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哪个区(解码深圳科创40年:华强北走出50个亿万富翁,源头创新起步)

科技创新是深圳打造标杆城市的重要名片。

40年前,深圳的科技资源几乎为零,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个研究所。40年后的今天,深圳5G技术引领全球,超材料、基因测序、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深圳科创从市场起步,从无到有走出了一条路。



2019年4月9日,第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而5G、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已经深入人心。图为一名观众拿起手机拍摄5G这个词。



华为展位。



玉柔公司品牌总监向记者展示了玉柔公司自主研发的最新柔性屏手机。南都记者顾伟摄

华为、腾讯、DJI........................................................................................................................................................................201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296.63亿元,同比增长12.73%。

原点

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

  • 强北从50个亿万富翁中脱颖而出,诞生了一批科技标杆企业。

  • 美国当地时间9月10日上午10点,在加州乔布斯剧院,苹果公司正在举行发布会,推出三款新手机:iPhone 11 Pro、iPhone 11 Pro Max和iPhone 11。南都记者注意到,早在几个月前,就有传闻称苹果真iPhone 11登陆华强北。

    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企业抄袭国外热销产品,华强北大街曾以生产销售苹果的高仿机而闻名。每年都有苹果新品上市,华强北的商家总想靠山寨苹果手机大赚一笔。



    2019年5月31日,深圳华强北步行街,两名男子在看手机。南都记者刘友志摄

    华强北在哪个城市

    位于深圳福田区的强北商业街只有两公里长。主要生产销售电子产品,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其生产销售的高仿机和改装机是深圳模仿创新的一个缩影,科技创新的力量正在这个市场中崛起。

    过去十年,华强北的仿制品有MP3、u盘、路由器、手机等电子产品。深圳企业选择的很多产品,背靠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深圳对外开放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在模仿的过程中,华强北也在发生质变。

    “假冒手机通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功能,比如摄像头、多余的插座、不常用的连接器等。,这些都是正品没有的。正规厂商达不到的要求,山寨厂商就满足了。”诺基亚前高级策略师简·奇普蔡斯(Jane chipchas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奇普蔡斯看来,山寨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脑洞”大开的“微创新”,这种“微创新”产生了微妙的差异,挑战了他已有的认知,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

    “深圳企业的品牌意识由来已久。你可以说他们在做山寨,但你不能说他们是假货。”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唐杰说,他曾在深圳担任副市长。在他看来,模仿是落后国家正常的发展路径选择。深圳当时把模仿叫做“山寨”,深圳人自嘲说什么“山寨”就是“深圳制造”。

    如今,华强北的业态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单一的电子配件批发市场,转变为以电子市场为主的综合商业区,同时也有很多创客空悄然诞生。华强北赛格众创空室总经理陈鄂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华强北强大的电子零部件产业链,在华强北组装一部手机不到一天,这也是华强北作为创客空室,孵化创新创业的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华强北已经走出了至少50位亿万富翁,还孕育了腾讯、DJI、神舟电脑、同洲电子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在这些企业大多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华强北背后的本质是深圳的一套市场化机制,自由进入,模仿,消化吸收,渐进创新,然后在某些领域走向前列。”经济学家樊纲说。

    发展

    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支持

  • 实现从0到1的创新,企业可以快速完成从1到10的发展。



  • 2017年7月26日。深圳。深圳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召开了“壮大实体经济”专题协商会。王涛。南都记者赵摄

    DJI CEO王涛曾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2006年,他一边学习一边创办了公司,现在他的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有人问王涛:DJI会不会回归香港?他坦言,DJI离不开深圳,因为香港没有深圳这样发达的分工配套条件,而深圳大概拥有全球最好的硬件创新环境。

    王涛回忆,创业之初选择深圳,是因为这里包容失败,鼓励创新。同时,深圳拥有完善的产业链,融入全球消费市场,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

    基于深市完善的产业链,DJI只从事初期的创新研发,而制造则实行招投标。每个组件、模块、备件等。能吸引5到10家甚至更多的公司投标。

    完善的产业链是支撑深圳企业创新创业的关键。以DJI为例,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突破。一旦产品投入试产销售,受到市场欢迎,就能快速行动,完成从1到10的开发。如今走进华强北的商场,经常可以看到无人机崛起空,商家都在努力推销自己的产品。

