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面试中,面试官很容易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快速了解一个产品?作为产品经理,对目标产品的快速调研是基本功之一。笔者分享了一套自己总结的研究方法。让我们来看看。
如何快速了解一个产品是面试官很容易问到的问题,也是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场景。
对产品的快速理解是顾问和投资者的技能。我专门和投资人朋友聊过这部分,也和一些资深产品经理朋友聊过这个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我会从行业空、竞争、产品能力、商业模式、用户口碑五个维度来看。这五个维度会比竞品分析的范围略大。只有宏观的了解目标产品所在行业的现状,才能更好的发现机会。
着急的朋友可以直接看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如果你不着急,你可以往下看,我们以后再谈。
通过对行业空的调查可以知道当前行业的蛋糕有多大。了解行业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比赛的本质。比如长短视频行业,爱优腾为什么要抱团取暖?
短视频行业被炮轰真的只是因为版权吗?了解了长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后,你会看到长视频行业空正在被短视频挤压。口水战的背后是生与死。在了解行业空的过程中,你不仅要了解当前产品所在的行业,还要了解产品所在行业的上下游。
很多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是连接用户和商家,比如电商和团购,比如:
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调查产品被分析的角度。当我们开始考虑产品行业的上下游时,我们开始了结构化分析。对于没有直观数据反馈的产品,我们可以通过考虑产品的外延来扩展分析。比如我之前写过Twitter的调研,市面上很难找到笔记本知识库产品的市场调研报告。
然后考虑看看协同办公领域的报告。作为to B和to C都有的产品,在B端的协同部分很容易找到市场分析报告。
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经常使用的网站,比如艾瑞咨询,甲子光年,还有一些Yiou.com的白皮书。这些报告是免费的。在discovery report和199IT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付费的研究报告。
1.筛选竞争产品
这部分和我们竞品分析的内容很像。竞品有哪些可以直接参考行业报告。准确识别竞品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
我们也以阿里雀为例。阿里的定位是:优雅高效的在线文档编辑和协作工具。我们可以用官方关键词来区分,从而筛选竞品。
首先可以拆解几个关键词:高效率、在线文档、协作、工具、知识库。任何关键词都可能对应很多竞品。
大部分行业报告的分类逻辑可能与我们自己的想法不一致,这取决于我们愿意从哪些维度来分析产品,也反映了竞品的复杂程度。以腾讯视频为例,我们区分直接竞品和间接竞品。
2.竞争市场分析
竞品筛选分类后,还要分析市场份额、用户活跃度、APP下载量等等。
通过市场份额看目前市场上谁是老大,通过用户日活、月活、下载等数据分析竞品近期发展趋势。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知道行业内哪些竞品市场占有率高,哪些竞品不被市场看好,然后一步步对行业内的玩家进行排名。
我们可以从产品功能、营销策略、运营能力、战略选择等维度去思考这些产品成败的原因。
3.竞争产品的功能分析
这部分是我们在产品入门时经常做的。主要功能是比较竞品,因为我们的主题是了解目标产品,不是纯竞品分析。如果是竞品分析,需要深入体验竞品。
在这里,竞品的功能部分就不赘述了。功能分析法可以参考下面的目标产品分析。
三、产品能力对于产品,很多文章都会告诉你几个常规的分析维度。通常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
人们经常会拉一张思维导图,开始按照不同维度列举功能。这样分析产品的好处是比较全面。刚接触产品的时候,也是看前人的文章,按照每一帧来分析产品。
最近在做一个浏览器功能分析的时候,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毕竟根据场景分析产品能力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所以最近在分析产品功能的时候,我会思考这个功能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
换句话说,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需要这个功能?这个问题应该是设计目标产品的产品经理清楚的。
按照基于功能反转的产品设计思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玩音乐的朋友听到一首好歌会做一个叫pa谱的东西。只需要听旋律,记下乐谱,这和我们在做产品功能分析的时候很像。
需要根据表象去分析背后的逻辑,在目标产品经理的头脑中拿起分数。分数的难度有高有低。也许刚入门可以接小星星的分,但是接不了风大的分。
产品功能的场景化思维也是如此。很难推导出产品设计的初衷。
但是按照场景化的思维,会有很好的立足点,比如浏览器为什么要有没有图片的功能,为什么要有广告的功能。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定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网易云音乐为什么要设计歌单功能?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每一次试图猜测产品背后逻辑的过程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回答都合乎逻辑、自洽,都是一次进步。结合前人总结的思维框架,加上情境思维,相信可以让你对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商业模式市场上很少有单纯靠情怀生存的产品,所有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创业公司如果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没有机会拿到投资。其实思考如何让一个产品盈利是很有意思的,这也是一个创业型产品经理必备的能力。
只有确定了稳定的盈利能力,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有些产品的盈利模式很容易看出来,比如美团、淘宝、贝壳、滴滴等等。
这种连接双方的产品,基本盈利手段就是佣金,大家都想到了。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程中有一个观点:人普遍懒惰。一旦他们找到了某件事的答案,不管这个答案是否最优,他们都会选择停下来思考产品的盈利模式。很多人一想就不思考了。
其实可以进一步考虑是否有其他盈利手段,比如竞价排名、付费推荐等。有一些产品的盈利模式会更复杂。这些产品可能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也可能还在维持战略亏损的同时苦苦争取客户,比如已经亏损20年的亚马逊,比如京东物流;而有些产品可能真的找不到更好的盈利点。
比如小众笔记本产品,广告用的浏览器等。,去分析目标产品的盈利模式,其实都是在借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
投资人非常重视PMF(产品市场契合度),运营良好的产品实际上已经对产品能力和盈利模式做了一轮市场匹配验证,这正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五、用户口碑这部分的内容是我一直忽略的部分,直到我看了珍妮的幕后产品。启发,也填补了之前自己的思维盲区。我们做产品分析的时候,一般会在百度、麦琪数据、QM、易观等网站上宏观的看以下几个指标:
这些数据可以让人们对产品数据百度指数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关注目标产品的人群。每日和每月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知道产品的健康水平,下载量可以让我们知道产品的客户能力。
这些指标很重要,也是用户活跃度的反映。一开始我们在做产品分析的时候,只关注数字,而忽略了目标产品的用户口碑。说白了,我们很少对产品的口碑做简单的统计分析。
可以去手机应用商店,一条一条的翻看网友对目标产品的评论。也可以去知乎这样的公共论坛看用户讨论产品。这部分内容可以直接让你感受到用户对产品的情感偏好。
评论区有一些用户的真实评论,有一些用户会在评论区提问产品,有一些恶意评分等等,我们可以一窥评论的数量和质量。
六、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文章,在了解产品的情况下只要记住两行就可以了。
以及行业内的竞品,可以让人对产品所在的商业环境有一个清晰的感知。而用户,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功能本身和产品的用户身上。
进行一个全面的产品研究并不难,需要权衡和总结出自己的框架。但框架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却不能带来创造力。接下来的产品研究工作,依靠框架可以很快完成,但是需要更多的创意,需要总结,需要更多的思考。
#专栏作家#
微信官方账号:忙着偷人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b端产品,低码玩家,工具产品思考者。一个充满爱心和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