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搜“正品GUCCI专柜被前员工换掉”的新闻。该员工通过网络购买假货换取店铺的正品,再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转卖获利。在皮包被曝光前,该员工心虚主动辞职,但仍被警方追查,并以职务侵占罪被依法刑事拘留。
奢侈品的真伪问题一直为市场所关注。线上,打着“正品专柜,支持验货”、“原厂专柜验货”旗号的网店还在层出不穷;在网上,一些经营各种二手奢侈品的“中世纪商店”和“古董店”也接受检查。但是真的能查出来吗?
专柜验货?不存在!
“香港韩国免税店进货,保证正品,支持专柜验货,亲们可以放心购买商品”...解放日报·上官新闻记者询问一家卖奢侈品包的电商店主如何验货,店主表示可以去品牌专柜。
在一些视频网站上,有网友分享了专柜验货的经历,称“如果专柜不同意验货,可以要求专柜提供售后服务。如果专柜拒绝,说明是假货。”
这些“经验”可行吗?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访了一些奢侈品牌店,了解到他们并不提供验货服务。如果消费者想享受售后服务,需要出具购买小票和产品信息卡(类似于产品身份证,一品一证)。没有这些材料,奢侈品店通常会拒绝消费者。
业内人士表示,“专柜验货”基本可以视为骗局:一是专柜不提供验货服务。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制品,都无法通过“专柜验货”来鉴别。第二,很多奢侈品牌都没有“鉴定部”。
“对于奢侈品牌来说,有很多的真伪鉴别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非常谨慎。销售柜台怎么完成?”业内人士明确表示,“专柜验货”服务不可信。“这是一张不能落地的空支票。”
真伪鉴定靠什么?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我国奢侈品鉴定行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亟待完善。目前鉴定服务主要由国内一些具有CMA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出具机构的鉴定结果。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还提供鉴定师培训,提供各种奢侈品的鉴定、保养等学习内容,以此作为进入奢侈品行业的门槛,吸引大量学员。只有积累了丰富鉴定经验的优秀鉴定人,才能成为专业鉴定机构的主要鉴定人。
在具有CMA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中国溯源检测认证中心上海检测仓是上海奢侈品行业最大的第三方检测中心,每天要对近千件奢侈品样品进行鉴定送检,也是多家知名二手交易平台的主要合作伙伴。在这里,记者看到了略显神秘的奢侈品鉴定工作,与网上的鉴定方式完全不同。
奢侈品鉴定中心使用的超景深3D建模器检测豌豆大小的奢侈品鉴定。它的功能是拍摄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2D/三维测量。
奢侈品数据库是鉴定机构的明显优势之一。数据不是品牌提供的,而是检测机构收集的。中国的数据库包含不同类别、品牌、款式甚至同一款式不同批次(年份)的产品详情。其中既有品牌在不同渠道披露的产品信息,也有中心对正品的无损检测数据。由于奢侈品鉴定不能破坏产品,以包包为例,工作人员会对送检样品的皮质、花纹、走线方式、LOGO图案、金属部分形状、所含金属成分等细节进行无损检测,逐一获取数据,并录入数据库。
在peas的大型配件被超景深建模器放大后,任何磨损或工艺缺陷都可以被识别出来。
鉴定,通过与数据库的比对,可以为产品的真伪提供参考。“目前有很多奢侈品鉴定的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主要是为有兴趣的人打开行业的大门,但仅靠培训班的基础课很难达到实践要求。鉴定要求学生毕业后进行大量实战。”有鉴定师以路易威登(LV)包包为例,说短期培训会提到几个“防伪点”:“louis vuitton”标志中的“L”是细长的,但“O”是圆的;拉链、纽扣等五金为有质感的哑光色,LOGO雕刻清晰,分布均匀;路线呈柳叶形;这种皮革有凹凸感...但这些已经不是造假的难点了。
鉴定师会观察奢侈品包包的LOGO标签,但仅凭标签印刷不足以判断真伪。
有些防伪点可以直接用紫外灯确认,但这样的防伪点也很容易被伪造。
所以使用高科技仪器辅助实际鉴定也很关键。中途工作人员在超景深造型器下面放了一个LV包,把表面图案放大了二三十倍,这样就能看清图案的具体印刷方法。工作人员解释说,品牌在不断升级技术。比如在没有放大的情况下,图案边缘是平滑的,但是放大后可以发现使用了错位印刷。这个小包的图案放大后,会发现它的印刷质量和数据库里的正品印刷方法有差别。
用肉眼很难分辨出仿品(左)和真品(右)的表面花纹差异。
行李箱表面放大后,可以发现仿品(左)和正品(右)的表面图案印刷方式存在差异。
手持合金分析仪可以快速得到箱包五金中的金属含量,通过与数据库比对也是鉴定的参考。比如这个小包的五金,含铜77%以上,但正品铜含量不到70%。用肉眼甚至放大镜,很难从五金件的光泽度分辨出真假,但仿制品在合金分析仪下是藏不住的。
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奢侈品所用的原料都不一样,所以相关数据只适用于指定的款式和批次。由此可见建库的重要性,也是检测机构鉴定能力的体现。
一块假的奢侈品手表被光学显微镜发现,背面的特殊螺丝竟然是粘纸。
评估师“会诊”疑难杂症
有了数据库,有了要鉴定的细节,有了相应的设备,就能得到鉴定结果了吗?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平台提供在线认证服务——用户拍照上传到系统,然后系统进行比对。这个结果准确吗?
