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指责拼多多平台的Tik Tok女主播“LILCC”突然火了。
通过查看其Tik Tok账户,我们发现截至3月14日,它总共发布了106个视频。在最近发布的21个视频中,有18个视频的赞数过万,最高的有13.9万个赞。之前发布的85个视频中,点赞最多的也只有4000出头,大部分都是两位数或者三位数。
仔细看这些视频,都在说同样的话——作为拼多多的卖家,被买家骂了一顿,没有还嘴。平台让她赔钱,她就做不下去了(现在已经退店)。
事情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一个买家在女主人开的拼多多店里买了一件价值98.9元的商品后,说“孩子搞错了”,想退货。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对抗”,在买卖双方解决退货退款问题后,卖家因买家投诉退款后被平台罚款98.9元(与商品价格一致)。
另外,支付买家退货运费的11元,以及卖家之前的发货运费6元。毕竟那单卖家被骂了,赔了100多块钱。卖家很生气,然后回到店里。
也不容易。
这涉及到拼多多商家批评的白嫖当事人数量、买卖双方在平台无底洞站申诉困难、平台“只退不赔”、“快速退款”处理纠纷是否合理、平台在经营管理上是否存在“以罚代管”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在翻看视频留言的过程中发现,拼多多有着和女主播LILCC一样经历的卖家不在少数。
在各种各样的交易中,拼多多的商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自身合理权益和诉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平台审核机制存在漏洞、商家维权难度太大等,使得很多商家逃离拼多多。
不只是LILCC“火”了,拼多多卖家也“火”了LILCC的“火”与一般的Tik Tok主播有点不同。到现在,她在Tik Tok只有5.3万粉丝,远不是Tik Tok的大V,但是她的粉丝非常活跃,远远超过一般的大V
前三个视频,喜欢的分别是8.2W,13.9W,4.1W,但是留言分别是1.5W,3.2W,1.9W,互动的可怕。
再次翻看视频留言可以发现,并不是她有多火,而是她说的话让很多拼多多卖家“火”了起来,引发热议。
LILCC称,视频中提到,朴姓买家首先想“白嫖”她的商品——比如第一次退货时,他填错了物流信息。“白嫖”失败了,还想“白嫖”她的钱——退款成功后,她向卖家投诉,最后卖家直接扣钱。
LILCC类似的经历在拼多多的商户中并不少见,从其21个视频和近11W的留言中随处可见的商户投诉就可见一斑,很多甚至退出了拼多多。
这些类似的经历引起了拼多多很多商家的愤怒。甚至还有很多商家想“众筹人气”“众筹权益”。
翻阅留言可以发现,提到的商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先是商家以各种理由被扣钱,投诉。
比如有店主提到买家拿错单,无理由退款后不退货,钱也退了。
比如另一个卖家卖了一件328元的毛领羽绒服,买家申请退款退了一件没有毛领的短棉袄,平台也退款了。例如,另一个卖花茶的店主说,顾客喝了半盒后必须退款。被卖家拒绝后,居然被客服通过,然后卖家被投诉。......