    此外,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也是深圳科技创新的显著特点。成立于2015年的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向南都记者介绍,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基础和前沿研究项目,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数字生活研究院,成为深圳市首批“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

    如今,深圳科技沃土孕育了华为、腾讯、DJI、优必选、比亚迪等一批科技企业。,已经长成大树,正在不断为深圳注入科技活力。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深圳已成为“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发光的

    科技地标遍地开花

  •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如果把时间的尺子卡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时间的流逝就像日晷上投下的一束光影。似乎不着痕迹,事情瞬间就变了。深圳的科技地标也逐渐从华强北蔓延甚至转移。

    现在深圳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科技地标,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遍地开花。打开深圳科技地图。深圳正大力推进源头创新,着力建设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室、10个诺贝尔奖实验室。同时,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大数据、清洁能源、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新设10个基础研究机构,共13个。

    今年8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今年5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在广州召开,透露出一个重磅信号,深圳正在规划建设三座城市: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科教城+深港合作区。这三个地方将成为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



    俯瞰西丽湖科教城。南都记者 顾威 摄

    在光明科学城,六大科学装置中的两大科学装置,即脑模拟与脑分析、合成生物学研究、物质基因组、引力波探测间空、环境与物质间相互作用研究间/[k0/]、精确医学成像已正式开工建设。在光明科学城99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深圳正在规划建设“科学+城市+产业”的新城。值得一提的是,光明科学城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节点,是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南方核心引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认为,深圳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表现出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但长期以来,深圳缺乏国家重大科研装置和设施的布局。在外界看来,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其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新台阶。

    “深圳的科研创新主要是企业做的。这样,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就会很强。在这方面中国没有一个城市能和深圳相比。”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丁松认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最大的优势在于多年积累的国际窗口、市场化的基础动能和紧密结合的科研创新企业。

    Force

    巩固基础研究,加强源头创新

  •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和创业创意资本

  • 规划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深圳强基础、补短板的体现。有分析认为,深圳在基础研究领域一直较为薄弱,这被视为其科技创新的短板。



    平安金融中心的观光层可以俯瞰福田区的高楼大厦和河套地区。落马洲-河套将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意见》强调,深圳要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建成高质量发展体系。

    “创新”是这份重磅文件的关键词,与之类似的表述还有: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突出的全球标杆城市。

    就在《意见》发布的半年前,中央还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将深圳定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强调“发挥经济特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布局基础科研、源头创新、活水。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表示,深圳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投入真金白银。每年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三分之一用于基础研究。以前深圳以四个90%闻名。科研人员、R&D基金、R&D成果、R&D机构主要在企业,政府主要支持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技术研究投入较少。现在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希望基础研究机构的建立能吸引全世界的科学家。

    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全社会R&D投资突破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蝉联全国大中城市冠军。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惑。”深圳今年40岁。从边疆小渔村到全球标杆城市,经历了“三来一补”,模仿创新到源头创新,放眼未来,清晰而不迷茫。

    观察

    科技产业链有待完善,解决“缺芯少魂”[S2/]

    今年9月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上,苹果首次拿华为做对比。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国的技术创新从一开始就一直在跟随和追赶,到现在在5G技术等一些领域,以华为为代表的公司已经实现了全球领先。

    而深圳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主要优势集中在终端产品和应用软件上。“缺芯少魂”问题依然突出。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深圳政府官员多次表示要补齐产业链短板。

    今年9月2日,深圳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家鲲鹏产业示范区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充分发挥深圳的区位、产业、政策资源优势,以及华为的科技、生态、创新资源优势,将深圳建设成为产业生态完善、核心技术领先、应用场景丰富、产业竞争力强的国家彭坤产业示范区,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彭坤生态系统总部基地。此举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国科技创新产业链“缺芯少魂”的问题。

    近年来,深圳的科技创新多以基础科学研究来讨论。广东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深圳是新兴城市,整体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会弱于一些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深圳的科研以前以产业发展带动的应用研究为主,最近在弥补基础研究的短板。其实这有利于深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

    她认为,深圳的优势在于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配套能力突出。现在要更进一步,巩固基础研究,通过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科技成果转化,引领新兴产业成长。此外,还指出深圳基础研究项目设置有待优化,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在基础研究载体、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努力。

    今年7月初,深圳出台《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简称“科技22项改革”),提出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涉及科研经费、“知识价值分配机制”等改革等6个方面22项改革措施,进一步为科技创新松绑。

    采写南都记者程阳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