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报道小红书涉嫌轻微隐私泄露,内容审核不严。
报道称,今年9月,四川成都一小学生的家长蒋先生在小红书App上搜索亲子乐园时,发现App时不时给自己推送包含大量未成年人生活的短视频,随后推送的明显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视频越来越多。记者发现,这些视频拍摄者本身就是未成年人,在用手机自拍时,摄像头直接对准了他们的隐私部位。在含有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中,有大量的用户留言和弹幕,部分留言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随后,小红书对报道中提到的审计疏漏表示道歉,并透露平台将于近期启动新一轮少年治理项目。小红书还表示,报道中提到的部分内容,在平台此前的未成年人专项调查中已经有所处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小红书第一次在类似问题上“翻车”了。例如,小红书App的用户协议中特别指出“应当注意保护儿童青少年的个人信息”,但其《儿童青少年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中也写明“当监护人在使用社区、晒单等信息发布功能时主动向我们提供儿童青少年的个人信息,即表示我们同意根据本政策的内容收集和使用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同时,平台“对未成年人开放,不需要实名注册”。一方面,允许未成年人随意注册、使用、拍摄、发布短视频;另一方面,在用户协议中强调,默认在监护人的监管下发布视频。这种矛盾,“重视青少年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只是说说而已,毫无诚意可言。
小红书App在其官网上宣称有3亿多用户,其中未成年用户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平台既然对未成年人开放,没有任何门槛,就需要建立适合未成年人保护的风险防范机制。这包括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内容要有更严格的审核标准,推荐机制要积极遏制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诱导。
归根结底,是“流量最大化”的心态纵容了一些边缘内容的发布,没有对未成年用户采取必要的区别对待。平台流量的追求是建立在尊重法律、公序良俗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在对未成年人的信息和内容进行核对时,要把握好分寸。对于可能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冲突的风险,应该建立更严格的防范机制,而不是为了流量而“视而不见”。
一个App是否坚定保护未成年人的立场,从注册、审核机制、信息呈现、广告推荐等细节不难看出。如果一个App总是给人打擦边球的印象,其背后的价值倾向和选择必然会受到质疑。我们不提倡把任何瑕疵放在线上,但一个负责任的平台至少应该主动克制在未成年人用户和涉及未成年人的内容上“开放”流量。流量的发展只止于次要保护边界,对平台要求不高。
小红书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引起的争议,应该也是对其他平台的一个提醒。现在未成年人越来越低龄化。如何平衡流量发展和未成年人保护,是所有平台必须通过的考验。当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营造清朗网络空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监护人的责任也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