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发展永远不可能是独立的,永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今年,快消品行业逐渐感受到全球经济变化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有些品牌急需砍掉老化的尾巴,有些品牌在快速探索新的方向,有些企业在内外交困...不可否认,变化正在悄然发生,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最终形成席卷整个市场的风向变化。
快消品作为超市便利店和电商企业的主要商品类别,涵盖食品、个人护理、饮品、家居清洁等商品类别。2021年有哪些有影响力的事件?零售圈盘点了以下十大事件。
2021年11月1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以5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60亿元)收购运动饮料制造商BodyArmor的全部控制权。
此次收购是可口可乐历史上最大的品牌收购。在此之前,可口可乐已经占据了BodyArmor的部分股份,如今又斥巨资完成了该品牌全部控股权的收购,一方面显示了可口可乐全品类布局的野心;另一方面,此次收购是目前运动饮料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因素。
近年来,随着袁琪森林等新饮料品牌的迅速崛起,原本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主导的国内碳酸饮料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市场趋势进一步逆转。市场在追求碳酸饮料带来的味蕾刺激的同时,更倾向于“零糖”、“低脂”、“泡泡水”等健康潮流的产品标签。可口可乐进驻中国市场已经几十年了。除了疫情带来的不可抗力,新品牌
作为一个对中国市场有着深刻理解的老牌饮料品牌,可口可乐仍然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在市场发展日益去中心化、高速化的当下,不进则退。今年,可口可乐进一步推进全品类布局,先后布局咖啡和酒类赛道。现在,收购BodyArmor是对运动饮料赛道的攻击。根据可口可乐公告,BODYARMOR目前是可衡量的零售市场中第二大运动饮料品牌。水能否继续给可口可乐带来快乐,可能需要其他buff更多的精力来寻找出路。收购防弹衣能否成为可口可乐自创伤害的绝活,还有待时间验证。
2021年8月19日,P&G公关部宣布,2021年10月1日,P&G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将由现任P&G大中华区副董事长兼销售、品牌及品牌运营总裁徐岷担任。
中国市场一直是P&G发展的重要领域。无论是从营收、发展前景还是消费潜力来看,中国市场都是一个值得反复注入的重要渠道。P&G进入中国市场已经30多年了。从开拓市场到扎根中国市场,P&G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不仅对其自身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中国日化市场的发展方向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其营销战略和品牌战略,成为支撑P&G过去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P&G是否还能依靠过去的模式继续它的旅程,答案仍不明朗。
近年来,中国市场的上升速度与日俱增,自有品牌不断涌现,直播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横空出世空成为年度黑马,市场的更新迭代也在不断加速。作为一个老品牌,P&G如何跟上市场的发展步伐,继续挖掘中国市场下潜在的消费潜力,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将大中华区的负责人换成更了解中国市场的人,可能是P&G迈出的第一步。P&G大中华区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岷在P&G工作了20多年,深耕中国市场,见证了P&G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负责带领P&G寻找未来新的发展道路。这个老品牌能否焕发新的活力,可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2021年5月27日,神奇董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功获得中国功能饮料a股第一股。
依靠大单品战略的董鹏饮料,不仅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还成功冲击港股上市,并在上市后迎来股市开门红的大局。董鹏饮料显然已经成功抢走了功能饮料竞争的上半场,但董鹏饮料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否延续领先地位,进一步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仍是一个变数。
董鹏特饮是董鹏饮料的王牌产品,在功能饮料市场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在上市之前,董鹏饮料一直保持着一条既稳定又可持续的增长曲线,而支撑这条曲线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就是董鹏特饮。推动董鹏饮料上市的只是大单品策略,否则将逐渐成为董鹏饮料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不断变化的市场也为董鹏特饮在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方面提出了更多的建议。
