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不是分界线,偏见才是。
女人可以是狮子,男人可以是玫瑰。
"
意识到:
想象和期待的女人
我们如何想象今天的女性?温柔可爱,还是勇敢坚韧?一棵树还是一朵花?
当大家都期待一个女生扮演兔子的时候,她能选择做狮子吗?当想象的人是伴侣、父母或女性自己时,最后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即将30岁的作家薛山发现,在婚姻市场上,男女之间的想象是错位的:在女权主义浪潮下,新一代的“独立女性”认为自己已经是一棵具有主体性的树。而男人则“还在盼着一棵攀援的凌霄花”,盼着找到一个依恋的、脆弱的“老太婆”。
从去年开始,雪山约会了半年,认识了85到00的男性。她发现,这些男人,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大多都在期待进入同一个爱情剧本:“女人温柔,听话,顺从,说话轻声细语,依赖。”
“我的天才女友”片段
甚至以尊重女性为荣的男性也表现出这样的偏好:他们希望女性独立有趣。其实他们是想让女人理解他的兴趣——“你可以有,但不能比我好。”
经过几次“你太强了”的反馈,雪珊得到了经验:“和男人相处的时候,尽量不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多说一点。”
已婚的朋友也“警告”她:在婚姻中,“崇拜男人”是一种生存策略。“说白了就是从头到尾打弱,收起锋芒。”
结婚三年的媒体人西西注意到在类似的职业条件下,相比男性,女性是第一个被期待牺牲自己的。
结婚后,西西70%的时间不能准时18点下班,忙的时候会出差一整个月。老公工作也很忙。但在分工上,“70%的家务是我做的——剩下的30%是阿姨做的。”
丈夫保持着半年洗一次碗的频率。偶尔西西出差回家让老公扫地的时候,看到他叹气,用愤怒的眼神看着她。晾完衣服,老公说今天家务都是我做的。“好像他觉得这是对我的奖励,而不是他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我的天才女友”片段
生育计划来了,婆婆先是建议西西找一份悠闲稳定的工作,“我可以朝九晚五带孩子。”
杨光还发现,在她的家乡,从上一代到下一代的女性都被视为边缘人,不被期待有自己的事业。
爷爷生了五个女儿,只有杨光父子被安排去做生意。但事实上,我父亲并不适合做生意。在过去的几年里,杨光看到他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差,最后他逐渐无所作为。
杨光有一个弟弟。大学毕业后,她去了天津做律师,弟弟还留在老家。有一次,我妈给杨光打电话,突然说:“老家的房子是我弟弟的。”杨光做出了反应,他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并没有随着父亲的失败而改变。
可追溯性:
塑造的性别气质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的。”
在雪山、西西和杨光的叙事中,女性被期待为无知,为家庭牺牲事业,边缘;期望男人有知识,对家庭经济负责,主观。
社会如何对两性有不同的期待?
在性别理论上,除了在性染色体和性器官上区分男性和女性的“性”之外,还有一个“性别”。泛指社会对性别和性别关系的期望、要求和评价。
通俗地说,性别是指某一性别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和行为,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承担什么样的家庭责任。比如相亲市场的男人认为雪山不应该那么强;杨光的家人认为男性更适合事业;比起丈夫,希希有望先牺牲工作,回归家庭。
在性别的基础上,对男女群体的行为和性格形成一种固定的、概括的看法,并期望两性都以某种方式表现,就会形成“性别刻板印象”。
“我的天才女友”片段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会让人很少考虑个体差异,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品质、能力和兴趣,它对人的影响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
研究表明,3 ~ 6岁是儿童性别意识发展的敏感期。在家庭中,父母对待不同性别儿童的方式是影响儿童早期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男孩哭了,他的父母会说:“男孩一定要坚强。”当一个女孩大声说话或者蹦蹦跳跳的时候,她的父母会说:“女孩子要温柔,要咬牙切齿。”
此外,性教育专家刘教授发现,教师也有很强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老师会很自然的认为女生的数理化比较弱。有的老师不喜欢男生“像个女生一样小声说话,老是哭”。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男生女生学数学”系列丛书,“男生用蓝色版,女生用红色版”,引起广泛争议。
这些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刻板印象塑造了孩子的自我认知。科学杂志显示,在6岁之前,女孩已经形成了与智力相关的性别刻板印象,认为男孩更聪明,女孩没那么聪明。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2015年的一项实验中,神经科学家Daphna Joel和他的同事扫描了1400名13-85岁参与者的大脑MRI(磁共振成像),比较了男性和女性的29个大脑区域,并试图找到性别差异。
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大脑从出生开始就基本没有区别。现有的差异大多来自大脑的后天使用和训练,包括职业、爱好、生活方式等等。
在学校和家庭之外,大众传媒也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载体,向受众传递着男性的成功和女性的“陪衬”角色。
刘指出,在许多儿童书籍和教科书中,主角大多是强壮、勇敢、聪明的男性,而女性只是配角,甚至不出现。“电视广告中,洗衣机、洗洁精等厨具多为女性代言,造成女性负责家务的刻板印象;汽车里的广告大多是男性驾驶,女性要么坐在副驾驶,要么坐在后座,要么干脆站在车旁当模型车。”
女权主义作家贝尔·胡克斯说:“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为了每一个人。”
当今女权主义的本质是反对性别歧视,追求性别平等——这不仅是为了争取女性权益,也是为了解放被刻板印象束缚的男性。
发现:
男性的陷阱
2019年,《卫报》报道了尼加拉瓜的“大男子主义”文化。这是拉丁美洲少女怀孕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孕产妇死亡率高,针对女孩的性暴力普遍存在。
18岁的伊曼纽尔告诉记者,他认为男孩必须肌肉发达,有统治力。18岁的沃尔特说,他认为女孩必须“服侍”男人,做所有的家务。
男生承认,很多时候,骚扰女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男人。
【/s2/】「女性化」是贬义词吗?“男子气概”是什么意思?