其次,平台的审核机制不完善,导致申诉不便。
有店家表示,拼多多客服投诉久不受理或回应,客户拖延时间谈,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这次事件的女主播LILCC,投诉后等了14天才等来平台客服电话,经过一番沟通,仍未退还罚款。
第三,白嫖的平台太多了。由于商家入驻拼多多平台要勾选无理由同意退货和只退款的功能,再加上申诉的麻烦,平台上盛行很多白嫖党,商家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平价学堂在《商人逃离拼多多》一文中提到,在拼多多,除了一些买家随意的“白嫖”,甚至还有一些专业的拼多多白嫖党,不仅有社群,还有常用的套路,比如虚假收货法、退款投诉法、虚假单号法、产品质量法、商品投诉法等
处罚丛生,拼多多的“恶性循环”怎么形成的?当然,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惩罚。品多多商家之所以面临众多处罚细则,还得从品多多的历史说起。
众所周知,拼多多从下沉市场起步,以低价和社交为武器,短短几年迅速崛起。这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模式没有错,但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社交模式。最初拼多多的用户大多来自微信,比如微信社区熟人之间的“切磋刀”。这种社交模式在用户“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口碑迅速分裂和传播。试想,使用社交,一旦口碑不好,社交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为了照顾用户体验,拼多多有很多相关规定。比如商家响应时间慢,店铺权重会受影响。比如发货慢,就会被扣款,变成用户的优惠券。比如客户有一些不合理的退货需求,会尽量满足。
为了照顾用户体验,商业利益自然会受到影响。其实所有的消费平台都会相对照顾用户体验,但是拼多多并没有平衡双方的权益,反而走得太远了。
再看低价款。在拼多多,很多产品的价格都不高,也就是说大部分商家都是靠量赚钱的。所以,很多时候,一些商家会基于“息事宁人”的惯例做出妥协。比如一些低价产品,包括补贴买家退货运费,实际上还不如“只退不赔”[S2/],间接促成了这种趋势的形成(指早期有流量红利、利润快的商家)。
在低价吸引的用户中,有一部分人存在“贪小便宜”的心理。做过电商的都知道,越贵的用户越不喜欢谈价格。这也是为什么平台上会出现各种奇怪的现象,比如“业主的羊毛”。
还有一点,拼多多采取“宽进严出”的策略。其中,“广”是指商家入驻门槛不高,商家缴纳一定保证金并通过系统自动审核后即可在平台发布产品。
而“严”是指平台对商家的后续管理非常严格,都有各种扣款,甚至一度被称为“多罚”。
两者相互影响,宽进就是“鱼龙混杂”,必须“严控”。然而“严管”并不是“以罚代管”,这是拼多多商家的不满。比如2018年,大量商家聚集在拼多多总部声讨订单资金被冻结、申诉渠道被堵塞的“商家维权”风暴。
正是在多重因素下,拼多多被商家诟病“处罚过重”,形成了“恶性循环”。
商家逃离拼多多,不只是没有“安全感”如果商家因为平台处罚和投诉而逃离拼多多,那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那么,流量锐减是商家逃离拼多多的另一大原因。
毕竟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如果真的能赚钱,很多商家还是愿意忍的。毕竟在商业上,没有人对钱有意见。另外,以前品多多的罚款也不少。但是如果被骂被罚了还不赚钱,那真的是无法忍受。现在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拼多多的商家都觉得,几年前他们在做拼多多的时候,光靠自然流量就能赚钱,但是这几年不行了,就算花钱烧直通车,也没有以前来得快了。“老号不推流量,新号不行”让很多商家很不爽,但道理很简单。
首先,就拼多多本身的规模而言,已经过了高速发展期。以前平台整体流量和规模都在上升,商家流量自然也就增加了。现在,拼多多的用户已经超过8亿,可供探索的空房间只有几个。
这样一来,平台玩家只能“滚入”库存,一些没有货源优势的中小店铺在“比价战”中毫无优势”[S2/]——自然流量被有价格优势的大玩家抢走,烧直通车卖低价产品利润有限,只能回归淘宝等平台。其次,拼多多错过了直播和视频的红利,或者说至少没能抢得先机。众所周知,拼多多的上涨很大一部分是下沉市场的红利。但近年来,在直播电商和短视的带货如火如荼的拼多多,并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这几年淘宝直播有多火爆,拼多多直播有多遗憾。更不要说Tik Tok,自动售货机和其他分享食物的平台。现在拼多多也在增加更多的视频和直播,但目前音量有限,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入场时间”。
最重要的是,阿里推出“淘”和京东。COM推出“京西”都直指拼多多腹地下沉市场。
因为消费群体相似,淘特人也拿走了很多原本属于下沉市场拼多多的流量。截至去年11月,一淘的用户已经超过2.4亿,在下沉市场已经成为Aauto faster的敌人。
由此可见,在流量获取变得困难,流量成本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没有“安全感”,成为了很多卖家逃离拼多多的导火索,也可能是压倒拼多多很多卖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王新喜TMT资深评论员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我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redianwe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