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t广告投放(《广告江湖1》:一文读懂App品牌广告底层设计逻辑)

编辑导语:相信大家对APP开场广告都很熟悉,甚至可能已经习惯了它的频繁出现。本文描述了广告的定位,并通过原创小说解释了开屏广告的底层逻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写在前面

本文以一个典型的品牌广告——开屏广告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近年来商业产品经理的变化。中间会穿插比较完整的小说内容,便于理解。

这篇文章/系列会比较长,建议关注订阅或者收藏后多看几遍。

本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如果涉及可以跳过):

  • 品牌广告-CPT广告:每次费用,仅支持品牌广告。从上个世纪开始,线下的品牌广告,比如站牌、窗帘等。,往往是按月统计的。迁移到线上后,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指天的概念,而是指保护曝光,比如100万次曝光;还有就是可视性,显示位置稳定。
  • 品牌广告-GD广告:Guarentee投放,仅支持品牌广告,由CPT演化而来,支持定向保曝光的秀场投放形式,更轻便。
  • CPM广告:千分之一成本,通常是竞价广告,收费点是千次曝光的收费方式,即广告主为千次曝光付费。此外,CPM还代表了单位的含义,指的是1000次曝光或1000场秀的概念。
  • CPC广告:每次点击成本,仅支持竞价广告点击中收费点的收费方式,即广告主按每次点击付费。
  • ECPM :每英里有效成本,从平台角度来说,每千次曝光的利润。竞价广告乃至品牌广告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用来衡量每个流量的价值/成本,是各种控制策略、流量策略、交互策略的最终中间影响指标。
  • 奖励广告:用户主动观看广告后可获得一定权益的广告,如小说30分钟免费插页广告、游戏内广告复活卡、App主站观看广告金币等。,是目前竞价广告最前沿发力的重点广告形式。
  • 研发中心。f:Reach & amp;频率品牌效果广告的方式是按点击量收费,即广告主按周期内同一用户的点击量付费。比如30天触达7个用户,7天触达3个用户。
  • BLS: 品牌提升研究,通过科学的A/B分流实验(A组暴露广告,B组本应暴露但未暴露广告),衡量一个广告的真实价值,具体形式是根据统计发放问卷。
  • 一、纵观广告江湖

    1.广告的地位

    广告可以说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这一点基本毋庸置疑。包括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甚至阿里,都是依靠流量变现的方式——广告来赚大钱的。

    有了下面两张图(来自黄有灿的《有灿学社》,感谢简单整理)就可以很好的了解C端互联网上所有的变现方式,其中以广告为主(来自上世纪的线下营销)。





    自2013年“移动互联网”启动以来,广告迎来了最疯狂的收获和红利。除了中小型公司,最典型的是字节跳动的崛起,这与流量广告的积极增长密不可分。

    本文以品牌广告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开屏”广告为例,分析作为一个商业产品经理是如何设计产品的,包括时代的变化(2013年至今)、供求关系的变化、广告主心态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接下来围绕“开屏广告”,将通过 1个公式、2个视角、3个下钻点分享近年来的品牌广告

    废话不多说,先直接抛出结论(我总结的一个公式)。

    一个从广告中获益的应用:

    = sum(介于用户自己的Valuex空X-style X-creative X-traffic policy)收入 -sum ( [

    示例:

    A.信息流广告流量=DAU * IPU(平均每个用户看多少广告)* AdsLoad(信息流广告占比)* SSR * CPM2(或者拆解成CTR2 *ACP)

    B.搜索广告收入=PV * PVR * ASN(带搜索词的广告数量)* CPM2(CPM2或分解为CTR2 * ACP)

    让我们用这个公式来推导“开屏广告”的发展

    二、微观品牌广告——以开屏广告为例子

    第一章:13 ~ 16年——大风吹来的开场广告。

    (1)平台透视1.0版公式

    收入=用户自身价值*空 *风格

    供求关系:供给(均指用户关注) <寻求(均指广告主营销)

