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腾讯发布关于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调整的声明,称从当日起,“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用户升级最新版本微信后,可以在一对一的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
对于公众感知最强烈的微信接入淘宝链接的问题,随后多家媒体报道提到,手机淘宝产品在转发给微信好友时仍需复制密码文本,部分用户在确认安全提示后仍“打不开链接”,而这一现象被简单归结为互联网巨头整改积极性不足。
(一对一聊天场景跳转完成淘宝购物支付)
这是缺乏专业的解读。据笔者测试,淘宝普通商品链接(长链)已经可以在微信一对一的界面中正常完成支付宝浏览、购买、支付的全套操作,但是手探短链到商品页面的网址无法解析。这主要是在微信屏蔽手机淘宝客户端唤醒的情况下,短链检查提取等环节的接口调用问题。据笔者了解,技术上的改动比较简单,也正在很快解决。至于和淘宝生态高度耦合。
目前微信开放的外链接入只是在一对一的聊天场景。至于何时解除朋友圈、聊天群等界面的外链限制,腾讯的声明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微信也将积极与其他互联网平台合作,共同落实本指导意见,探索在其他平台顺利使用微信服务的技术可能性,实现进一步互联互通。”
无论巨头之间会有怎样的“讨价还价”,微信已经解除了对淘宝外部网页的限制,在高频场景下的用户体验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无疑是公共利益层面的积极变化。是对工信部相关业务司局此前“屏蔽网站链接行政指导会议”的积极回应,是去年底以来持续深入推进的互联网行业专项生态治理的又一重要成果。
但如前所述,舆论场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解读普遍缺乏专业性,往往流于空泛想象和“互联互通”愿景的说辞。由于传媒业对工业互联网认知的差距,忽略或未能注意到其对中国数字产业的真实影响。
2013年底,阿里官方以虚假店铺链接泛滥为由,关闭了微信直接跳转淘宝页面的通道。对于此次事件,在互联网圈与3W同名的杭贝塔咖啡创始人、原支付宝首席产品设计师白亚(朱宁)在给朋友的电话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我觉得我触到了一个大牌”。
后来证明,曾经在中国电商生态圈顶端历练过的渡鸦,嗅觉非凡。
多年来,微信和淘宝生态的“筑墙”和“打洞”大战,造就了阿里对2C电商圈无法企及的一大块流量蛋糕。受益者除了JD.COM、拼多多等淘宝平台电商外,还包括微信业务中以私域流量为生的中小卖家,以及大量尝试触网的线下商家。电商生态“淘金热”的突然到来,自然造就了“卖铲子”的机会。商家有巨大的机会实现开设微信店铺甚至独立搭建网站的业务需求,以及客户关系管理(CRM)、广告和营销,无需复杂的合同流程、订阅支付、低成本、易于使用的电子商务SaaS。
杰伦创办的Zan和孙创办的成为这场微信电商淘金热中两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并相继完成港股上市。
8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平台巨头之间的“生态墙”越来越高,“墙”中的闭环电商生态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对新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负面约束,自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治理整顿压力。随着腾讯和阿里巨头之间歧视性、排他性壁垒的逐步拆除,“阿里妈妈”淘宝客引流大军更直接地切入和吸纳了“私域流量”的可能前景。立刻引起了外界对电商SaaS市场的质疑:因巨头筑墙而诞生发展的电商SaaS的B端软件品类,是否也会从一帆风顺的发展态势转变为“逆水行舟”?