奥马里(O & # 39Malley)在《好男人计划》(The Good Men Project)一书中,这篇论文定义了“有毒的男性气质”:“它用暴力、性、地位和攻击性来定义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它视情感为软弱,视力量为一切;用性别和野性来衡量一个人。”
简单来说,阳刚文化是这样定义“阳刚之气”的:对成就的追求,对软弱的逃避,对暴力的向往,以及——对女人味的反对。
2021年12月1日上午,摄影师陆道森的尸体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岛附近海域被发现。
11月28日,他在微博中留下遗书,结尾写道:“没必要为他立碑,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绽放。”遗书的开头,鲁道森一字一句地给自己写下标签:“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欺凌经历,摄影师,独居青年,追梦人”。
其中,“校园欺凌经历”被认为是他死亡的关键因素。
道森的欺凌行为与“有毒的男性气质文化”有关:“因为我小时候长得像个女孩,所以在学校被欺负和辱骂。”他在遗书中回忆了自己被排挤、被威胁、被强迫下跪、被言语侮辱的经历。
2019年发布的《校园性别暴力实证研究与政策建议》显示,78.2%的学生因为性别着装、语言、行为不符合社会预期而遭受过欺凌。
“夜间飞行”剪辑
男生,从小就经常听到大人说“做个男人”“做个女孩”。
然而,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如果男女都按照这个“理所应当”发展,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现实已经回答了。绘本里的公主,广告里的洗衣服的女人,都在告诉女孩:你要愿意为别人服务,主观的,被动的。这些声音告诉男生:你应该无所畏惧,勇敢无畏,去“占有”女人——直到女人默认失去应有的发展机会;直到男人把不合标准的“异类”逼到绝路,把骚扰女人作为“大男子主义”的象征。
心理学也给出了更科学的答案:性别表达与社会预期高度一致的男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为了符合& # 34;男子气概& # 34;男生饮酒、吸烟的频率会更高,亲密关系暴力会更多。
性别表达与社会期望高度一致的妇女更有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因为她们被鼓励要宽容和有耐心。
“我的天才女友”片段
布迪厄在《男性统治》中说:“男性特权也是一个陷阱,它的对立面是永久的压力和紧张。这种压力和紧张是由男人在所有场合都表现出男子气概的义务强加给每个男人的。”
性别文化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迫使男人去追求金钱、力量甚至暴力,把人生的大部分意义都放在证明自己一生的“男子汉气概”上。
但当一些男性最终以支配、羞辱甚至伤害女性的方式完成了“大男子主义”的证明时,他们仍然没有发现自己是“有毒大男子主义文化”的受害者,被性别刻板印象所束缚。
寻找:
另一种生活的样本
“阳刚之气”不是褒义词。“女性化”不是一种贬低。
然而,认识到这一点只是第一步——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性别来划分“人”的气质的?“阳刚”和“阴柔”该不该存在?
