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整理
樊保良(1936-2021年)
2021年1月9日,民族史专家、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樊保良逝世,享年85岁。樊保良,1936年5月31日出生,陕西省Xi市长安县郭杜乡人。1960-1970年在甘肃民族学院跟随谢在山先生学习蒙古史。1978年起在兰州大学历史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民族学博士点导师,兼任甘肃民族宗教研究所常务所长。代表作有《蒙古起源理论述评》等。
张德明(1949-2021年)
2021年1月10日,世界历史专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德明逝世,享年72岁。张德明,1949年2月出生于湖北京山县。1976年起在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长期从事亚太经济关系史研究。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亚太经济中的美日竞争》,专著《东亚经济中的美日关系研究1945-2000》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探讨战后东亚经济中美日多边关系的著作。
蔡美彪(1928-2021)
2021年1月14日,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蔡美标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蔡美标,1928年3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研究所,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退休。历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蒙古历史学会理事长、国际蒙古历史学会常务理事。蔡美标曾协助范文澜先生编撰《中国通史》,尤其是辽金元时期的通史,在契丹、女真、蒙古、八思巴等古文字学、民族学等领域成就显著。他对《八思巴文》的解读、整理、研究和利用,是当今国内外第一人。此外,蔡美标对我国地震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蔡美标、谢玉寿主编的《中国地震史资料汇编》是世界上有关内陆地震最完整的资料,对探索地震规律,建立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蔡美标的代表作有《中国通史》、《中国历史大纲》、《清代通史》(共四卷)、《元代白话碑集》、《八思巴子与元代汉语》(合著)、《八思巴子碑刻文物收集与解读》、《辽金元史考证》、《学林旧事》等。
顾颉高(1923-2021)
2021年1月15日,民盟成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顾偕高在天津逝世,享年98岁。顾颉高,1923年生于四川眉山。194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回国后在广西大学任副教授。1951年受聘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顾颉高长期从事世界史尤其是英国史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有《英国史》(蒋梦音主编)、《中东民族解放史》(约旦部分)、《美国黑人解放运动大事记》合编,《1689-1815年英国》主要译者(第一卷、第二卷)。他的重要论文有《11-17世纪英国的货币问题》、《对英国古代和中古历史阶段的看法》、《近代英国出版物中废除谷物法的意义研究》、《从继承制度看麦克白在苏格兰历史中的地位》、《苏格兰、日本、英格兰和中国的兄弟和父亲》。
黄绵堂(1924-2021年)
2021年1月16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绵堂教授在济南逝世,享年97岁。黄绵堂生于1924年。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山东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黄绵堂著有《明史管窥》、《清史提要》、《朱元璋评点》三本书。代表论文有《论唐代河北路的经济地位》、《明帝国的建立与朱元璋》、《论晚明社会危机与晚明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论清代农业雇工的性质与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等。
朱龙华(1931-2021)
2021年1月16日,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龙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朱龙华出生于1931年3月。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参加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9月至1956年9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56年9月留校任教,1980年12月任副教授,1989年9月任教授。1997年9月退役。朱龙华在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和文艺复兴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著有《希腊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世界古典文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文艺复兴中的艺术》、《古代世界史参考图集》等多部学术专著。,并编有世界史、古代史等教材。还有朱银龙诗文集、外国历史故事、古巴比伦古城、失落的文明系列、绘画圣拉斐尔、杰出雕塑家米开朗基罗、霍尔拜因等通俗文史类书籍。,在史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郑少宗(1931-2021)
2021年1月26日,考古学家、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郑绍宗因病去世,享年90岁。郑绍宗,1931年8月28日出生于热河省承德市(今河北省承德市)。1981年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主持河北考古发掘工作。历任中国考古所所长、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兼秘书长等职。,并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多年。郑绍宗科学地总结了建国后30年河北省的考古成果和考古体系,研究了北朝以来的北方民族山戎、东湖、Xi、契丹文化、墓志、碑刻、印章和方志。1993年郑绍宗发掘的宣化辽代壁画墓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北出土文物选编》和《宣化辽墓——1974年至1993年考古报告》均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编写《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王身边(1936-2021)
2021年2月4日,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王思德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王思德,1936年6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5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1990年晋升教授,2002年被聘为终身教授。曾任历史系副系主任、人文学院系主任兼院长,《历史教学问题》长期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思德从事20世纪世界史、苏联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主编《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等大学历史教材,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他还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担任初高中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组成员,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主编。
蔡洪生(1933-2021)
2021年2月15日,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蔡洪生因病去世,享年89岁。蔡洪生,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他于2006年退休。蔡洪生师从陈寅恪、岑等史学家,对中世纪中国与外来文明的关系、清代中俄经济文化关系、岭南海事的历史进程等进行了潜心研究,发表了许多学术风格鲜明的学术著作。他的《九姓胡与唐代突厥文化》、《俄馆年谱》、《清初岭南佛教述略》、《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证》、《仰望陈寅恪》,理论与方法皆广为人知,广为传诵。
克里斯多佛·席佩尔(1934-2021)
2021年2月18日凌晨,著名汉学家施佩尔(Kristofer Schipper)在阿姆斯特丹去世,享年87岁。克里斯托夫·席佩尔1934年出生于瑞典。他的原籍是荷兰。精通八国语言,先后获得法国高等研究院博士学位和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历任法国远东研究所研究员、法国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荷兰国立莱顿大学中国史讲座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克里斯托夫·席佩尔因研究中国道教而闻名。同时,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宗教人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版了《道教文体论》、《道教与藏传佛教通论》、《中国文化基因库》等数十部著作。
