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自己的额度从来不增加,甚至在从来不逾期的时候突然减少,让自己很被动。小贤恰好参加了银行的一个信贷样板工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网上授信额度背后的一些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避免踩雷。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数据和大数据,但是还不清楚包括什么,这些数据来自哪里。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你注册这些平台账号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机号吧?然后,后台可以根据你的手机号查询你每月的手机话费消费范围。每个月不到10块钱的人和几百块钱的人肯定不一样。当然肯定有特例,但这是大概率。还可以获取包括手机号码在内的网络访问时间。新网客户和上线10年的客户一定不一样。
你只要输入手机号,收到验证码注册之后,平台就已经对你有了这样的认识,接下来就是实名认证了。
这个环节,总的来说就是实名和身份证号的验证,人脸识别的比对。一旦有了身份证号的信息,核对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是否有点对点的借贷习惯和记录(有专业的平台提供这项服务),公检法、工商等公开信息(比如你是不是老赖等。),然后你会有一个基本的筛选。
在申请额度的时候,一定会勾选一个征信查询授权,然后后台会自动查询获取你的征信记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
信用授权模板
更重要的是,这种授权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般描述为“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及持续时间内”等类似句子),对方可以以贷后管理的名义随时查询你的征信信息。这也是很多人使用借记卡等产品,虽然没有逾期记录,但是额度莫名其妙减少的原因。虽然你的贷款没有逾期,但是对方可以通过你的征信了解你的整个债务情况,比如最近你的信用卡整体占用额度过大,其他贷款额度明显增加,贷款申请记录突然增加等等。,这些都能让对方认为你的财务状况有问题,而且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对方肯定会适度降低你的信用额度,甚至关闭。
这些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数据应用,还有更多:
比如你把家里的水电暖等生活费用绑定到支付宝,那么对方就会有你家的位置、面积等硬件信息。你在某宝上的购物记录,包括消费频率和额度,说明了你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你的收货地址透露了你的工作地址和家庭住址,甚至根据是否经常变动来判断你工作的稳定性。如果通过平台查询公积金或车辆违章信息,暴露的数据会更多。
这些数据有很多维度,既有你“主动”贡献的数据,也有平台通过其他渠道查询到的数据,包括你的方方面面,最终得到一个你的“画像”。可以说数据比你更懂你。为什么被降职后一般会生气?因为你真的很需要这笔钱,但是它已经断了你的财路。为什么它知道你缺钱?因为数据更懂你!
你觉得还有哪些数据?欢迎留言讨论。大家一起避免踩坑吧!
小闲专栏,你身边的金融朋友,只有干货,没有套路,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