除了“老大哥”红牛带来的发展压力,不断涌现的新品牌带来的新生力量也不容小觑。目前,市场上许多饮料品牌已经转向功能饮料领域,并迅速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变化的功能饮料产品。功能饮料市场未来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和巨头进入市场,这个领域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目前,董鹏饮料已逐步推进布局产品的多元化,针对不同赛道推出产品。但是,无论是董鹏Plus还是现在的飞溅的橙柠檬茶仍然达不到预期,如何找到一个能与董鹏特饮并驾齐驱的增长点,还是董鹏饮料接下来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毕竟两个轮子比独轮车更稳更快。
2021年9月16日,精品速溶咖啡品牌在上海徐汇区安福路开设了首家线下概念店。
今年很多线上咖啡品牌也逐渐重视线下渠道的发展,开始以pop-up shop等方式试水线下之路。继长沙与摩登中国茶叶店的联合门店取得不俗成绩后,Dunsan & Half也正式登陆上海安福路的线下门店。从市场包容性来看,上海显然是敦三& Half发展线下布局的最佳选择。对于咖啡赛道来说,上海这样时尚的城市,消费潜力更大。公开数据显示,上海已成为全球咖啡店数量最多的城市,众多品牌争相将咖啡业务迁至上海,但市场的挑战总是与机遇相伴而生。
今年顿班迅速崛起,逐渐在市场上找到了立足之地。目前在天猫、JD.COM等线上平台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粉丝。然而,尽管发展迅速,但无论是速溶产品还是线下门店,星巴克、瑞幸等都拥有不可撼动的市场份额。如何在日益动荡的咖啡市场中继续寻找新的增长模式,线下渠道的打通必然是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而全渠道模式发展只是像敦班这样的速溶咖啡品牌流量持续增长的开始。三墩半创始人吴军也公开表示,线下渠道仍然是三墩半的品牌传播和内容载体。无论意义和负担如何,新咖啡品牌和线下市场之间的联系应该继续加深。
自上半年可口可乐、宝洁相继发布涨价预警后,到了年底,所有企业都陷入涨价潮,除了海天叶巍、李锦记、恒顺醋、佳佳食品、厨邦等调味品厂商,还有三全、安琪酵母、金龙鱼、雀巢、涪陵榨菜等企业扎堆发布涨价通知;旺旺、洽洽、好丽友、可口可乐等休闲食品品牌今年也宣布涨价。根据他们发布的涨价通知,涨价的原因是成本上升和经济市场的宏观影响。企业迫于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最后不得不提价。
今年市场上很多行业都步入了涨价潮,不排除这几年疫情下全球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全球通货膨胀使得市场从上游生产端开始提价,成本价的提高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一方面是企业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对价格变化极为敏感的市场和消费者,使得企业在价格走势上显得格外谨慎和小心,而这一次的细分行业涨价潮,对于市场来说,可能就是新局面的推手。比如以海天味业为首的调味品行业,以调味品品类的小幅上涨,相继开启了价格变化的趋势,对于调味品行业来说,某种程度上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今年的价格上涨可能只是市场的开始。无论任何企业在市场上,都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宏观变化引起的市场变化可能会慢慢拉开序幕。涨价既是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也是市场变化的诱因。这个过程中有机遇,也有荆棘。如何继续下一步,不仅仅是走一步那么简单。行业和自身发展的多重因素,还是需要进一步明确。
2021年12月9日,杭州娃哈哈集团发布人事任命,宗馥莉女士将出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日常工作。
在说她的女儿可能不会成为接班人多年后,宗馥莉仍然接过了娃哈哈的接力棒。虽然宗后卿仍担任董事长,但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女儿。继宗后卿之后,娃哈哈即将迎来一个由宗馥莉开创的新时代。娃哈哈当年的转折点是互联网电商的崛起。由于错过了互联网电商的发展趋势,持续陷入舆论危机,娃哈哈在市场发展中逐渐褪去往日的辉煌,逐渐落后。近年来增长力一再疲软,品牌老化危机尽显。在年轻力量宗馥莉的带领下,越走越慢的娃哈哈可以赶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迎来第二次向上的拐点。宗馥莉正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
自入主娃哈哈以来,宗馥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娃哈哈品牌重新回到年轻人的视野。无论是新品牌的研发,还是联名款的推出,从品牌战略的角度看似乎都是有效的,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娃哈哈面临的核心问题。当然,现在只是开始,留给宗馥莉的时间可能才刚刚开始。无论娃哈哈现在交给宗馥莉的是什么,他父亲一砖一瓦、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为娃哈哈打下的基业依然蒸蒸日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求更大的进步和肯定,可能需要跑得更快更远。
2021年11月30日晚,蒙牛乳业宣布了一系列董事会变动。公告称,蒙牛创始人牛根生辞去公司一切职务,彻底退出蒙牛乳业。
从12年前中粮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并成功帮助蒙牛渡过难关开始,牛根生辞去蒙牛董事会主席职务,继续担任公司非执行董事。从此,年过半百的牛根生逐渐淡出了蒙牛的发展路线。但是,对于蒙牛来说,牛根生对蒙牛的意义可能是不可磨灭的。
