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半小时就能送到的奶茶店。
但是,就算是走过100家店的经验丰富的奶茶爱好者,也完全不知道你喝的奶茶不是你想象中的奶茶。
前两天鹿角巷只有100多家正品店,还有7000多家山寨店的新闻,彻底把办公室一群人搞糊涂了。
“七千多?我不是从来没真正喝过吗?”
难怪每次在群里点奶茶,聊到鹿角巷,都会有人给出相反的评价。
有人称赞永远丝滑的清香,也有人怒斥难以下咽:“我上次买了一杯鹿角巷,喝了舌头都青了。”
最差最好喝的都叫“鹿角巷”,但是看了新闻,争论的双方还是不能确定,到底是坏的是真的还是好的是真的。
我想查一下官网。嗯,我找了一串“品牌官网”“总部官网”“中国官网”。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官网。
你要看有没有官方微信,就像和大家玩找茬一样。连认证的公司都不复制。
就在所有人都惊讶于此的时候,下一站的老王冷静地瞥了一眼:
“这是什么?我在家乡喝过& # 39;雪茶& # 39;那又怎么样?”
在看到张茶的照片之前,很难想象一个奶茶店怎么能聚集这么多同行的元素。
同时拥有同样嫩绿色的方形logo“乃雪の茶”之首;
Via。潇湘雨BoBo
以及一个能让人想起“上海大妈”的卡通头像logo。
左来源:@孙云乾今天发财了?
据老王说,他看到这家店的时候,心情很复杂。
三分震撼,五分想笑,剩下两分善良。
毕竟他一年才回一次十八线老家,熟悉的生活场景都在大城市。
站在这家熟悉的茶叶店门口,老王不禁感受到他乡遇故知的神奇。
当然,神奇的不只是这家店。
老王很快发现,只要离开CBD,世界就充满了惊喜。奶茶文化最深刻的秘密就藏在十八线小镇里。
不再有老王记得的。奶茶店离校门500米,都挂着塑料树叶。一分钟可以冲泡两杯糖精奶茶。墙上贴满了“我喜欢你”“别忘了我”的便利贴。
在如今的十八线小镇,什么樱桃草莓水果茶,什么奶脏茶,在这里和CBD的工人们分享着同样的菜单和外观。
这一度让老王热泪盈眶,觉得家乡的消费水平真是蒸蒸日上。
直到喝了一半奶茶,他才意外的发现:“咦,喜茶前面怎么有个字?”
Via。@美得要命_郝
可以说,这并不罕见。毕竟被模仿是大牌的宿命。
然而小县城奶茶江湖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们不仅善于刻画大牌的嘴脸,还善于抓住廉价品牌的本质。
从二三十元的茶雪,到十元一点的蜜雪冰城,它们都在变换着形状,在小城的大街小巷疯狂滋生。
via。@ononeko via。@ononeko
他们都在模仿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甚至分成了几个不同的流派。
我愿意称之为冠姓学派,在大牌前面加一两个字。
不要以为这个学校的秘密只是添油加醋。真正的匠心其实在于店内配色和灯光的搭配艺术。
如果你不相信,看看下面的标志。夜色深沉的包围中,“颐和堂”二字闪烁着让人安心的光芒。
Via。@ Nilan
只有至少5.0视力,没事干的人才会在盯着招牌一分钟后发现,前面还有两个字根本没亮。
Via。@ Nilan
年轻人不要掉以轻心,以为这点小伎俩骗不了你。
毕竟就连老王这种把全世界的奶茶都看完了,还以Vista Jay为傲的老手,也在这里跌跌撞撞。
奶茶店的招数包括但不限于外卖地图上熟悉的半个logo,店名中“怡和堂”后的“热麦”、“小小”等字样;
反正能让自己耳朵亮、耳朵清的男生女生都可以顺利走完点餐流程。
但让老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下单后,面对客户的质疑和差评,也能有理有据的反驳:
“我们有名字了!你不喝就给差评,对我们不公平!”
