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晓军
2021年12月4日,投资320亿元的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邦普集成新能源产业项目(以下简称“邦普宜昌项目”)在湖北宜昌正式开工。此时,距离该项目签约仅52天,实现了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12月初必须开工”的要求。
就在这一天,距离宜昌市官员与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商谈该项目还不到5个月。时任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率高新区班子,顶着台风驱车1200多公里赶赴福建,让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高管对宜昌招商引资的“饿狼精神”有了深刻体会。
“这是饿狼的精神!宜昌的气势和魄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我们有这么敏锐的嗅觉吗?有这样的意志和决心吗?”据湖北日报报道,两个多月前的10月21日,在湖北黄石市2021年第三次招商引资暨重大项目推进会上,黄石市委副书记吴之凌问了一系列问题。
正是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广东邦普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邦普”)刚刚宣布在宜昌投资建设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2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全球领先,是国内首家进入国际顶级车企供应链的电池厂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了在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引进该项目,宜昌政府充满诚意,拿出丰富的磷矿资源相互合作,帮助广东邦普形成从磷矿到磷酸亚铁锂的新能源产业链闭环。
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邦普综合新能源产业项目揭牌仪式。荆楚网杨宇宁摄
就在几年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生产方式,一度让宜昌陷入“化工围江”的环境困境。为维护长江生态,2017年宜昌痛定思痛,决定“壮士断腕”:经过3年集中攻坚,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了,改绿了”。
2021年11月底,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元成告诉本报(www.thepaper.cn)记者,邦普宜昌项目的落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宜昌干部的认知、服务、作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宜昌在新能源轨道上找到了一条产业之路,把无法移动的磷矿变成了“移动的汽车”,实现了产业链的整体蝶式跳跃,提升了科技实力和城市能级。
宜昌被国务院确定为湖北省“省级副中心”城市,并持续快速发展。2021年GDP有望冲刺5000亿元,在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
站在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宜昌正以更加蓬勃进取的姿态,引领“宜景金根”城市群协同发展,拓展支撑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南翼”。
历史上选择宜昌,是落实“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积极尝试。
12月6日,中国共产党宜昌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宣布宜昌将成为一座现代梦想之城。
为实现这一目标,宜昌人民正从这个320亿元的大工程出发,发扬无畏拼搏的“饿狼精神”,进一步探索“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发展战略的宜昌模式,进一步创造如何发展“省级副中心”城市的宜昌经验。
一个项目引发了行业的蝶式升级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300多台设备24小时工作,工人们忙着穿梭...初冬的微风平添了许多寒意,但位于湖北宜昌高新区白杨镇的一个项目施工现场却热火朝天。
12月4日,邦普宜昌项目正式开工。此时,距离这个项目的签约只有52天。
10月12日,宜昌市政府、宜昌高新区管委会、湖北宜化集团分别与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宁波邦普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总投资约320亿元、占地约5500亩的帮浦宜昌项目已落户,成为宜昌最大的招商引资、社会投资和产业项目。
该项目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建设集“磷矿-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回收”等多环节业务为一体的生产基地。将使宜昌发挥磷矿和磷化工产业优势,以磷酸亚铁锂等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为核心,向动力电池领域拓展,提升和延伸化工产业链。
在三峡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阚茹凉看来,帮浦宜昌项目的落地,为宜昌产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破冰”作用。
“宜昌以前搞大化工,资源衍生开发不足,科技赋能相对薄弱。如今,邦普宜昌项目将化工与创新科技相结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助力宜昌实现环保集约发展。”严如良解释道。
邦普宜昌项目施工现场。本报记者闫晓军
宜昌市常务副市长王元成对本报表示,邦普宜昌项目使宜昌在新能源轨道上找到了产业之路,提升了科技实力和城市能级,增强了宜昌在“宜景金根”城市群(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的辐射引领和带动能力,未来将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12月4日的开工仪式上,宜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徐海涛也提到,宜昌的资源优势已经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宜昌将加快磷化工向新能源、新材料的跨越,进入产业发展新轨道。
