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是多少(普惠小微贷款不再设增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

政府工作报告对普惠金融目标要求的变化引起市场关注。《第一财经日报》注意到,在连续三年对国有大行提出小微企业普惠贷款增长目标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再对此进行量化,而是强调引导更多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过去几年中国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未来目标将从“量”向“质”转变。至于未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方向,分析人士认为,在长效机制下,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将携手提供融资支持。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末,国内普惠性小额信贷余额19.7万亿元,同比增长25.8%。普小微授信户数增至4813万户,同比增长45.5%。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四年我国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速超过25%,贷款利率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5家大型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增长41.4%,再次超过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目标。

30%,40%30%,大银行的指标全部超额完成

自2019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不断对大型国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提出量化要求。其中,2019年提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2020年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去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回到30%。

相比之下,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未继续为大行普惠小额贷款设定具体增长目标,而是要求“促进普惠小额贷款明显增长”。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周景彤对第一财经表示,用“显著增长”代替具体的增速指标,一方面是因为前几年政策引导和金融机构的努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基数效用较高的影响下,小微企业贷款难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智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认为,当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已步入深水区,普惠的小微贷款应从追求规模和增速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末,我国普惠性小额信贷余额19.7万亿元,同比增长25.8%。普小微授信户数增至4813万户,同比增长45.5%。2021年末,这两组数据同比增速分别超过27%和36%,其中信贷用户增速比2020年末提高约16个百分点。融资成本方面,2021年新发放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3%,比2020年全年水平低22个基点,为历史最低。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5.9%。周景彤认为,目前,普惠性小额信贷“量增、面扩、价降”和结构优化的特征已经更加明显。

根据郭树清在3月2日国新办举行的“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近4年来,我国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速超过25%,贷款利率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5家大型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增长41.4%,再次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具体到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截至2021年上半年(半年报),工行广义小微信贷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31%,同比增长40.4%,首次贷款人同比增长40%以上。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24万亿元、7816亿元、1.71万亿元,较去年末分别增长30.4%、35.8%、20.43%,交通银行增速约为29.3%。从贷款利率来看,工行累计贷款年化利率为4.09%,中行和建行新增贷款平均利率为3.94%和4.17%。

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峰告诉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取消了普惠金融的量化目标。除了较高的基数,下一步监管更注重普惠的实际效果,总体要求仍然是保持较快增长。周景彤也表示,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单纯强调增速未必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结构性政策和精准滴灌可能是更好的政策选择。

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服务效率[/s2/]

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灵活的政策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小企业贷款

除了促进普惠小额贷款明显增长的需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继续提高信用贷款占首贷户的比例,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更多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金融覆盖面,用好普惠小额贷款支持工具,加大支农力度,小额贷款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等。同时,督促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和费用,让广大市场主体感受到融资便利性的提升和综合融资成本的实实在在下降。

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也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者等金融服务短板。,推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有序发展。

央行在202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出,促进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改革效率,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8月LPR改革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显著增强,企业贷款利率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2年1月的4.5%。

董希淼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提法恰恰说明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生态,深化供给改革,坚持创新驱动。他建议,未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应从供需两端发力,深度利用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改善政策环境。其中,金融机构要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特点,开发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多方便续贷、随借随还的产品,同时综合运用金融科技、线下调查等手段,减少对抵押物等担保方式的依赖,推出更加便捷灵活的信用贷款。

除了服务效率提升的考验,在此之前,国有大行业务下沉挤压地方中小银行市场的问题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郭树清在3月2日的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反映,很多客户被工行、建行等大行“抢走”。然而,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该行对普惠金融的贷款平均金额不到80万元,这些贷款群体“过去实际上没有得到金融服务。”

有机构认为,在基数效用较高的情况下,国有银行保持较高增速的难度加大,中小银行将成为今年普惠性小额信贷增长的主要动力。周景彤认为,本土中小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为他们更了解客户的管理和融资需求。未来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应该共同努力,通过贷款、发债、投贷联动、担保等方式提供融资支持。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