    此阶段设计要点:供不应求,扩大库存,销售。

    用户自身价值:卖出每一次曝光(业内称为秀/库存),即卖出PV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理念。这样一来,用户很可能在一个点反复看到同一个广告,即使5s看两遍,也算两次曝光,这种做法2021在很多小app//网站依然适用。甚至在开屏点,每个用户看广告的间隔也会缩短,从而达到卖出更多PV的目的。

    空:下大力气开发广告位,开发所有可以填充广告的地方,比如开屏、信息流、banner、细节页脚框等。

    销售形式:CPT销售,某个点的PV等级以某个单价销售,比如40元/千曝光。

    (2)广告主视角:流量购买还是放弃这款APP

    是一群人买的,购买量大。

    ①谁会买:一般只有大公司/品牌,跨国集团,比如雅诗兰黛,奔驰宝马等等。

    ②如何购买:采用预算分配制,合同购买。

    某APP信息流黄金位置的广告卖30元/千曝光。假设DAU一天能提供1500万次曝光(假设每个人看三次,但实际覆盖的用户只有500万),你可以通过提前下单的方式预订未来这个空期的所有关注,总价45万元(不打折)。

    ③如何衡量广告效果:理论上是对用户心智的影响,实际上只有曝光量(SHOW)和点击率(CTR)的数据。类似于线下大屏广告,广告主只能选择信任。

    (3)附“APP工厂开店点的极致利润”——第一章:大风吹来的开店广告(原创小说)

    这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不亚于武林江湖的血腥事件。舶来的“互联网”在中国吸引了一批英雄加入其中。后人有个叫雷的大哥说,这些人都是捕风捉影的人,比猪好一点。广告成为一大兴趣点。那时候广告是没有内容的。

    谁能想到,第二个十年,更大的风会来得更猛烈。智能手机带来了所谓的移动互联网,也是同一批互联网人警觉起来,对着气味大喊:这个我熟悉!添加广告。

    桑茶(xin)、冰(kuang)的互联网人追求的是需求、流量、用户体验,他们在当时甚至今天都发现了一个体验问题:网速太慢,APP 5s启动,emmmm 5s不好等,不如...添加广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号人物是一个叫张的人。他毅然决定在自己的app上加入广告,充满了远见卓识和效率。谁能想到,2014年的这个决定,成就了十年后最大的独角兽。

    “如何添加广告?”第二天头条会议室的提问。

    “就5s而言,只能靠曝光来卖”,商业化负责人发言。

    “我觉得影响用户体验……”有人质疑。

    “我们算一笔账,1000张曝光卖10块钱。按照我们目前100万的DAU,每个用户每天打开手机一次,今年的净利润就是400万。”商业化负责人打断道,“而且价格还可以提高,而且一个用户一天可以看不止一次”

    会议室安静了下来。就这样,在第二天头条的开屏上,所有的PV都打出了出售的广告,采用的是合同制,每天出售一次。

    ……

    没几年,第二天头条就被风吹起来了,DAU10暴涨。

    2016年,某电商品牌商欲购买各大app开屏,实现“屏霸”。让他没想到的是,价格已经到了50-70元/千曝光量,所有光伏屏被随机分成n等份,一份的总价高得离谱,日常也没多少份,更何况重要的营销节点早就被别人预定了。

    第二章:17 ~ 18年——GD广告碎片。

    (1)平台透视2.0版公式

    收入=用户自身价值*空 *风格*流量政策

    供需关系:DAU迅速崛起,用户的注意力供给在提升。为

    现阶段设计要点:人群溢价,GD广告,用户更多信息,提价10-% 20%;优化C端广告展示互动。

    ①用户自身价值:钻用户价值,加价销售。尽管PV仍在销售,但DMP支持广告商瞄准用户属性,如性别、地区和人群包。但这个功能一方面额外收取10-20%的费用,同时降低门槛,购买10万曝光的最低门槛。但是这个GD广告不能保证广告出现的位置。

    ②风格:敲定最基本的交互逻辑。比如AB实验后,敲定信息流视频,3s后播放按钮,7s后按钮出现效果最佳。

    分机:

    1)ab实验内容越多,比例越大,越原生的广告元素,效果越好吗?不是,百度搜索广告和信息流尝试了至少30种元素组合。最终是简单信息集中能最大化ecpm的样式转换效果最好,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一些常见的样式。

    2)2021年,各大公司将集中数千人,打散每个坑里的每一个元素,堆砌出元素的候选集,由算法选出,A/B收益为正。

    总结:风格上的创新很好的利用了每一个空的特点,让用户轻松的交流信息和认知。

    ③流量策略:开屏时CPT/GD广告的公平分发策略,信息流GD通过算法避开公开竞价广告,保证市场收益最大化。

    ④销售形式:CPT/GD同时销售,一般单价上涨,开盘价涨到最低50元/千曝光,信息流涨到40元/千曝光。

    (2)广告主的视角

    字节流量越来越大,赶紧抢占流量,但是CPT太贵,可以选择低门槛的GD广告,可以有针对性但是知名度差。

    ①谁会买:引入更多中小广告主尝试品牌广告。

    如何购买:基本不变,还是合同制。比如一个APP信息流GD广告卖30 ~ 40元/千曝光,可以根据广告主想买的量级算出总价,交完钱就放进去。

    ③如何衡量广告效果:通过曝光量(SHOW)和点击率(CTR)的数据;根据实际投放曝光的用户,给客户提供一份击中用户的用户属性分析最终报告——发现广告主不容易骗,开始讲故事。

    (3)《App工厂开店点的极致利润》——第二章:GD广告(原创虚构)

    “现在怎么办?DAU发展太快了。把屏幕PV分成三轮是完全不可能的。很多客户一轮都买不起。我们的销售率持续下降。我们继续拆弹吗?”第二天,在头条的会议室里,又是一场关于开屏广告的争论。

    “拆肯定是要拆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浑厚的声音响起,所有人都停止了讨论,看着一直坐在主题里不说话的男人——已经决定第二天做头条广告的男人。

    “本质上是客户认为我们购买的用户价值太低,同时我们设定的销售门槛太高。这样的话,我们就直接拆成零件,以最小单千曝光来卖。精细化是趋势,现在竞价中的定向能力已经很成熟了。今年引入品牌广告。”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如果完全没有门槛,技术风险太高,小单太多达不到量。”技术总监只好说:“至少10万块才能卖出去?”

    “对,就是它。对了,会后记得讨论定价,至少卖10%以上。”

    “老板,流量怎么分配?买的少就要降低优先级吗?”

    “当然,还是随机的。少买少秀是有道理的。很简单,就因为你买了一箱苹果和一车苹果,就不能给前者烂苹果,给后者好苹果?”

    一锤子,第二天的头条就出现了GD广告。

    ……

    这一年,在广大用户眼里,开屏广告依然令人生厌,而且种类越来越多,各种闻所未闻的品牌出现。但是,对于很多中小广告主来说,好消息来了,花上几千块钱让自己的产品出现在全民app的启动页面,脸衬(9%的超高点击率)就有了。

    第三章:2019-100个月奖金花完。

    (1)平台透视3.0版公式

    收益=用户自身价值*空 *风格*流量策略*创意

    供需关系:DAU迅速崛起,用户注意力供给大幅提升,for >请。

    设计要点:风格溢价提高单价;尽量保秀从保到保达&频,理论上大大降低了平台成本。

    ①风格:努力创新风格,收获客户预算。Tik Tok头条推出Topview系列(开屏互动信息流),Tik Tok成绩优异,将预算提振了数十亿,获得了公司当年的100个月奖金——这一年,各种别出心裁的互动设计诞生空。

    (2)创意:除了合规和法务审核,打造独立的创意团队。评估广告主提供的创意素材质量,尤其是超高标准的Topview。

    ③销售形式:除CPT/GD外,尝试R &:F模式销售..