下一步,宜昌还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开展工作。王元成说,宜昌将把固定不动的磷矿变成“移动的汽车”。“从磷矿到磷酸亚铁锂,再到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再到电池,最后到汽车,宜昌要紧扣产业链,发挥自身优势,做强链条,延伸链条,实现产业链整体蝶式跳跃,这是未来的重点。”
保护长江不“断腕”,关闭化工厂
很难相信,几年前的宜昌,还处在“化工围江”的环境困境中。
宜昌的意思是“适宜繁荣”。人文底蕴深厚,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华民族团结和平使者王昭君的故乡。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径流量232公里,海岸线536公里。宜昌自古就是“上至空巴楚,下至荆襄”的战略要地,也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
此外,宜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磷矿储量在全国八大磷矿区中排名第二,占湖北省储量的46.5%。
早年,依托磷矿资源、航运和水资源的独特优势,化工产业在宜昌沿江迅速崛起。2016年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和全省化工近三分之一。
然而,“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生产方式,带来了税收和就业,也让宜昌陷入了“化工围长江”的环境困境,众多的烟囱厂和密集的砂石码头威胁着母亲河长江的生态安全。
为维护生态“颜值”,宜昌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解决“化工围江”问题。
2017年,宜昌出台《关于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和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对化工企业逐一甄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关停整改不达标企业34家,改造提升安全环保风险较低企业100家。由于化工占宜昌工业的三分之一,当年宜昌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2018年4月24日,***总书记考察长江湖北,第一站就是直飞宜昌。他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注重大保护,不追求大发展。这并不是说不应该追求大发展。相反,我们应该首先制定一个规则,把长江的生态恢复放在首位,不要搞破坏性的开发。
“化工不代表一定会破坏环境,两者不能划等号。”2021年12月初,坎茹凉对该报表示,一个行业要发展,总会有不环保的因素,重要的是如何赶走这种“危险的元素”。他提出,一是通过科技创新倒逼和推动企业升级转型,二是通过制度约束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经过三年紧锣密鼓的努力,长江沿岸134家化工企业“由关转绿”,宜昌化工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精细化学品在化工产业中的比重由整改前的18.6%提高到36%以上。
“绿水青山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元成对本报表示,宜昌要做好项目和产业,同时要坚决保护环境,绝不踩西瓜皮,滑向哪里都是如此。我们把生态环保作为重中之重,严格控制企业,不污染环境的GDP。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王元成说。
“饿狼精神”感动了电池王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为什么选择宜昌?这不是偶然的。一个关于“饿狼精神”的故事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事实上,在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见顶的背景下,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方兴未艾。宜昌虽然磷矿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一直是电池材料产业发展的尴尬。
2021年7月,宜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获悉,上市公司当代安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在国内布局三四个磷酸亚铁锂生产基地。经过多方打听,他联系了公司的招商总监,同意去福建宁德的公司总部参观。
就在出发前一天,台风“莲花”在福建登陆,一时间,所有高铁列车和飞机停运。让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带队的宜昌市市长马当即决定“开车过去”。
行程1200多公里,耗时近20个小时。当宜昌干部出现在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高管面前时,对方既惊讶又感动,当即决定尽快回访宜昌。在以后的洽谈和推进过程中,依靠诚意和努力,双方达成合作共识,迅速促成项目签约。
“这是饿狼的精神!宜昌的气势和魄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我们有这么敏锐的嗅觉吗?有这样的意志和决心吗?”据湖北日报报道,10月21日,在湖北黄石2021年第三次招商引资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上,黄石市委副书记吴之凌就宜昌拿下这个项目问了一系列问题,引发湖北各界强烈反响。
宜昌市点军区区委书记万虹把“饿狼精神”理解为一种无所畏惧、艰苦奋斗的坚强思想。
据《湖北日报》报道,万虹11月8日公开表示,“饿狼精神”是指时刻处于饥饿状态,具有超强持久的战斗力和敏锐的嗅觉,“闻到气味就敢抢”。说到底,就是党员干部要有“狼性”和“血性”,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过程中,
万虹说,站在互联网的最前沿,科技的发展迫使每个人不断更新自己,迭代升级。“如果没有饿狼精神,事业做不好,更做不好。”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龙头企业布局宜昌。据湖北日报报道,11月7日,湖北兴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华友钴业有限公司共同规划建设50万吨磷酸铁、50万吨磷酸亚铁锂及相关配套项目。10月18日,山东海科集团与枝江签约,在姚家港化工园区投资100亿元建设新能源电解质溶剂项目...