我不确定。
在中间追溯中,所有奢侈品都要经过几个鉴定人背靠背的鉴定,得到相同的意见并与设备检测结果一致后,才能挂上“送检样品符合品牌/厂商公布的技术信息和工艺特征”的鉴定结果标签。
但有些奢侈品贴上标签后,标签上会有备注,比如“内换”,表示行李箱的内衬已经换过了。鉴定师说,很多送检的奢侈品都是二手产品。保养维修后会有皮色变化,配件更换。这些只能人工识别,可以避免对正品的误判。但如果更换了带有品牌标识的配件,即使剩下的细节都是“真的”,也不会得到鉴定结果标签,“因为带有标识的配件是正品的底线。”
任何配件的各种细节,比如带扣内部,都需要仔细识别。
鉴定人的“火眼金睛”还体现在,他能在“设备检测都没问题,但拿在手里总是不对”的样品中发现猫腻:
一款迪奥编织挎包成功通过设备测试,但评估师说“没有”。原因是表带的手柄和真的略有不同,内部标签上的品牌印刷比真的要亮一点。
一款LV单肩包,各方面细节都很完美。鉴定师用普通手机的微距功能放大拉链头后,马上判断:“这是高仿”。原因是拉链头内侧有拉丝,参考同款产品的细节,定制的拉链头内侧相当光滑。把这个袋子放在日光灯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灰色的图案略带粉红色,不是真正产品应有的颜色。
还有就是奢华的皮质,五金等做工精致,金属含量也和数据库一致。但是鉴定师还是觉得和实物有区别,一时看不出什么问题。于是,几个鉴定师从全国不同的检测中心收集了相同的产品,展开了“会诊”,最终发现了问题:按照品牌的生产惯例,从不同的供应商处采购不同的原材料,品牌组装后五金、内衬标签都标有LOGO。因为手工操作,每个LOGO略有不同。但这些送检产品的LOGO雕刻完全一致,基本可以判断为量产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雕刻然后装在包上,而不是正品组装雕刻出来的效果。”
据悉,每件奢侈品从入库到发货的平均识别时间在13小时以内,在业内已经是高效率,但仍可与“AI识别”和“照片识别”的速度相媲美。不过,相关负责人并不着急。“这不仅是为了不放过任何高仿产品,也是为了不‘诋毁’任何正品。”当然,鉴定中心也在通过完善数据库,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设备和软件来提高鉴定效率。
鉴定师往往只带一只手套,让另一只手直接体验产品的手感。
在鉴定的过程中,鉴定师也在不断学习了解不同奢侈品的新设计和潮流。就像鉴定中心的数据库不断增长一样,鉴定人的认知也在不断增长。即使是同一个鉴定中心,鉴定师也各有所长,有的擅长包包,有的擅长衣服,有的擅长手表。毕竟每个品类涉及的奢侈品牌和产品风格数不胜数。
用粗糙的手通过光学显微镜发现了一块假的奢侈手表。
真正的奢侈手表的指针都是精雕细琢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记者在采访时被告知,不能拍有鉴定人头像的照片,因为“奢侈品鉴定和风险是在一起的”。由于鉴定数量的限制,鉴定中心目前不接受个人委托,送检的样品主要来自二手交易平台、古玩店等商家,这就意味着每一件被鉴定的仿制品都可以通过这些渠道立即告知整个行业,这就使得同批次的仿制品在市场上不再有立足之地。造假者自然“不欢迎”鉴定人。
所以有鉴定人说做这份工作有正义感:“这样既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又打击了仿制品,希望市场不要卖假货,不要造假。"
主编:任毅文字编辑:任毅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作者拍摄。来源:作者:任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