    (2)广告主的视角

    你可以购买不同的产品类型,但你越来越不满足于品牌衡量和价格价值,越来越对创新和内容营销感兴趣。聪明的中小广告主开始花钱和达人合作,也就是3000本小红书,5000个抖音视频。

    ①谁会买:客户群不变。

    ②如何衡量广告效果:曝光量(SHOW)和点击率(CTR)的数据;根据投放实际曝光的用户,为客户提供击中用户的用户属性分析报告;广告受欢迎,所以提供了一些联合投放产品和效果的方案。

    (3)《App工厂开点的极致利润》——第三章:100个月奖金(原创小说)

    时间到了2019年,第二天头条突然被外界称为APP Factory。那套“用户端-用户增长-商业化”的旋转飞轮,不仅带来了无敌的现金流,还创造了真正的国民应用——斗印。

    “我是新同学”,一个自信的声音出现在斗音的工作区。

    刚刚看了一下拥挤狭窄的工作区,大家都戴着耳机在说话。显然,他被忽视了。尴尬的他掏出手机联系了主管才落座。看来app工厂不简单。

    “今年,Topview必须专注于最高质量的开发。至于一期上线的效果,很多行业的客户都来买了。如果二期上线后他们不卖给我,资源不够,就上去讨说法。”吉光监一回到驻地就喊。

    后来季光了解到,当年开屏的广告策略是引领行业,以斗声为基础重新定义开屏。事实上,已经做到了。

    不知道是谁想出了Topview这个主意。反正就是简单的视频内容,播出后继续在信息流中播放。但真正的灵魂在于“声音”,它放大了斗印本身全屏信息流的声音,打破了开屏广告不能有声音的前提。

    这种简单的互动,据传价值100个月的奖金,确实有两把刷子。

    … ..

    “吉光,你是想做Topview三期,还是参与另一个新项目R & F?”主管问。

    R & ampf是什么?新项目?Emmm大人“我什么都能做,现在精力更足了”纪广年轻的回答。

    “好,不过你还是做三阶段优化吧,r&: F 空我给你看。这也是一个彻底改变这个行业,重新定义用户价值的战略项目,”主管沉默了一会儿说道。

    “没问题。第三期呢?”光明天真地问。

    “这需要你自己思考。现在已经相当完美了。可以在此基础上尝试创新。制作一个库存数据的演示,供客户查看和听取反馈,然后我们将在下周的会议上进行检查。”主管皱起了眉头。

    “好吧……”那天是星期天。

    用户价值价值深挖尝试1:“reach &:“Frequency”也是国外比较流行和成熟的方式(国内2019年底推出,至今未发现成功案例)。

    分析,然后验证了三个前提:

    ①期间用户关注度和消费能力有限。在一个空里看广告交换的时候,在另一个空里会被削弱。

    ②完美采用经济成本的概念,品牌广告的成本取决于竞价广告的效果,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流量策略来提高市场收益。

    ③学术界提出的N+Reach的概念,是指在一个窗口期(通常是一个月)内,用户可以连续看到广告3 ~ 5次(不多也不少),国外FB & Tiktok的无孔不入效益一直运行的很好。

    品牌广告和效果竞价广告这两个系统基本是独立的,不能融合。这时候国外R &:F的概念引发思考,试图切换广告主的认知(品牌购买曝光;竞价-购买转化)购买触频让竞价和品牌更好的融合,并且流量策略空更大,每次曝光时间可以动态调整。

    表面上看起来是品牌和竞价广告资源联动,合理的分发顺序暴露在用户面前。

    本质上是用户注意力从竖切到横切的价值。



    遗憾的是,我花了很大力气尝试Reach & Frequency产品,但最终失败了,营收几乎为零。为什么?一方面,由于国内客户的认知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大部分人不认可不确定性强、没有保障的广告。另一方面,理想状态下的全局最优算法做不到,ROI太低。

