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退货怎么退(七天无理由退货:别利用「善」来「恶」)



文/刘兴亮(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刘兴亮时间)


01

一个装逼的人和真正的弱者是有心理状态差异的。

前者很容易沉溺于自己的自顾情节,以为全世界都欠他什么。这个时候,他做了坏事,就会理所当然。他不认为自己在做坏事,他只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补偿——而且只有在针对自己的时候才能理解。

这种情绪在通俗的说法中包含了自私的人性,往往可以找到对自己的好处,而忽略了对他人的伤害。这种人也懂得利用现代社会“保护弱势一方”的规则来开辟广阔的灰色地带。其中,他们像小偷一样品尝蜂蜜,自然认为这种美味是为他而存在的。如果遇到和自己想法相似的人,他们会大声吠叫,觉得不可思议!


02

一位女士最近在淘宝买了18件衣服,要求七天内无理由退货。

这本书是一种常见的消费行为。很多人通过网购平台买东西,无论JD.COM、天猫、当当还是淘宝,都承诺七天无理由退货。无疑,这种方式在网购消费初期具有吸引消费者的作用。



只需要在网上点几个键就可以把自己银行卡里的钱转走,这对于传统消费者来说确实风险太大。没有检查,没有试穿,没有亲身感受。如果东西和网页有出入,甚至发出次品,那岂不是坑人?

怎么办?平台方作为管理机构,需要从中协调,用各种商业系统约束卖家,保证货源和质量,关注资金去向和可控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当然,这是应有的行为。

自古有字,无商不奸。商人靠买卖的差价来获利,当然要绞尽脑汁保守这个差价的秘密。比如你买了一个很贵的包,商家绝对不会告诉你这个物品的制作成本,否则你会觉得买这样的东西被打了,也没办法。

手牵手,手牵手,一个愿买一个愿得。现场交易的模式简单粗暴,你可以搞清楚东西的质量到底值多少钱。你骗不了自己。

网络消费的形式要复杂得多。东西存放在几百甚至几千公里外的仓库里,你看到的只是对它的描述。因此,这种消费行为可以说是“现象学消费”,你看到的颜色、形状、描述都可以组合成一个“实体”。但这个实体毕竟还是抽象的。

阿里巴巴退款退货技巧


[S2/]03

电商平台七天无理由退货,合情合理。如果我们辩证地看问题,就会发现任何制度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所以,买了18件衣服的女士看到了它的反面。当她要求退款时,商家发现她穿着这些衣服出行。

中国人旅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找到旅游目的地最显眼的景点,摆好姿势拍照,然后把这些照片展示给世界,告诉世界我来过这里,看过这个,吃过这个房子,住过这个套房。这一切,如果没有人看到,那就是白跑一趟,绝对没有。

所以你穿了那么多衣服来炫耀——你几乎已经物尽其用了,于是你转身说你不想要这个东西。再戴着它环游世界,也许什么都磨破了——这七天是多么漫长的一生,我想还回去。原因是电商平台承诺“七天无理由退货”。没有理由,但是我必须退。你不还,我就给你差评,投诉你,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啊!多么生动的流氓脸啊。不是不尊重,是近乎无耻。



04

此事在网上发酵后,阿里巴巴客户体验部联系买卖双方进行协调。

其中9件在旅游过程中试穿并拍照的衣服不予退款,其余9件未穿过的进入退货流程。淘宝的店员也表示,这是个案,不会影响淘宝和商家对消费者的信任。“我们仍然相信绝大多数买家的诚信和人性。」

这最后的总结几乎是画龙点睛。淘宝也明确表示,不会改变目前针对个别情况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政策。毕竟不能因为噎着而放弃食物也是可以理解的!

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原因不言而喻。不保护个体消费者,可能会陷入被动的消费纠纷,隔着屏幕买东西,没有人愿意花钱买残次品甚至与描述不符的假货。在这种消费结构中,虽然卖家有时不得不妥协,但买卖双方想要的是和谐赚钱。服务到位了,生意才能上来,全心全意为买家着想不是坏事。

约束卖家无可厚非,但也要对买家的信用记录进行一些数据分析甚至评级,让那些喜欢钻空的买家贪得无厌,无所遁形。


[S2/]05

但是,它也可以跳出来,向我们展示人性中固有的恶。

这些不好的本性通常都深埋在心里,如果没有机会,是不会出来的。一旦得到合适的机会,他们就会跳出来捣乱。

所谓适当的机会,就是社会规则、人际交往、经济活动中的制度漏洞。当有人发现不付出就能得到的时候,必然会做出一番事业。

所以,我们当然坚持人性本善,这是道德层面乃至宗教层面的规训。现实生活中,还是要看到人性的恶,用合理的制度把恶的成分压制在萌芽状态,才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注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后台。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