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app通过设置首月优惠来吸引消费者选择连续包月。很多用户以为通过连续包月可以省点钱,没想到却掉进了自动续费的陷阱。
●入坑容易,“出坑”不容易。有些app对退订续费服务设置了很多障碍。退款需要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找到四级或五级接口,只能通过点击相关按钮完成,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再次拘留,19元!这是北京市民唐飞11月份自动续费的第三笔费用。
刚收到扣分通知的时候,唐飞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扣分,只是经过一番操作才反应过来。原来他订阅的视频App连续包月会员已经过期,平台自动续费。
随着App上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只提供给会员,很多消费者不得不选择订阅App会员,但现实中像唐飞这样“自动续费”的人并不少。
《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消费者反映,在自动续费前没有收到任何相关通知,甚至无法从账单上直接看到具体的扣款平台;只想尝试却自动续费的人并不少见,退订操作步骤复杂。
购买App会员原本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为什么花了钱反而掉进了自动续费的陷阱?有哪些陷阱?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展开了调查。
还有很多包月优惠。
自动更新的套路挺深的。
一天工作回家后,唐飞习惯通过上网追剧来放松。他曾经在三个视频app上购买会员。他发现包月比月购便宜,比如某视频App,包月25元/月,连续订阅19元/月。为了省钱,他一般会选择开通会员包月服务套餐。
记者发现,不少app还通过设置首月优惠来吸引消费者选择连续包月。如果一个音乐App的新客户选择连续包月,第一个月的会员费只要3元,第二个月及以后是15元,但如果选择包月,则需要18元。
北京市民郭凯注意到,在一些app中,如果用户每月手动取消自动续费,下个月仍可以优惠价领取“首月福利”。比如某App会员原价20元,自动续费第一个月15元以后就是20元,但如果用户当月取消自动续费,次月开启自动续费,第一个月还是算15元。“这样一来,开放会员并保持自动续费的不就是‘薅羊毛’吗?”
“有些app的新用户和会员,第一个月确实有很大的优惠,但是第二个月就会恢复原价。为了享受首月优惠,我一般会选择连续包月。”北京一所大学的硕士生温雅说。
但是很多用户以为通过包月可以省点钱,却陷入了自动续费的陷阱。
据唐飞介绍,在订阅连续包月服务时,平台会强制用户查看相关服务协议,否则无法购买。但根据自动续费服务条款,用户开通自动续费服务,且在订阅期内未主动明确取消的,下月将自动扣费。
“只要选择连续包月,本月会员到期后平台会自动扣费,没有任何提示。更可笑的是,扣费单上并没有注明是哪个平台扣的费。”唐飞无奈地说,“买了会员后,不小心忘了,下次自动续费才会想起。有时候忙起来也顾不上,就来回跑,一直续费。”
温雅是各种应用程序的成员,已经“自动续约”。她买的会员的一个app已经卸载但仍“自动续费”。
郑州大学生于洋也有类似的烦恼。为了通过期末英语考试,于洋购买了会员在一个英语学习应用程序上练习听力。这款App提供的会员套餐有18元/月、98元/年、198元/年、298元/终身。考虑到她只是短期使用,于洋花了18元购买了一个月的会员。
没想到,第二个月,她突然收到了扣费通知。重新打开App,杨育才发现之前购买的18元/月套餐是自动订阅模式,一旦开通,每月会自动续费。
“自动续费前你没给我任何提示,白白多花了我一个月。”杨吐槽说。
采访中,有消费者提到一种“钓鱼扣费”模式。辽宁营口市民刘文曾经用过一款图片处理App,开通会员后才能使用,但是有三天的免费试用期。为了应付工作,刘雯还没来得及细看,就买了三天试用套餐。
“购买套餐时,显示支付成功,不扣款。但几天后,我竟然收到了扣20元的通知。”刘雯说。
根据刘雯描述的情况,记者下载了这款App,免费试用说明的规则写着:“首次订购套餐可享受3天免费试用,试用期满前24小时自动续费,可随时取消。”从规则中可以看出,3天免费试用包含在自动续订包中。如果两天内不取消订阅,也就是默认自动续费。
“这不是打着免费试用的旗号给消费者挖坑吗?”刘雯有点委屈。
不同入口层操作
退订步骤繁琐。
入坑容易,出坑不容易。记者发现,一些app对退订续费服务设置了诸多障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刚开始我不知道怎么注销会员,就看着每月扣费。后来在网上找了半天,发现取消订阅非常复杂,操作时间几乎是购买会员的5倍,而且都是在到期前24小时扣的。如果后来忘了取消,就只能接受了。”唐飞说。
据唐飞介绍,虽然他是在视频App里购买的会员,但苹果手机退订的入口并不在App里。你需要点击手机的“设置”,进入你的个人账号,然后点击订阅,选择相应的App,点击退订后才能取消。
温雅对苹果手机退订的复杂操作深表赞同:“不同的支付方式有不同的退订窗口和方式。在App Store购买的需要在苹果账户注销,通过其他平台支付的需要在相应平台注销。不仅如此,退订链接也隐藏得很深,经过层层操作才能取消。”
“由于订阅的app数量较多,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个app自动续费扣费后才批量取消订阅的情况。但由于不同app取消订阅的窗口和步骤不一致,还是会出现‘漏网之鱼’。”说话有礼貌。
于洋发现,当你订阅App会员时,你会看到取消订阅的操作步骤。有的是在服务条款下自动续费的补充条款里,有的app还直接在账号设置里注明关闭,但是页面和字体大小,颜色设计等。都是很不起眼的,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根据于洋向记者展示的相关视频App退订步骤截图,记者看到,取消续费的相关条款以灰色小字体设置或隐藏在相关服务条款中。