    第四章:20 ~ 22年——不再强势的开场广告。

    (1)平台透视3.0版公式

    收入=SUM(用户自己的Valuex空 X风格X创意X流量政策)收入-SUM(用户终身)损失

    供需关系:客户的预算转移加剧,出现了显著的供应>:& gt问一下,库存冗余卖不出去。

    设计要点:流量过大,库存多余浪费,强行测量证明价值;启动独立部门控制广告体验,监控用户流失。

    ①风格:19年尝到了甜头,在创新风格上持续进行阶段性努力,推出了多种新颖玩法的互动风格,但与19年的Topview相比差距巨大。

    ②流量策略:开放点从公平分配策略变为优惠策略,巨头公司同时开始“竞价”尝试,信息流品牌广告降低溢价率进行销售。

    延伸:从商业平台的角度来看,流量策略是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抓住重点人群的行为是流量策略调整的核心,比如从写adloads(广告填充率)到写ecpm的信息流广告,市场收入+2%;如果优化开屏广告体验,市场营收+0.5%,这是由于用户关注度有限,开屏单位变现效率不高。比如,如果激励广告是主动广告,变现效率极高,前端给用户选择,后面多条激励广告,市场收益+10%,用户体验下降较少。

    总结:兑换比例是必须存在的,性价比服从于某个场景下大多数用户的行为。

    ③销售形式:CPT/GD同时销售20年,可尝试带效果广告招标。从2001年开始,放弃CPT,只卖GD广告。

    (2)广告主的视角

    感觉流量太贵,“被骗”,买卖品牌广告更加谨慎,预算转移到效果广告。

    ①如何衡量广告效果

    曝光(SHOW)和点击率(CTR)数据;根据投放实际曝光的用户,为客户提供击中用户的用户属性分析报告;有的行业运营团队提供一些联合投放产品和效果的解决方案;用众包资产计划对比推出前后的差异。

    ②用户价值的下钻尝试2:《以字节衡量人的资产的O-5A理论》《阿里的AIPL和DeepLINK理论》等等

    品牌广告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很好的衡量对用户的影响,也就是你花钱买了什么?-需要给广告主一个答案。

    CPT广告

    一句话:通过投放前后AA人群的变化来描述广告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价值。

    以Aware the byte O-5A人群为例,直接用现代营销之父科特勒的营销4.0的5A理论——认知、诉求、询问、行动、倡导。



    ③用户价值价值下钻尝试3:“效率衡量&: BLS(品牌提升研究)」

    一句话:通过科学的A/B分流实验来衡量一个广告的真实价值(A组曝光了广告,而B组本该曝光广告却没有曝光)

    可以理解为真正的地面真相。有两种特定的产品形式。第一,CLS是用来衡量广告效果的,而品牌效率衡量是一种以“用户认知差异”为核心差异指标的衡量方法。根据不同的用户认知指标,通过250 ~ 300份问卷,帮助广告主多维度了解广告效果,从而为接下来的投放提供指导和建议。理论上是个好办法。





    (3)《App工厂开点的极致利润》——第四章:不再强势的开点广告(原创小说)

    故事总是充满跌宕起伏,2020年疫情来袭。

    斗印的DAU和第二天的头条不断创新高。这是糟糕的一年。就各大广告主而言,纷纷削减线下预算和众多品牌广告预算,为了“活下去”,纷纷将红缨丝对准效果广告。

    开屏广告——2019年的王者,意外受挫。

    填充率从近90%到60%,现在一路下滑40%。

    值得一提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2021年,工信部重拳出击整治全网开屏广告,要求只能有一个清晰可见的按钮可以跳转,其他都不能跳转。这个变化直接让开屏广告的点击率下降了80%。……

    “R & ampf不做,看看怎么改。现在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试试屏幕上的竞价广告,你可以推送。”

    “另外,背景是这几个双月的品牌广告,尤其是开屏收入同比大幅下降,现在DAU太高卖不出去,我们考虑用竞价广告来填补开屏点。”

    “此外,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广告商相信品牌广告是有用的。也很重要。有几个方向可以尝试。最近联系了一些学者专家研究方法论,一定要引领中国市场!”第二天头条的战斗会议室里又响起了男人的声音。

    … ..

    2022年开屏广告不会停,但是如果发现随便点击就会跳转,可以向工信部举报,为民造福。

    #专栏作家#

    一程拆解产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导师。不仅是产品经理,更是创业者;关注广告和工具领域的产品,参与过亿级app的商业设计和迭代。也有关于个人成长/领悟和深度思考的研究。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