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刚刚开始,但围绕618电商促销的第一枪已经打响。在各家电商“诸侯争霸”的背后,电商纠纷也呈现出新的复杂特征。
6月1日,浙江省杭州市互联网法院发布了十起涉及多家网购、社交平台的知识产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典型案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电子商务案件类型日益多元化,在网购合同纠纷中,除了交易传统的实物商品,还有越来越多的虚拟商品,如游戏账号、虚拟装备、电子货币等。此外,跨境电商纠纷快速增长,享受型消费案件不断增加,“职业打假”案件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案件也在逐渐涌现,并呈现增加趋势。不当收集、滥用和泄露个人信息的案件时有发生,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享受电商平台服务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跨境电商纠纷激增,“职业打假”案件下降
2020年9月17日,本院跨境贸易法庭审理余某诉鲍波中国有限公司网络购物合同纠纷一案,并当庭宣判。法院审理后认为,本案商品上虽无纸质中文标签,但经检测该商品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以电子标签替代纸质标签的行为不构成食品标签缺陷,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此案也成为国内首例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领域确认进口食品中文电子标签与食品包装中文标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案件。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数据显示,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口总额从2015年的360.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862.1亿元,年均增长50.8%。跨境电商纠纷将继续呈现大幅增长趋势。
该院还审理了国内首例“职业美食家”案。被告在淘宝平台注册了两个账号。2018年6月7日至2018年7月31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发起只退不退申请624笔,退款金额共计32697.07元。在此期间,退款申请率和成功率分别达到98%和96%。法院经审理,判决被告赔偿原告淘宝公司经济损失及原告合理费用(诉讼费)10000元。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增强
在电商购物过程中,很有可能在很多环节不当收集、滥用甚至泄露用户的个人隐私。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了全国首例适用民法典的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2019年2月以来,被告人孙谋出售自然人姓名、电话、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4万余条。,通过微信、QQ等方式,以34000元的价格,从网上购买并交换给案外人刘某。案外人刘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利用其推广虚假外汇业务。杭州市下城区检察院认为,被告人孙谋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社会众多不特定主体的个人信息权益,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应当依法承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法院经审理,判决孙支付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赔偿金3.4万元,专项用于信息安全保护或个人信息保护等公益事项,并在报刊杂志上向公众发布道歉声明。
据该院负责人介绍,该案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不仅涉及自然人的个人权益保护,还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属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公益诉讼检察官提起的侵犯多名不特定自然人个人信息的民事公益诉讼,充分体现了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不特定民事主体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保护和尊重。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