今年以来,从年初约33港元的最高点,到上月8.2港元的低点,魏梦股价一路向屏幕右下角移动的趋势,已明显反映出投资者的担忧。未在港股创业板上市的中国,对其赞不绝口,股价成仙。这种趋势与去年全球SaaS热潮中两个标的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使受到去年初“删库跑路”恶性事件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7月份,赞微盟股价大幅加速上涨。直接原因是市场传言阿里腾讯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放宽限制,包括阿里将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平台,腾讯将允许淘宝电商信息在微信上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一淘等阿里系产品。摩根大通的分析报告显然认为巨头和解对独立电商SaaS有负面影响:“市场对微信如果向淘宝和天猫开放将对魏梦产生潜在影响的担忧将会增加...公司主要的下行风险是微商城客户的需求可能受损。”
巨人拆墙之后,我们对2C电商和2B商家的服务生态的演变有着完全不同的判断。
本质上,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中国电商市场会出现更大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还是竞争强度更大,平台控制力减弱?结合消费互联网治理整顿日益清晰的政策导向,不难得出结论。
在进一步说明之前,本周北美电商市场的大新闻值得回顾一下。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imilarweb收集的数据,北美电商SaaS巨头Shopify服务的商家独立站在今年最新季度(第二季度)首次超过亚马逊,第三季度流量差距将进一步拉大。Shopify支持的电子商务网站预计将吸引12.2亿游客,而亚马逊为11.3亿。
尽管GMV和亚马逊之间仍有巨大差距,但Shopify让后者感到安心。据说,亚马逊在去年年底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桑托斯”的内部项目,这个项目曾经由贝索斯亲自管理,试图效仿线下商家的Shopify、POS,以及其他业务。
从情感上来说,早年Shopify的崛起正是因为亚马逊确立电商市场垄断地位后,针对商家的捆绑销售等一系列货币化做法,引发了平台商家的反弹。大量卖家开始寻求独立建站,提供建站和后端业务管理工具的Shopify踩准了这一趋势,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其创始人鸢·卢特克最新身家达到126亿美元,超过蔡崇信。
(Shopify创始人超越阿里蔡崇信,意味深长的交错)
Shopify能达到目前近2000亿美元的估值水平,还与另一个更重要的宏观因素有关,那就是网络零售,从“人找货”演变为“货找人”,这也是中美电商行业演变的共同方向。
传统平台电商曾经是“人找货”不可或缺的枢纽。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空之前社交媒体的繁荣,使得零售商业“人货场”三要素中“场”的内涵逐渐从“平台”演变为“场景”。消费者的购物动机出现后,第一反应往往不再是打开手机淘宝,搜索产品类目名称来谢绝和筛选。而是先在社交媒体上搜索KOL/KOC意见领袖的评价推荐。“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的价值载体从平台或品牌迁移到个人“网络名人”。自然,2C零售业务,越来越需要考虑的不再是电商平台的招商政策,而是消费者玩的地方。零售和营销渠道趋于融合,不断向消费者“心动”的场景前进。从这个角度来看,不难看出流行预测的谬误,即社交电商平台孵化出来的中小卖家,在平台壁垒打开后会回归淘宝。
社交电商时代,卖家遵循精准流量“水草为生”的特性,也支撑了独立于特定平台的独立建站和营销工具的需求,决定了这是一个可以长期培养的“好生意”。
但是,具体到企业层面,经营好一个企业需要的远不止远方的诗情画意,每一个眼前的现实挑战都需要如履薄冰的应对。
无论是赞、魏梦,还是其他以Shopify为标杆的电商SaaS企业,在当前微信拆墙引发的舆论环境下,仍需正面回应外界质疑。我们注意到,跨境和跨平台都是独立的电商SaaS企业,今年的两大风格不谋而合,比如魏梦和Zan AllValue推出的ShopExpress。他们都声称为跨境电商海外运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他们想分享庞大的中国卖家海外网点。跨平台是指跳出微信电商生态。例如,魏梦目前已接入Tik Tok、Aauto Quicker、百度、支付宝等多平台流量,并已初步对接脸书、Twitter等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在帮助其客户实现跨平台运营的同时,也尽量减少对单平台流量的依赖。分散巨头直接推出类似业务“摘果子”的风险,熟悉企业软件行业的观察家应该很清楚,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幻想。
作为最后的总结,巨人拆墙并不意味着时钟简单地拨回到2013年,电商市场的玩家们将回到那个时候的起跑线上。时代在变。在线下新零售趋势下,巨头拆墙,更大概率会进一步加速而不是逆转电商生态与平台的脱钩趋势。年轻的SaaS电子商务行业有望出现“中国购物化”的前景。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