咖啡,27岁的广告从业者,初中时因为性格内向被同学欺负。那个时候,在同龄的男孩子都喜欢球类运动和游戏的时候,他却爱上了画画,玩乐器,独自写抒情散文。
去澡堂洗澡,男生喜欢聚在一起来回看,而他则避开人多的地方,一个人洗。他被同学以嘲讽的口吻说“像个女生”。
但进入职场,“少女般”的性格却成了咖啡的优势。同事们评价他热情、细腻、值得信赖。平时不爱跟别人说的事,总会先说,他会是倾听的对象。
相反,对于女性来说,似乎打破枷锁并没有那么容易,反而伴随着更多的自我拉扯。
被婆婆建议“换个休闲工作”的西西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选择。“一条难走的路和一条容易走的路,大家都劝你走好,你的坚定也渐渐消失了。”她也开始反思。专注事业的她真的能“实现人生价值”吗?父母生病的时候,好好照顾家人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但如果有时间,西西也希望放下繁重的工作,不再为家庭和事业的选择而烦恼。她想再次去巴黎,看看奥赛博物馆、蓬皮杜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二十多岁的她在欧洲留学,最喜欢去这些地方。
奥赛艺术博物馆内部
对婚姻和爱情观察颇为敏锐的雪山,常常觉得心里有“20岁留下的偏见”。在择偶的时候,她还是下意识的认为应该找一个比自己挣得多的男人。20岁的时候,她像社会期待的女性一样,打算28岁结婚生子。“做一个好妻子,走正常的生活轨道。”
现在,她未婚未育,自由职业,完全背离了之前的假设。但是她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30岁比20岁好,2022年比2012年好。如果你问我想不想回到20岁,我不会。”
在独自社会奋斗期间,雪山也在逐渐反思传统的性别气质文化,她认同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让我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踏实,更自信,更有安全感。”她进一步解释说,这种踏实不是“钢板”的冷漠,而是“我更了解自己,我想要什么,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束缚是什么。”
“虽然社会上这些约束还在,虽然人们对女性还是有要求的,但是有各种各样的指指点点。但我不再迷茫了。我决定不为别人而活,而是尽可能为自己而活。”
重塑:
男人和女人的新世界
离开家乡后,杨光发现自己不太在意父母的性别偏见。结婚后,她觉得自己完全建立了一个新世界。律师事务所工作繁忙。在家里,丈夫主动做家务,做饭。“他不让我做。太神奇了。过去的男女地位现在好像颠倒了。”
杨光想到了一条34美元的粉色薄纱裙子。那是1993年,我妈从县城给她买的,裙子像盛开的花一样层层叠叠。
她还记得自己收到时的感受——“这34块钱是我妈给我的奢侈品。”她戴着它去上学。县城条件不好,她吸引了很多羡慕的目光。杨光经常穿这条裙子,直到毕业照上小学。
她说:“这是我妈妈爱我的证明。我很早就知道父母爱我和弟弟,只是分量不同。”
杨光小时候收到过母亲的礼物——一条粉红色的薄纱裙子。
摆脱性别刻板印象,实现性别平等,任重道远。它涉及太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创新,大众传媒的迭代,文化弊病的清除,男女共同努力。
它不仅要求我们消除对伴侣、孩子和同学的偏见,还要求每个人都消除对自己的偏见。
但如果我们不努力,我们的文化将继续鼓励歧视、暴力和剥夺,压制尊重、平等和宽容。我们还是觉得男生喜欢女生就应该被欺负,关注自己的女人是不负责任的。
努力从哪里开始?
2021年12月,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南兴合兴堂舞狮队在第五届广州市青少年舞狮表演赛中获得舞狮金奖,引起社会关注。这是一个“全女班”团队。从2019年成立至今,这支女子舞狮队从6人发展到20人,一年的获奖次数比男团10年的获奖总数还多。
“舞狮少女”队的组建源于教练余伟珍的比赛:2018年,由6名女生组成的舞狮队在表演时遭到歧视,对方要求将所有女生除名,换成男生。这让余心里很不舒服:“我就是觉得心里一直有根刺扎着,过不去。”
他开始跟大弟子张贤良一起训练。当女孩第一次爬上杆子的时候,他抬头看着她,心底带着微笑。“你爬上去,我在下面保护你。”一个教练简单而珍贵的性别平等理念撑起了一群女生的天空。
性别平等的世界如何以及何时可能实现?
“我知道有一天,玫瑰可以用来形容男人,狮子也可以用来形容女人。我们不再以性别为界限,阻止一个人成为t a是什么样子。”
不知道这一天要过多久。但最重要的是,污垢已经被掀开了。而煽动偏见的那一丝希望,有时也只是来自于一些简单的善意和一点人类对同伴的爱。
以上视频为Priya PROYA 2022“性别不是界线偏见”特别策划——《舞狮少女》。此外,Priya PROYA还特别邀请了小天鹅、kidsland、babycare、dresscode、美团外卖、Aauto Quicker、maia active在广告中呈现多元化的女性和男性形象。
我们认为品牌和广告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想要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不仅仅是每个个体需要行动,品牌也可以通过广告的力量做出自己的行动和改变。
历史不仅是历史,也是她的故事。女人的勇气和故事需要被看到,被书写,被传承。只是看到这个故事,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力量,获得前进的勇气。
让我们一起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受访者均为化名)
策划三重。创意&珀莱雅PROYA
制片人沈一超
微信编辑毛
作者罗·方丹·维尔
设计排版康子怡
图片来源 unsplash,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