苏双璧(1933-2021)
2021年2月24日,历史学家、《求是》杂志原副总编辑苏双璧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苏双碧,1933年12月出生,泉州南安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北京市历史学会书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求是》杂志副主编、编辑,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文献学研究会副会长。苏双璧已出版《史学理论与方法》、《吴晗传》(与王红志合编)等30余部著作。,并主编或参与主编了《中国史家评论》、《中国革命史丛书》、《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概要》等。
张传喜(1927-2021)
2021年2月27日,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传喜在北医三院病逝,享年94岁。张传喜,1927年2月出生,山东日照人。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1962年2月,留校任教;1979年5月任副教授;1986年5月,成为教授;1993年8月,他退休了。张传喜师从简伯赞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秦汉史的研究。在历史教学方面成绩突出,编写了《中国古代史大纲》、《简明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中国通史讲义》、《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图集》等多部教材。他还在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历史课题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契约关系的研究上。张传喜一生著述颇丰,包括30多种学术著作和200多篇学术论文。主要著作有《秦汉研究》、《张传喜谈秦汉》、《从与万国和谐到中外统一》、《中国历代契约协会汇编考证》、《纳粹时期中国契约公约汇编》、《契约史购地凭证研究》等。
黎志刚(1955-2021年)
2021年4月22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历史与哲学探究学院教授黎志刚因病去世。赖志刚来自中国香港。岭南大学(1980),香港新亚学院第26届硕士(1982),先后师从权汉生、刘等著名学者。在企业史、商业史、华侨史、上海史、日常生活史、航运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代表论文有《中海商人(1878-1881)的国有问题》、《盛宣怀等人的《中海商人(1872-1901)的管理问题》、《李鸿章与现代企业:中海商人(1872-1885)》和《80年代上海锦里源代码的头权之争》。
何兆武(1921-2021)
2021年5月28日,历史学家、思想史家、翻译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何兆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攻读哲学和西方文学研究生,1946年毕业。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6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他的译著包括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的《思想记录》、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历史理性批判》、《历史与哲学》等论文集。
张开元(1926-2021)
2021年5月28日,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创始人张开元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张开元,浙江吴兴人,1926年7月8日出生于安徽芜湖。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长期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1985年至199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审组成员和召集人。他曾是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客座研究员和教授。张开元一生致力于高等教育,在学术研究、大学建设、人才培养、中西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史料、史学理论与方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贡献。,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以史为鉴,立足当代,展望未来,张开元对青年成长、大学发展、人类文明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国内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2017年入选“当代”教育大师(90人),获第七届吴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首届“荆楚社会科学大师”、“湖北百名功勋人物”。
白化病人(1930-2021年)
2021年7月6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白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白于1930年8月27日出生于北京。1951年9月至1955年7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55年毕业,先后在北京市教育局、文物出版社工作。1983年7月加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任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大典民俗典主编,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主编,兰州大学敦煌学杂志主编,《敦煌学辞典》主编,中国楹联。白化病在目录学、佛学、敦煌学、楹联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代表专著有《敦煌文物目录概论》、《佛光折射》、《中国佛教法器与服饰概论》、《中国佛教与佛寺》、《中国佛教访问记》等。
魏红云(1925-2021)
2021年7月21日,历史学家、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学科创始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魏红云在天津病逝,享年97岁。魏红云,1925年1月出生,陕西省长安县人。195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留校后历任文学院总支部书记、历史系支部书记、系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近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学会理事等重要职务。魏云是《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和《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作者。主编的《魏云》是《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华北抗日根据地史》等资料和著作的大型合集。他是南开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创始人,南开史学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吴建杰(1939-2021)
2021年7月29日,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吴建杰逝世。吴建杰,湖北蔡甸人,1939年9月28日出生。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生。1968年至197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后回到母校武汉大学历史系。曾任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理事会理事。吴建杰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尤其关注湖北辛亥革命。代表作有《湖北辛亥革命》、《孙中山及其思想》、《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变》等。主编有《湖北辛亥革命资料选编》、《辛亥革命研究》、《湖北咨议局文献集》、《1911年武昌起义(目录)》等书籍。
余英时(1930-2021年)
2021年8月1日,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美国去世,享年91岁。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出生在安徽潜山。1950年至1955年,余英时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和新亚学院,师从钱穆先生,是新亚书院文史系第一届毕业生。1956年至1961年,他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连生先生,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是少有的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聘为正教授的人。著有《学者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代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等数十部著作。余英时还经常涉足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领域。他对陈寅恪晚年诗歌的解读,重新寻找胡适的历史: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未完成的才华: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等。都是研究中国现代历史人物的知名名著,集思想史、生活史、心理学的研究于一炉,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之美。
