质量,已经成为健康医疗领域机构新的增长策略。
HMO模式的突破
在传统的医疗保险下,保险公司为患者接受的服务付费,患者选择在任何时间到任何医院门诊就诊。但是,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过度治疗。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管理式医疗应运而生。HMO模式作为其中之一,在美国医疗保健领域已经实践了几十年,产生了凯撒医疗、联合健康等头部机构的成功经验。简而言之,HMO是在收取固定的预付费用后,为特定区域内主动参与保险的用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体系。可以与上游的医疗服务、中游的保险公司共同服务用户,形成业务闭环和资源协同。
在众多HMO布局的机构中,平安健康脱颖而出。
去年10月,平安健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其投资者开放日活动上公布了平安健康战略2.0升级的计划:进一步深化战略升级,整合HMO健康管理、家庭医生会员制、O2O医疗服务三种模式,为用户提供有温度的医疗健康服务。其中,HMO模式是此次战略升级的亮点。
一直以来,中国平安致力于医疗生态圈的纵横开放。平安健康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方认为,保险和健康管理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个共生体。“融合不是简单的保险+健康管理,而是将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融入到保险产品的设计理念中。健康管理服务还应考虑所提供保险产品的特点。”如今,平安健康强化HMO模式,形成“医院-患者-保险公司”新三角闭环,实现“医疗+保险+健康”产业生态的开放,也是基于其三大优势——
团体经验:平安拥有30年健康管理经验。目前已能远程诊治2000+种疾病。AI实现了99%以上的诊断准确率和95%以上的辅助诊断准确率。是全球最大的五大医学数据库,成为平安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
庞大的客户群:全牌照金融机构拥有2.25亿平安金融客户,服务7000万员工,总市场规模约3.1亿潜在员工,用户群和未来转型潜力巨大。
生态:已有1100名名医签约,与3600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合作体检机构数量超过1700家,覆盖全国321个城市。药店数量达到20.2万家,全国覆盖率约34%。已布局超过225个中心仓,140个城市实现1小时送药。
强大的协同能力离不开与渠道的双向支撑和有机整合。从业务层面的视觉表现,我们可以以“享跑”系列服务为例:
中国平安与平安人寿联合推出“享跑”系列服务覆盖重疾险保单用户,将基础产品套餐内化到保单中,用户无需额外付费即可享受重疾项目管理服务套餐、实时音视频咨询福利套餐、健康管理服务套餐等多项权益。报告期内,人均使用健康管理服务和音视频咨询服务的重疾保单用户数量大幅增长;客户认可度、信任度和粘度进一步提高,逐步转化为公司的优质客户。这是HMO的协同能力在业务层面的直观表现。
战略2.0深化领先优势
通过对安全健康HMO模式的深入了解,发现其突破优势明显,即强大的客户结构——依托安全完善的会员体系,无论是C端的粘性还是B端的导流,都使得安全健康“转化——回流”的潜力巨大。HMO在保险和健康服务独立且紧密协同的模式特征下具有良好的抗周期和稳定输出,这也推高了平安健康在健康医疗赛道的高估值。
多渠道:提升用户服务
从2014年到2020年初,平安健康构建了互联网医疗模式,以在线问诊、在线商品药品、在线服务为主。通过场景的建立和扩大C端用户流量的策略,用户注册量和在线咨询量都达到了第一。
从2020年中期开始,战略2.0中的和平与健康深化了医疗卫生服务。用户拓展方面,除了升级原有的C端服务,更注重多渠道和B2C引流。例如,通过员工健康管理计划,可在内部服务平安集团2.25亿金融客户和旗下渠道7000万大中型企业员工,总潜在员工市场约3.1亿人。目前,平安健康加快了在企业客户渠道的布局和渗透。例如,在与某大国央企合作的HMO保险直赔项目中,平安健康作为服务商,依托平安健康险作为支付桥梁,为央企提供购药直赔、在线问诊、视频问诊、门诊挂号、名医挂号、名医住院等服务权益,并与健康险进行结算。截至去年底,该项目总金额1118万,用户渗透率达到44%,企业平均咨询访问量2.47次,获得客户高度评价。
从最初的体检服务到现在,平安根据企业客户的需求定制了员工健康管理方案——员工体检报告解读能力、健康档案和健康管理服务升级、员工定制个人档案创建等。同时,依托成熟的O2O体系,员工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可以获得顺畅的线上线下多场景服务流程;结合家庭医生会员制度的赋能,让员工及家属获得更好的就诊体验,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看病难、当地医疗资源短缺等痛点。
因此,全面升级的客服质量不仅让C端受益,也让B端发现,购买的保险保障不再只是字面上的“福利”,而是精准落实到员工各种健康保障场景中的有温度的服务。
多抓手:激活更多潜力
在HMO模式和O2O的闭环过程中,家庭医生会员体系作为生命周期较长的配套服务,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加深了用户粘性。
家庭医生会员制主要由3个方面组成:1个家庭医生+5个专业服务+1个会员健康档案。家庭医生会员体系将以家庭医生为核心,按需为用户匹配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养老管理五大场景的资源,帮助每一位用户生成会员档案,统筹安排线上到线下的医疗健康相关服务。
当这种会员体系与线上到线下相结合时,将衔接医疗、消费医疗、健康机构、检测机构的多维健康服务供给体系,打通线上线下闭环,完善用户就医之旅。此外,由于HMO深度参与平安系统内外的医疗资源协调,一旦平安集团用户金融账户体系中嵌入的家庭医生会员服务被激活,HMO模式可以串起供需双方,更好地实现社会医疗效率的提升。
另一个赋予HMO模式的技术基因是安全健康的。
依托平安集团独有的医疗产品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处方治疗数据库、个人健康数据库、医疗资源数据库的模型和输出结果,平安健康可进行覆盖2000+疾病的远程诊疗,AI可实现99%以上的指导诊断准确率和95%以上的辅助诊断准确率,诊疗水平得到提升,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而且自有医疗团队和AI辅助诊疗系统,可以7*24小时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平台上积累的20个科室48000余名内外部医生团队和健康老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可以全面覆盖用户的健康、亚健康、疾病、慢性病、养老等多维度需求。
从近期发布的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平安健康整体收入稳步增长,总收入达到73.34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医疗服务贡献收入达到22.88亿元,同比增长8%,占总收入的31.2%。随着HMO健康管理+家庭医生会员制+O2O医疗服务商业模式的实践,平安健康年累计付费用户数迅速增长至3800万以上,累计注册用户数达到4.2亿,累计咨询量保持行业领先,达到12.7亿人次,付费用户转化率提升至24.8%,可谓高潜力、高成长价值,引领医疗健康投资领域。
此外,由于HMO模式是基于医疗服务的核心需求,其服务可以逐步填补医疗保健需求的缺口。中国的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计划将致力于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健康医疗是最重要的民生保障之一,一个能够打造创新商业闭环、延续海外成功经验、沉淀本土优势的安全健康的HMO模式,也将惠及更多用户和社会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