未来,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将从宜昌这片热土上崛起,成为其“万亿”蓝图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
温暖高效:“不拆心不拆屋”
招商引资的格局已经形成。产业建立和项目推进如何实施?抓紧落地也是重中之重。
在邦浦益昌项目签约仪式上,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要求项目快速启动投产,12月必须开工,2023年投产。
在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宜昌按照“做一个项目、树一个标杆、树一座丰碑、带一个团队、成一个产业”的要求,创新运行、促进、报告、激励的工作服务机制。
宜昌市常务副市长王元成告诉记者,该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宜昌的商业环境。“一方面,我们以这个项目为标杆,做好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复制经验并推广到所有项目中,长期努力创造一流的商业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邦普宜昌项目签约后,一周内完成所有审批手续,为实现“12月初开工,2023年投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此外,土地征用和大规模搬迁也是重中之重。搬迁工作拉开序幕后,进度一天天被刷新。11月22日前,已签订征地协议5672.683亩,房屋拆迁协议407份,任务完成率分别为84.11%和92.71%。这组数据创下了惊人的“宜昌速度”。这背后是所有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坚韧和努力。50多天里,他们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白加黑”“5+2”成了工作常态。
除了快捷高效,还有宜昌细致入微的城市温度。
李家湾村位于宜昌高新区白杨镇,是搬迁的重点村之一。谈及此事,村民姚华艳百感交集。
李家湾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本报记者闫晓军
她告诉该报,“听说项目落户后,我很高兴,但也有一些说不出的感觉。毕竟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已经习惯了,现在也很舍不得离开。”
姚华艳毅然在宜昌经济发展同意书上签了字。让她特别温暖的是,驻村干部在得知她家还有70多岁老人的情况下,提前帮忙协调住房,连搬家这样的小事都请工作人员帮忙。“非常感谢他们。”说到这里,姚华艳忍不住哭了。
54岁的张住在村,靠养猪和加工猪饲料为生。“去年行情好,养猪赚了30多万,今年我养了200头猪。”张告诉报社。
但由于项目征地,不仅房屋拆迁,还要尽快卖掉200头猪。“村干部主动帮我找销售渠道,还帮我做加工厂的设备。搬家时,干部都来帮忙,最后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把家搬了。”张对说道。
其实这只是白杨镇在搬迁过程中坚持“拆屋不拆心”的一个缩影。
本报了解到,全镇围绕征迁“百日攻坚”,创造性地推出了“签约一天、审核两天、支付一天、清算一天”的“五天工作法”,确保已签约征迁的农民能在五天内完成征迁,不中转直接领取补偿款。
为了做好搬迁农民的安置工作,白杨镇一方面将镇福利院改造为特殊农民过渡安置房。另一方面,通过走亲访友、租房等方式,积极动员农民进行转型。,而且政府给房租补贴。
同时,白杨镇还对土地被征用后的“失地农民”进行了综合考虑。白杨镇党委书记谭本相告诉该报,我们将把失去土地的农民组织起来,与企业对接,让他们做一些劳动强度小、专业性不高的工作,保证收入来源,让村民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项目落地前,我们逆风而行;立项后,我们乘风破浪,轰轰烈烈。”邦普宜昌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杨伟华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这段时间的工作状态,“从省里到市里,从领导到一般办事员,我真正体会到大家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力量,服务好这个大工程。”
王元成告诉该报,宜昌干部在认识、服务、作风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他们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他们也是发自内心地工作。即使他们有点累,也没关系,他们觉得值得。”
杨卫华还提到了一个细节。项目签约后,他深深感受到了宜昌市民的支持和期待。“那天,我的朋友圈炸开了锅,很多普通市民都觉得这个项目是宜昌未来的希望,是化工企业转型的标志性方向。大家纷纷转发这个消息。”
宜昌改变的不仅仅是行业
在化工实现整体蝶变的同时,宜昌的文化旅游产业也迎来了“量”和“质”的双向提升。11月下旬,在武汉举行的2021中国文化与旅游高峰论坛主论坛上,宜昌荣登“中国健康旅游城市百强”。
拥有雄伟的三峡大坝、葛洲坝和三峡美景,旅游无疑是宜昌最美的名片之一。
每年,三峡大坝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近年来,景区的开发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游客有了良好的旅游体验,对三峡工程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峡大坝一角。本报记者闫晓军
“三峡大坝景区的使命之一就是把三峡工程对国家、民生、科技的贡献传递给游客,这是景区本身的价值。游客来这里最重要的目的也是为了三峡大坝。我们应该通过景点让游客更多地了解前世,了解三峡工程的未来。”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振勇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提到。
现在景点串联成一条线。整个行程结束后,游客不仅仅是在体验一条旅游线路,更是在中华民族治水史的长河中徜徉。
坎·茹凉告诉该报,“三峡工程作为宜昌的独特IP,是不可复制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内涵多样丰富。要把宜昌建成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最重要的是向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三峡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级的。”
坎茹凉还提到,作为一个大国的重要武器,特别是在“双碳”的背景下,三峡工程更加注重推动绿色发展和清洁能源发电。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0年,三峡水电站将累计生产绿色电力1118亿千瓦时,创下世界单个水电站年发电量新纪录,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将得到充分发挥...
“旅游业不仅能带动经济,还能吸引投资、提升城市形象、凝聚人心等。宜昌要进一步拓宽转换渠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严如良坦率地说。
论文注意到,宜昌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2021年宜昌GDP突破5000亿元;2025年GDP突破7000亿,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城市50强。
现在,宜昌正朝着这个目标阔步前进。一组亮眼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宜昌GDP增速全省第一,主要经济指标重回全省第一方阵,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省第二。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宜昌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初冬时节,山川与碧水相依,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美丽画卷。宜昌正在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夕阳下,三峡大坝像一排琴键,将波光粼粼的长江化作一串串优美的音符。另一边,挖掘机铁臂挥舞,渣土车来回穿梭...邦普宜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曾经,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带给宜昌“两个飞跃”。现在,宜昌再次带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12月6日,中国共产党宜昌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宜昌剧院开幕。市委书记王力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宜昌正处于新一轮区域追赶跨越的历史关口,正处于大发展、提质增效的火热创业时代。要加快把宜昌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清洁能源之都、长江咽喉枢纽、精细磷化中心、三峡生态屏障、文明示范城市,为步入万亿级城市、把宜昌变成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姜晨睿图片编辑: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