老王刷这个回复的时候,琢磨了很久,也没能反驳。
Via。@那你很棒。
县城茶叶店还有一个更微妙的招数。不是给其他品牌加词减词,而是改变词的组合。
原理大概是这样的:
“研究了一下表格,很明显,汉字的顺序不一定要念出来。比如当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本书里的字都是乱七八糟的。”
老王的亲测是有效的。当时,他坚信自己看到的是蜜雪之城。
要不是他上小学的侄子忍不住把招牌上的字念出来,老王大概到现在也查不出事情的真相。
如果老板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进步,他会在字形上做一些改动。
比如这个,老王说他用了五分钟才意识到是冰城蜜雷。
同样是1977年出生的老雷,穿越了半个世纪,砸进了老王的心里。
什么叫当你装真的时候,也是假的,这叫当你装真的时候,也是假的。
站在它面前的每个人似乎都被迷惑住了。大家都知道歌词,但都承认错误。
所以老王经常叮嘱我们没事就出去看看,不然很难真正感受到小镇奶茶店老板对招牌的执念。
他们不仅精通模仿和迷惑法术,还善于发散思维,抓住重点文本进行再创作,用写衍生作品的热情装扮自己的店铺。
比如下面的《喜茶》保留了关键元素和风度,但是把头发留长了一点,下巴尖了一点,顺便写了一下眉毛。
似乎在塑造平行世界的另一个他。
我只是不知道我在想什么。额头秃了,看起来太逼真了。老王头皮发紧。
说起来,这个logo的粉丝创作也是极其的数不胜数,浩如烟海,平面的玩不了花,店家甚至动用了立体空之间的想象力。
有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远在他乡的朋友发来问候:“你看到喜茶logo上的孩子长什么样了吗?”
再见-
Via。@麻辣爱药吴迪
这就是范创作的魅力所在,能达到一种看似相同,实则大相径庭的哲学境界。
即使你不能说是同一个人,这也会让人怀疑他们是什么关系。
而在这里,老王突然有了新的认识。
他曾经浅薄地认为,小镇茶店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学像”,越像越好。
但“喜欢,但不完全喜欢”可能才是他们真正的奋斗方向。
毕竟除了那些精致的模仿案例,街上也有很多行为艺术。
这种程度的模仿,骗不了老王小学的侄子。
还有这种极致的缝怪式,从天下三千名茶中各取一勺,看起来已经很努力了。
但是它...很难让人承认错误。
老王认为只剩下一种可能。
这些奶茶店可能只是用一些俏皮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
可能是奶茶店被围攻导致了斯德哥尔摩的一些症状。总之,老王的思想像一股暖流,让他感受到了家乡小镇的柔情。
是的,老王不得不承认,走在满是奶茶店的街上,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那些“熟悉”的奶茶店。
一手搅动奶茶市场的大牌们已经形成了压倒性的认知。
如果你不把它弄得像一点,你可能会面临一个根本没人看得见的局面。
更现实的门槛是,奶茶市场正在从一线城市下沉扩张,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上车。
保边采访了一个在小镇开奶茶店的小老板。他加入了一个品牌,其装修风格和菜单与米雪冰城相似。
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前者?因为后者的加盟费不到前者的一半。
为知识产权和品牌买单的意识远不如奶茶本身普及。
当然,各种现实考虑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合理侵权”的借口。
不仅仅是“认错”的消费者,辛苦经营品牌的苦主,还有认真加盟的小店主——
我下定决心,投入巨资。时间长了,才发现自己开了一家山寨店。
你不仅投资了击败水漂,而且你还可能面临赔偿。
央视财经报道里,开假鹿角巷的掌柜断断续续投资了一百多万,结果发现自己加盟了一个假品牌。
矛盾的是,即使是最支持打假的人,也常常发现自己无意中为模仿者买了单。
比如我灵机一动在外卖软件上把奶茶订单翻倍,结果给我看傻了:
我以为我经常喝可可。结果上个月分别点了可可幸运,可可李,可可心情,都不是可可。
乍一看都是一样的色相,连英文字母和汉字的位置都一模一样。
那些年我订的Coco...
最诡异的是我没看见,甚至没喝过,也没感觉到那些奶茶的区别。
陷入沉思:我这辈子真的喝过Coco吗?
网上一查,不止我一个人被舌头骗了。倒口味成了奶茶江湖里最流行的都市传说。
经常看到有人分享神奇的经历——我买了一家名茶店的“山寨”版,发现比原版好。
这就很混乱了。4块钱就能喝到的美味柠檬水和全家福不超过20块的小店,和经常“50元起送”的大品牌,最关键的区别不是味道,而是价格。
在一线城市,或许有维权的防线,但在品牌鞭长莫及、消费水平赶不上大牌定价的小城市,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奶茶店的种种乱象。
去年蜜雪冰城在一线城市走红的时候,很多人评价“蜜雪冰城对我来说不算太穷,对它来说我也不算太俗。”
便宜的奶茶粉和果浆盒明晃晃的摆在店里,从不掩饰我家很多勾兑产品和材料远不如大品牌和高端的事实。
但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牌奶茶,似乎每杯奶茶都在讲述一个中产阶级的故事相比,粗糙的价签让工人们觉得被宠坏了。
我在精致生活的梦想里转了一圈,发现更适合我沉沦在消费里。
太阳底下没什么新鲜事,所谓山寨多的小镇其实也是一样的故事。
小镇之所以“容忍”奶茶店的乱象,就如同CBD月薪过万的农民工会爱上蜜雪城一样。
相比广告画面中华丽昂贵的诗和远方,我下班路上真正想要的不过是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