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一位自称中本聪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篇题为《比特币:P2P电子现金系统》的文章。比特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也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如今,大量类似比特币的数字货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特币也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网络名人”货币。
然而,“吃瓜群众”只知道比特币的“红”,却不知道比特币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例子来探究比特币。
方块中的区块链问题
某广场舞俱乐部为了鼓励会员积极参与活动,规定俱乐部会员每次按时参加活动加2分,每次领舞加5分,无故不参加活动加3分。积分可以在年底兑换生活用品,积分的变化会被德高望重的俱乐部理事王大妈记录下来。
一开始,王大妈很努力,认真记录每个人的点,从不出错。但是随着王大妈年龄的增长,她开始在计分上出现失误,比如把李大爷的分数记在张大爷头上,于是大家开始向俱乐部举报。最后俱乐部决定换李阿姨继续给大家打分,但是李阿姨是个大大咧咧的人,经常在打分的时候出错。被大家伙找了几次后,大家伙终于不再相信只有一个人进球的账本,于是俱乐部召开民主会议,讨论如何进球才能让大家伙满意。这时,俱乐部里一个叫中本聪的年轻人站出来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大家鼓掌欢迎,具体如下:
(1)所有参加舞蹈活动的成员将一起计分。谁能先把分数记在自己的账本上,谁就能得到2分的奖励。
②为了记账有条不紊,没有纠纷,所有要记账的人首先要一起完成一个任务,比如抄同一首古诗,同一首歌;谁先完成这个任务,谁就能给大家加分。
③不管分数有没有变化,隔天更新账本。更新后,俱乐部里所有参与记账的人都要通过俱乐部的小喇叭得到通知。听到这里,大家都该更新自己的账本了。
这种方法实施后,李阿姨很少会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分数错了而在最后的账本上出错,因为只有大部分(超过一半)人保持和李阿姨一样的账本,记录的分数才有效。这种打分方式也调动了参与成员打分的积极性,因为最先完成任务的人会得到积分奖励。
在数字货币的运作模式中,每个人都是记账员。
Blocks像一张网一样将同一个系统中的每个人连接起来。
网络矿工“挖”红
这个例子说明的其实是比特币系统的运行机制。在上面的场景中:
①俱乐部会员账面上的积分实际上相当于比特币。它不是中央人民银行发行的,而是一行程序代码指定的虚拟货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像拿着10块钱的钞票一样拿着一个比特币。
②俱乐部成员组成的网络是一个p2p(peer to peer)网络,每个俱乐部成员相当于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③俱乐部成员和他们手中的书组成的系统,其实就是一个区块链。
④不存在只由李阿姨或王阿姨保管的“积分台账”,而是每个俱乐部会员手里都有一个积分台账,这是去中心化的,这样一两个人的错误积分就不会影响到最后的积分记录。
⑤俱乐部成员积极完成俱乐部分配的任务,最先完成任务的成员将获得积分奖励。从主动做任务到获得积分,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比特币中所谓的“挖矿”。
⑥在比特币的世界里,账本每10分钟更新一次,也就是说每10分钟就会有一个俱乐部成员拿着小号大声喊着更新账号。
⑦如果俱乐部成员不在账本上写自己的名字,而是用自己想用的符号,这就是匿名性在比特币系统中的体现。
网络“矿工”通过“记账”的过程获得数字货币奖励
起初,比特币一文不值,只有它的发明者中本聪愿意挖矿。在中本聪悄悄挖了100多万个比特币后,人们开始陆续加入挖矿队伍。后来一些实体店和网站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人们对比特币的需求越来越大,比特币越来越值钱,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网络名人”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