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相信吗?手机关机拔掉后,仍然可以定位。它是一个隐形的GPS定位工具。之前,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随着“大数据通信出行卡”的到来,似乎得到了证明!你我似乎都躲在这个大数据时代!
众所周知,“大数据通讯出行卡”的底层逻辑很简单,主要依靠手机的定位功能,手机定位决定车主本人的行动轨迹。
手机的定位功能大家一定很熟悉。大家应该都有过被手机里各种app授权的经历吧。“大数据通信出行卡”和这些app并不完全一样。不仅仅是定位,更重要的是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通信出行卡”是基于通信大数据,三大运营商统一接口,四种定位方式,为避免有人隐藏行踪造成不必要的防疫安全事故而研发的。这四种方法是:
1。基站定位
在我们的生活中,基站无处不在。到2020年,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到931万个。这些基站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固定覆盖区域。它们就像覆盖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透明网络。当我们开始带着手机移动时,信号连接的基站会不断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手机的位置,从而确定。
2。无线网络定位
无线网络也称为WIFI。它就像一个微型基站。每台路由器都有唯一的MAC地址。手机连接成功,位置自然就暴露了。
3。卫星定位
这种定位方法的精度很高,误差一般在15m以内。2018年以来,大部分安卓手机都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他手机系统普遍使用GPS定位系统,但都属于卫星定位。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来实现导航、定位等功能,大家的手机漫游查询都是依靠卫星定位功能。
4。手机内置定位
手机里有一个IMEI识别码,主要由IMEI、MEID或S/N组成,这个识别码对它没有任何影响,手机是否开机,卡槽是否有卡。
手机关机无卡时,依然会被基站识别。被识别后,基站会通过大数据提取分析手机,让你轻松找到手机的位置。如果想知道手机内部的IMEI识别码,可以在手机的设置里勾选或者点击手机上的拨号键,在拨号界面输入*#06#,就可以得到手机的IMEI码。
在“大数据通信出行卡”问世之前,很少有人关注其对位置信息的授权。年轻人可能会点外卖、打车,经常使用位置。但是,即使是经常使用定位的年轻人,在“大数据通讯出行卡”问世之前也有一个误区,就是误以为定位是在手机上手动开启和关闭的,以为只要不使用定位,就关闭了手机里的定位服务,别人就无法获取自己的位置。
自从“大数据通信出行卡”出来后,基本上从老人到小孩每个人都需要使用这个功能。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即使不打开手机上的位置服务,他们的位置信息也能被读取。所以说“大数据通信出行卡”揭开了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无法隐藏的面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大数据通信行程卡”是怎样去进行定位的了吗?
在这些定位方式中,大部分还是需要开机、联网的硬性条件,比如基站定位、WIFI定位、卫星定位,但也有一部分不需要开机、插卡,只需要带上手机就可以定位,比如手机内置IMEI识别码定位。
所以,如果不想被“大数据通信出行卡”定位,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不带手机。当然,你也可以将手机电池和SIM卡同时取出,这样也可以避免被定位。
但如今,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数人离开手机都会感到不安。而且我们现在用的大部分智能手机都是一体机,电池不可拆卸,所以这两种方法都不可行。不过大家都是洁身自好的普通人,不用太担心被“大数据通信出行卡”收了。
看到这大家可能会发出一个疑问,既然手机的定位功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发展的这么成熟了,那丢失的手机能找回来吗?
答案是肯定的,类似的案例也有过报道。2022年1月,一名学生准备从南京工业大学打车去南京火车站时,突然发现手机不见了。报警后,民警立即用手机轨迹追踪同学手机上的定位功能,最终找到了手机。
2021年6月6日,一名去忻州樊氏参加高考的学生,手机丢失后,警方也在第一时间调取了捡到手机老人的面部衣服等信息,并通过大数据比对老人的身份和车次信息,最终找回了手机。
这些手机最终能被找回,不仅仅是因为警方的认真负责,更是因为手机的定位功能和大数据的分析功能。
可以说,我们的手机确实处于被跟踪监管的状态,但是我们使用的手机都是在安全的网管环境下。只要我们不做违法的事情,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关注你的手机信息,位置信息等等,别人也很难通过这些方法追踪到你。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也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大数据通信出行卡”不会采集机主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会严格执行隐私保护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在通信大数据的分析中,还没有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能都是大数据的产生者、使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它可以在你说话之前为你提供正确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但也有可能利用你的偏好来扼杀大数据。对于普通人来说,所有这些问题主要靠国家的重视和健全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