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疫情防控部署,为确保师生安全健康,自3月12日起,上海市所有中小学调整为网上教学。疫情虽然暂时阻断了孩子们走向校园的道路,但却阻挡不了孩子们的成长。
当学习已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上海的很多学校也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别样的“线上课后服务”,将精彩的“沈氏校园”延伸到无数的屏幕上,让孩子们的家居生活尽可能地丰富多彩。
老师和学生竞相登上“云舞台”,让他们的业余生活更加精彩
网上课后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当天的作业?这两天,凤城二中创新性地设计了全体老师在线蹲点、实时答题的方式提供课后服务作业指导。当天布置作业的老师会做一个统一的网上蹲点,让不同的学生向不同学科的老师提问。对于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老师主动联系,分类布置作业。蹲下的同时,老师会及时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做好评价,关注学生作业的修改和回复,全面指导学生作业,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学的影响。
在松江区上外云剑小学,课后服务时间有40多节丰富多彩的社区课。在线教学开始后,学校老师们主动将丰富多彩的“云间清凉”社区搬到了网上,为学生们提供了精彩的“云上秀”在线课后服务。
上云涧小学副校长曹英凡告诉记者,为了配合“空中学”的教学进度,目前学校会在每周一、三下午4点安排网络社区课。首批试点社区班有拉丁舞、竹笛、笙等,延续了学校艺术课程的精髓。在曹英凡看来,在家学习期间,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身心健康。
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的“青西瓜星光舞台”,原本是孩子们在学校展示才艺的节目。本周切换到线上教学后,青西瓜星光小舞台立即开启“上云”模式,成为孩子们课后家庭娱乐的“大舞台”。尤里会弹,会唱,还会独奏琵琶...孩子们在学习完各科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跳舞、唱歌、弹琴,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除了让学生施展才华,有的学校干脆让老师成为“明星”。海华小学组织策划了“相约星期一”线上330课后活动。每周一下午,离开课本的老师就会变成“主播”,以直播或录制课程的形式,开设各种兴趣课程。老师们会亲自展示各种才艺,带领大家走进艺术世界。短短几天,老师们主动请缨,开设了十几门兴趣课,包括入行乐师、泥人、魔方、古诗鉴赏、宣纸、茶艺等...
在家丰富课程资源,关爱学生身心健康
反复的疫情,不可避免地拉长了师生的距离空。考虑到学生长时间待在家里难免会出现情绪起伏,市八中专门开设了在线心理教育教学板块,由心理老师通过“灵丹妙药”、“与不确定性共存”等话题,与学生探讨疫情下居家学习的苦与乐,做到心中有数,调整状态,及时解决居家学习的烦恼。
“你拍一个,我拍一个,空中学讲效率……”这两天,金山区夏朗小学的学生们收到了学校新创作的两首拍手歌曲——《空中学》和《关爱视力》。两首歌的歌词被做成电子书,发到每个学生家长的手机上。闲暇时,父母带着孩子,跟着这朗朗上口的旋律一起唱。
夏朗小学校长朱宝良说,拍手歌是学校坚持了十几年的传统,每年都有新作品产生。这一次,为了让学生在网上学习的同时爱护眼睛,学校老师巧妙构思,将对学生网上学习的要求融入到拍手歌中,帮助孩子更有趣、更高效地网上学习,并希望孩子能通过家里新鲜出炉的拍手歌,增进与家长的亲子互动。
除了“空中学”的课程资源,本周五IPTV还将推出小荧星艺术学校的艺术课程免费视频包,供大家点播观看。原来,自3月9日线下课程暂时停止后,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不中断在家艺术学习的愿望,小荧星集团及时制定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详细教学计划,不仅启动了微信群直播的线上公益课程,还将集团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分享到IPTV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难得的在家学习期间享受到小荧星的优质艺术课程。3月12日上午9点,小荧星艺术团和小荧星艺术学校23个校区近千名学生同时在线开课,受到无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黄浦区卢湾第一中心小学网络班相比“空中学班”多了两节课后内容。第一档是心理老师于珏录制的《云间堂播音》,第二档是15位青年老师录制的《战疫云课堂》。“云室广播”是让大家在完成日常课堂内容后,听故事,说心里话,而“战疫云课堂”则是从真实情况出发,构建的符合认知规律的儿童防疫微课。
以“战疫云课堂”为例。课程精选了该校15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录制的15节微课,结合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了战争和疫情的知识。吴英老师的讲座《家该搬了》上线后被赞无数次。吴老师生动的讲述,让很多没有经历过网络学习的一二年级学生,瞬间明白了在家保持运动习惯的重要性。“空中学课”讲完后,他们跟着屏幕上吴老师的动作。
作者:王兴
编辑: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