朱雷(1937-2021年)
2021年8月10日,历史学家、原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原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朱雷逝世,享年84岁。朱雷,浙江海盐人,1937年5月24日出生。1962年7月,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毕业,随即留校任教。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曾任朱雷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议组成员、罗杰·汤唯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等。并担任浙江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朱雷专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他是唐教授主编的敦煌出土文献校勘组的主要成员之一。发表《敦煌两版《燕子赋》所见唐代流民户处理的变化及其他》等论文数十篇,后编入《敦煌吐鲁番文书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内外吐鲁番文书总目录》(国内卷)等重要课题。
张秀贵(1935-2021)
2021年9月12日,历史地理学家张秀贵因病去世,享年87岁。张秀贵,1935年出生于福建惠安。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在复旦大学工作。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与自然地理研究室原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历史地理》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奠基人张秀贵,长期从事历史自然地理和古地图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他以现代地貌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地提出了历史地貌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开创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河流、湖泊沼泽、海岸地貌等地貌演化的相关研究理论、方法和实践。在古地图研究方面,他参与了天水放马滩和长沙马王堆现存最早地图的镶嵌修复和研究,为这两幅地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今后的古地图研究提供了范式。
刘旭(1949-2021年)
2021年9月26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考古学家刘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刘旭,1949年3月出生于山西省广灵县。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加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任山西省考古队副队长。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留校任教。1999年晋升为教授,同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刘旭一生扎根田野,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大地上务实致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杰出代表,著有《金文化》等。
林西莉(1932-2021年)
当地时间2021年9月26日,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去世。林西莉出生于1932年6月4日。1961年,她随丈夫来到北京大学学习中文。1962年回国后,林西莉曾数十次访问中国。1979年后,林西莉几乎每年都要访问中国的学者和考古遗址,追寻汉字的历史和知识。利用她学到的这些新的考古材料,她写了广受欢迎的书《汉字王国》,讲述了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1989年,这部作品出版并获得瑞典文学书籍最高奖——八月奖。2006年,林西莉结合自己几十年的钢琴学习经验,撰写了《古琴》一书。那一年,他又获得了八月奖,在瑞典掀起了汉语和古琴热。
王迅(1949-2021)
2021年10月6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考古学家王迅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王迅,1949年4月22日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考古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获博士学位。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培养考古学的博士,同年留校任教,2006年晋升教授。王迅长期从事夏商周考古学和田野考古的教学和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青铜器等课程,多次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考古实践,培养了大批考古专业人才。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山东诸城前寨、安丘古堆、湖北孝感聂家寨、安徽斗鸡台、大墩子、重庆忠县邵棚嘴、瓦扎地、山西天马-曲村、河北临城卜窑村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工作。王迅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专题研究》在考古学上首次划分了东夷和淮夷文化体系,为我国东部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夷淮夷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一文首次系统论证了东夷和淮夷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
夏家骏(1937-2021年)
2021年10月11日,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研究所研究员夏家骏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4岁。夏家骏,土家族,湖南龙山人,1937年6月出生。1963年获南开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硕士学位。1978年至1986年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3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公安部特邀监察员,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北京市监察学会副会长。著有《清中叶白莲起义》、《清史》、《中国人与酒》等。
王德迈(1928-2021)
2021年10月17日,法国汉学家莱昂·范德梅尔施在巴黎逝世,享年93岁。王德氢溴酸右美沙芬分散片1928年1月至1960年代在香港师从国学大师饶宗颐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学和语言学。1966年,王德迈从外省创办了法国大学第一个中文教学机构,后担任巴黎七大中文系系主任。1979年至1993年,他在法国高等研究院教授儒学史。王德迈生前撰写并出版了大量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相关的著作,已翻译成中文的著作有《新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与思想研究》、《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等。
[/s2/]史景迁(1936-2021年)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5日,历史学家、耶鲁大学名誉教授史景迁去世,享年85岁。史景迁于1936年出生于英国。1959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65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66年至2008年,任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期间,他担任耶鲁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史景迁被认为是费正清之后美国汉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讲故事”的方式写作。他不仅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还是学术畅销书作家。自1974年以来,已经写了14部关于中国的历史著作,包括《追寻现代中国》、《王之死:伟大历史背后小人物的命运》、《康熙与》、《利玛窦的记忆宫殿》等。其中《追寻现代中国》讲述了中国从17世纪到80年代的历史,是西方大学研究中国历史的必读书目,在《纽约时报》上也名列畅销书。
编辑:钟源
校对: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