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有哪些阶段?你分不清持有期和平仓期的区别吗?哪个是基金净值?为什么日内估值和净值相差很大?基金分红选择“现金”还是“份额”?今天就来说说这些问题。
公募基金的发行实行审核制,基本上要经过申报-审批-发行-募集-备案审核-设立几个阶段。基金成立后,一部分可以上市交易的基金会经过上市,当然也有一部分基金在运作过程中可能会被清算退出市场。
关注接下来的几个“时期”:
1。募集期:自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6个月内,基金管理人开始募集,募集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在热点发行期,很多基金会都提前结束了募捐。
2。封闭期:基金成立后将进入封闭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封闭期的具体持续时间以本基金公告为准。
3。期初:期初和期末同时开始,但不一定同时结束。有可能是基金已经开通和关闭,但开通还没有完成。理论上,开放期不应超过6个月。
4。开放期:关闭期过后,进入开放期,可以自由买卖。如果是封闭式基金,就没有“开放式”这一说,但有些是可以场内交易的,比如Reits。
说到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就不得不提另外两个品种:
一种是定期开放式基金,顾名思义,只在固定期限内开放。比如邢全新视界是定期开放的,也就是每三个月开放一次。什么时候开通,关注基金公告,会提前发布。
来源:基金产品信息汇总更新。
一个是持有基金。这类基金开放后可以随时买入,但每只基金买入后,至少要持有一定时间。比如瑞元发的第一只固定收益+基金,瑞元稳健配置两年,买入后必须持有两年,两年后才能卖出。
来源:基金产品信息汇总更新。
“单位净值”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净值,也就是买卖基金的成交价格。“累计净值”是以单位净值为基础,考虑分红和拆股。在累计净值的基础上,“净复原价值”考虑了股息的再投资。
比如一个基金刚成立的时候是1元钱。涨了10%之后,三个净值都变成了1.1元。然后基金分红,每份分红0.1元,那么单位净值回到1元,累计净值和复权净值还是1.1元。然后基金上涨10%,那么单位净值为1*(1+10%)=1.1元,累计净值=单位净值+分红=1.1+0.1=1.2元,回收单位净值=累计净值+分红再投资=1.2+0.1*10%=1.21元。
加权净值可以更准确的评价基金的真实盈利能力,这也是我们在比较和筛选基金时使用加权净值的原因。
1。基础资产。如果基金买的股票普遍下跌,基金净值自然下跌;
2。股息。分红后,基金单位净值会下降;
3。巨额赎回它对基金净值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巨额赎回对基金净值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赎回费计入基金资产。持有时间越短,纳入基金的资产比例越高,这部分费用可能带动基金净值飙升。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赎回份额占比高,持有时间长,那么支付的赎回费就少,管理费需要其余份额持有人分摊。
另一方面,基金经理在处理赎回时的市场情况。当发生巨额赎回时,基金的现金储备可能不足以应对赎回。这时基金经理需要卖出基金持有的部分债券、股票等资产。如果卖出时大盘大涨,净值会增加,但如果卖出时机不合适,也可能导致净值下降。
日内估值是根据基金最新报告的持仓数据估算的,而定期报告显示的持仓是季度的最后一天或半年度或年度报告的最后一天,定期公告不会马上披露,需要一段时间(比如季报需要15天,中报和年报可能需要2、3个月),所以我们看到的持仓信息是滞后的,在此期间基金可能已经调仓了;
另外,季报只披露前十大重仓股,如果部分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占比很低,估值就更不准确了。
所以盘中估值可以参考,但不能绝对相信,尤其是离报告期越远,如果基金的换手率仍然很高,可信度就更低了。
来源:好买基金app
基金分红,投资者有三个日期可以重点关注。以银华信用四季红为例。这个基金基本上每个季度都会分红:
来源:wind,某基金的分红信息。
首先是股权登记日。只有在股权登记日之前购买的投资者才能参与本基金的分红。
其次是除息日,在该日基金资产将扣除分红,此时基金净值将从分红份额中扣除,净值减少。但此时分红还没有发放到账户上。因此,在除息日,投资者可能会看到基金亏损,但这只是账面资产的减少。目前大部分基金的权益登记日与除息日同一天。
最后一个红利发放日,一般为除息日的第二天,基金公司向投资者派发红利。
注意分红只是从左口袋到右口袋,不会增加额外收入。
对于选择现金分红或再投资分红,想要安全或有现金需求的投资者,选择现金分红;对于看好后市,打算长期投资或者正在进行定投的投资者来说,比较适合进行红利再投资,因为红利再投资是免申购费的,可以降低投资成本。一般默认是现金分红,如果要再投资分红,记得修改。
完成了基金公开发行的相关概念。下一期就来说说买基金和回笼基金吧~
本文由豪迈研究院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自豪迈研究院。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谨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豪迈研究院。更多信息,关注我们@豪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