从最初建立蒙牛品牌开始,蒙牛逐渐问鼎中国乳业头把交椅。在短短的时间内,牛根生大手一挥,写下了蒙牛的辉煌历史。在蒙牛与蒙牛的联系本该画上圆满句号的时候,“三聚氰胺”事件给蒙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是在这个时候,中粮收购了蒙牛20%的股份,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蒙牛不断回血。当市场上不断有新品牌出现的时候,他们依然在江湖上稳扎稳打,不断构建自己的产品矩阵。根据蒙牛乳业发布的2021年中期报告,蒙牛实现净利润296,734.8万元,同比增长161.49%。此时,退休后结束退休生活的牛根生,终于在与蒙牛密切相关的职业生涯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之后,牛根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慈善行业。公告称,除牛根生外,蒙牛董事会另有5名董事辞职,被任命的6名新董事将继续参与蒙牛接下来的发展。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现在创始人的使命已经完成,蒙牛依然会在下一代的观众中完成下一段旅程。
证监会浙江监管局10月份披露的信息显示,领养阿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于9月底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在a股上市。
当市场对领养牛的认识还停留在网络名人品牌阶段时,它已经在成立后的第7年正式冲击a股IPO。相对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7年的周期可能并不快,但在目前国内的乳业市场,deus ex能出现在市场视野中,领养一头奶牛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乳品市场以伊利、蒙牛为主,远非第二梯队。另一方面,光明、银桥等乳制品也在区域乳制品市场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此外,乳制品行业本身有更严格的市场标准,新产品的出现和快速崛起并不是市场的简单方式。
从一开始,领养一头牛就瞄准了当前乳业市场的线上空荒。通过“领养”的概念,击中了当前用户的痛点,再通过持续的营销驱动,领养一头牛可以快速冲击线上市场,甚至成功进入整个乳业市场。目前线上渠道仍是领养牛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无论是营销驱动还是线上布局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解药。从中获得的暂时的荣耀能否为企业长久,养牛也是在寻找突破点。无论是全产业链的进一步探索,还是线下布局的进一步发展,养牛都是在为企业一步一步检验保持活力的方法。
在今年的领养一头牛中,我们拿到了三轮融资。在12月的最新一轮融资中,美团龙珠领投。有了资本的支持,领养一头牛可能更有底气上市,但上市并不是成功的直接印记,而是对企业的新一轮考验。
2021年11月19日,联合利华宣布将其全球茶叶业务以4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27亿元)的价格出售给PE巨头CVC Capital,全球茶叶业务最大并购案由此诞生。
联合利华的全球茶叶业务Ekaterra拥有34个品牌,包括立顿、PG tip、Pukka、T2和TAZO。其中,立顿品牌在中国茶包市场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项业务在四大洲有11个生产基地,每年也能带来可观的收入。但对于此时的联合利华来说,Ekaterra未必是个好兵,对于业绩下滑的联合利华来说,及时摆脱增长乏力的品牌可能更重要。
由于疫情的影响和市场上多品牌的崛起,联合利华近年来受到重创,业绩不断走下坡路。曾经专注发展的美容及个人护理板块,不可避免地陷入业绩下滑的境地。联合利华也开始逐渐改变过去的品牌增长策略,转而进入集团的收缩,从而腾出更多的精力来面对更具竞争力的增长项目。
在茶叶市场上,首先是奶雪、西茶等新茶不断崛起,逐渐发展茶包赛道;另一方面,近年来,咖啡赛达越来越火,市场对咖啡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茶叶业务,在过去已经被联合利华逐渐缩减,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来获得改变的空间,但对于现在的联合利华来说,是不可能有所动作的。收购CVC可能会给Ekaterra带来新的活力,尤其是像立顿这样的老牌茶叶巨头,应该会充满活力,继续在市场上大放异彩。换东家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个好的开始。
2021年,无论是和双汇,还是和万隆,都是“值得刻进DNA”的。在内部,双汇今年迎来了大的人事变动,从万隆次子万洪伟,到万洪建担任双汇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再到郭立军担任CEO,再到万隆担任双汇发展董事会主席。双汇今年内部人事变动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对外,因为人事变动引发的“父子内斗”,双汇股市陷入螺旋式下跌,市值蒸发千亿。同时,根据双汇发展披露的2021年中报,公司营收和净利润仍处于下滑趋势。双汇的发展逐渐步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当发展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公司的内讧还在继续恶化。
从6月17日到8月17日,万隆在短短两个月内两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第一,他的继任者万洪建被自己废了。第二,万洪建写了一篇长文,列举了六大罪状。在这场持续发酵升级的战役中,没有最后的赢家,所有的成果都加在了双汇的发展上。曾经占据市场龙头地位的双汇,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中逐渐掉队,如今又屡屡出现在舆论场。
双汇在万隆的前半生一步步攀上顶峰,万隆带领双汇一步步创造辉煌。现在的双汇更像是万隆的军旗,更加谨慎克制的时候更容易步履蹒跚。下一代的故事也要交给下一代去写。不管是什么故事,更重要的是为它创造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