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3月10日电:中国人民银行上缴的1万亿利润是怎么赚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
央行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在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会“被动赚钱”,盈利的来源本质上是资产负债的“利差”。近年来,各国央行利润大增,主要是因为泄洪导致的规模扩张和降息导致的利差扩大。作为“国有企业”,央行的利润上缴财政,财政拿央行的利润进行财政投资,是不增加赤字的财政政策的扩张。
政府银行和央行作为银行,不以赚钱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赚钱。从某种意义上说,央行可以赚钱,也可以赔钱;账户既可以有亏损也可以有盈利,一切都取决于他执行国家政策的结果。如果央行亏损,也是为了执行国家政策;如果你也赚钱,那也是执行国家政策,完成央行宏观调控目标而被动形成的“额外收入”。也就是说,央行无论是赔钱还是赚钱,都是被动的结果,而不是有目的的主动。央行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也就是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等。
次贷危机后,全球央行大幅扩表,央行每年的“利润”也稳步攀升。2020年疫情后,央行扩表更猛,利润上升更快。以全球央行美联储为例。2020年实现利润888亿美元,较2019年的555亿美元增长333亿美元,增速60%。2020年,美联储向美国财政部支付了885亿美元的利润,比2019年增加了336亿美元。可以说,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重创,实体经济企业和大部分商业银行经营不善,利润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各国央行的“经营业绩”一枝独秀。最近,中国人民银行也向财政部上缴了1万亿元的利润。
中国人民银行的这种操作,一时有点混乱。按照MMT(现代货币理论)的说法,国家缺钱,为什么央行不直接印钞(只是现代货币制度下的复式记账)?盈利有什么意义?央行是怎么赚到利润的?这些利润与之前有什么不同,会带来什么样的宏观经济后果?
央行是怎么赚钱的?很简单,央行的盈利模式和商业银行差不多,都是吃“利差”。也就是说,在资产端,各种再融资和投资的利息和资本利得收益,各种资金来源的成本都需要在负债端支付。两者之差就是央行赚的利润。为什么每次危机后央行利润都大增?根据“银行利润=资产规模*利差”的计算公式,危机发生后,由于货币的大量投放、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利率的大幅下调和利息成本的降低,央行的利润肯定会大幅增加,从而导致规模和利差同步上升。粗略估算,次贷危机十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累的利润估计有2万亿。
再者,中国央行靠两种主要资产赚钱:一是国外资产赚的钱,包括外汇储备的经营收益(1万亿利润的主要来源)和汇率变动带来的损益;二是向其他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的利息收入,专项再贷款的利息收入等。需要缴纳的主要是给各种存款,包括其他存款类公司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政府存款、第三方支付机构存款等。从单纯的存贷利差来看,比如我国MLF(中期借贷便利)的再贷款利率长期在3%左右,但存款利率、超储利率和法定存款利率分别只有0.35%和1.6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去一直很高,最高超过20%,在连续降低RRR后,金融机构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体系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大量准备金以1.6%左右的利率锁定在法定准备金的账户上,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以3%左右的高利率向央行再贷款。这种扭曲的资产负债结构有其特定的金融环境原因(外汇占款的涌入已经停止),也是央行赚取利润的重要来源。
图1 2014年后,央行各类“再贷款”快速增加。
央行直接印钱买国债和央行利润上缴国库有什么区别?其实效果差不了多少,都是让政府有更多的钱,不同的是前者是政府借的钱,后者是欠政府的钱,更何况直接从人民银行买债券不符合法律规定。换句话说,直接印钞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央行资产负债表同步扩张,同时对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压力。但是中央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利润是不一样的,不涉及总量的变化。它们从中央银行的“未分配利润(留存)”账户(如果有的话,实际上是政府存款)转入“中央预算收入”总账户或中央银行特定政府部门的存款账户,再由财政部门将这些钱投入社会实体进行政府投资,从而带来GDP和就业的增加。
在这里,很难理解央行已经是最后的银行,最后的客户经理或者记账员。央行赚的钱,也就是利润留在资产负债表上,怎么做分录?下图我们看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没有看到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和它下面的留存利润。说到底,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的账可以记在央行的账上,但央行没有母行更高一级的账上放利润,那么商业银行再贷款利息等收入的未分配利润记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只能记入负债方的“政府存款”子账户。因为说到底,央行也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但她也是最高级别的会计和出纳,是“根账本”,所以她赚的未分配利润应该记入下图的“政府存款”总账户,但会有一个专门的账户来说明。在未分配利润和待上缴利润之后,这笔钱可能成为政府存款中的“中央预算收入”等项目。其实央行也是财务的一部分,会计处理上肯定有很多账本和勾对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央行上缴国库的利润并不会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图2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轮廓中,我们看不到“未分配利润”在哪里。
所以,就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而言,相当于一个“国有企业”上缴了1万亿利润,充实了国库,没有增加债务和赤字,而且表面上看,央行也没有放水,只是分层级核算项目从一个账户换到了另一个账户,但钱还在央行的账户里。不同的是,非职能央行的钱转到了可以进行财政投资的特定职能部门。这1万亿一旦投入到某个项目,比如支持新能源推动“双碳”目标,就会产生积极的财政政策效应。这在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非常重要。(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抄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