“退订的时候要一步一步跟着操作,完全记不住。好几次因为太麻烦而放弃取消。几个app的会员费每个月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洋说。
记者下载了多款具有自动续费功能的app后发现,如果想要退订,需要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找到四级或五级界面,点击相关按钮即可完成。另外,有些app虽然会通过邮件提前提示扣费,但是邮件中并没有提供退订方式。有些app在绑定自动续费服务后,会在下一个服务计费周期开始前几天扣除会员费,消费者无法退款。
规则设计有利于商家。
自动续约争议频发
今年5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正式生效,其中明确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以自动续费、收费续费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续费、收费续费之日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
《办法》还规定,服务期间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明显、简便的随时取消或变更的选项,不得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但现实中,因App自动续费引发的投诉和纠纷并非个案。在相关的消费者投诉平台上,以“自动续费”为关键词的投诉超过6万条。
“很多App商家利用消费者模糊的意识或者维权意识薄弱来打擦边球。很多消费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自动续费,这与App入口的续费规则设计有直接关系。”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共享未来社区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说。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看来,App自动续费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是App运营者受利益驱动,在产品设置上采取了有利方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相关监管不到位。
“对于平台来说,自动续费有很多好处,增加用户粘度和利润;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信息不对等,信息沟通的能力也缺乏。其实平台和消费者达成了一个不公平条款。如果消费者违约,就意味着自动续保,还会继续下去。甚至有的消费者不使用这个App,续费还在继续。”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说。
此外,朱还提到,通用服务平台与支付通道之间有特殊协议。很多支付方式都是保密支付,不需要再次向消费者确认支付。如果这个过程是在没有被消费者察觉的情况下完成的,就很容易导致自动续保纠纷频发。
赚取记忆税涉嫌违法
多管齐下加强监管
有业内人士坦言,吸引用户付费是App运营者常用的盈利方式。PPT设计师王璐告诉记者,现在各类app都会想尽办法让用户选择自动续费。一方面,付费会员可以培养用户习惯,提高产品粘性。另一方面,厂商也知道用户经常“忘记取消”,以此来赚取用户的“记忆税”,“但要有支付利润的方式”。
郑宁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用户付费是App的重要盈利手段,一些App运营者通过人为设置繁琐的退出步骤、自动续费不提醒、故意使用小字提示等方式,为消费者行使知情权和选择权制造障碍,从而达到用户续费的目的。
那么,应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自动续费的乱象呢?多位受访专家建议,目前对于App变相强制自动续费的问题,应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将主动权交还给消费者。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自动续期到期前必须提前告知消费者。消费者拒绝续费的,不能将拒绝或者默认不回复视为同意。如果仍然存在变相强制自动续保的情况,则涉嫌违法。”朱表示,App平台应该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让消费者喜欢,才能留住消费者。
郑宁建议多管齐下。消费维权部门要支持权利受损、主张维权的消费者,消费者协会可以提起公益诉讼或向App提出建议;消费者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寻求帮助;App经营者需要履行电子商务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
采访中,关于自动续保的问题,很多受访消费者问,消费者自主维权是不是有点太辛苦了?
“如果起诉,不需要消费者举证,因为平台会不经消费者同意直接续费。举证责任在App平台,即平台说消费者同意,就要证明消费者同意的地方。”朱解释说,现在法律直接规定平台每次都要征求消费者的意见。这就是举证责任。平台说消费者同意,就要证明消费者同意。
朱伟认为,《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司法、诉讼、监管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各方面涉及的主体都必须履行,不履行者将面临严厉的惩罚。
(文中唐、、文均为化名)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