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工作什么有前途(打工新鲜事 | 这个行业年薪可达百万!你心动了吗?)



这个行业很热



目前是“金三银四”春招季。据统计,作为就业的主力军,95后在职业选择上喜欢“扎堆”互联网。其中,短视频制作、直播外卖等行业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他们在找什么?

短视频热潮催生新职业。

95后就业有更多选择

在北京一家短视频内容制作公司,同为短剧演员的丁俊云正在和其他演员化妆。

四年前,她辞职加入短视频制作行业。那时候影视毕业生不多。这几年,她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入这个行业。

北京某短视频制作公司负责人丁俊云:我几乎每天都见到编剧和导演,每天都有十几二十份简历来试稿。好的导演一年能赚80-100万。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导演,我们觉得他网络感很好,月薪一万。

除了编剧和导演,一些经过培训的演员也开始加入短视频行业。陈秋萍和张定华都是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在影视行业经历了一段时间后,现在转入短视频行业。

短视频演员陈秋萍:短视频的机会很多,收入肯定会很可观。因为确实现在拍戏可能有几千或者几万人争一个小角色,不一定能演下去。

短视频演员张定华:拍摄之初,短视频人数是7万粉丝。拍了前两个视频,一夜之间粉丝从7万涨到50万。

年轻人热衷于灵活就业。

数字文化产业很有吸引力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个人使用社交软件、知识分享、音视频网站等新型平台。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成熟,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开始灵活就业,凸显自我价值。

苏娅是纪录片专业的研究生。她将自己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上传到视频平台,获得了众多粉丝的青睐。毕业后,她选择做一名全职的“视频创作者”。

视频创作人陈素雅:毕业的时候考虑过要不要找公司打工,给别人做IP。当时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在和面试官交谈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与其给别人做IP,比如做短剧、纪录片、短视频,不如在这个更好的时机做自己的IP。

自媒体新职业的实现方式有很多。比如我学的是直播,做自己的品牌,除了个人IP,还可以做一些衍生的,实用的品牌,可以销售,平台共享。但最主要的,我现在可能还是靠广告。

像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灵活就业的主力军。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超过16%。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数字文化产业,包括直播、游戏、电竞、文学平台、音乐、动漫、艺术平台,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可能不愿意做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但是愿意做现代的数字文化产业,所以实际上这也扩大了很多就业。

(来源:央视财经)

39.2万亿,这是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同时,根据《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数字人才缺口将接近1100万。随着全行业数字化的发展,更广泛的人才需求成为数字化进程中的应有之义。当数字经济遇上农村人才,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一批在农村悄然兴起的新职业:数据标注员、植保无人机飞手、记录乡愁的短视频创作者。作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代的缩影,他们的职业故事呈现了数字经济下农村的新图景。

有温度记录的乡愁

她的名字是沈丹,但她有另一个名字。在Tik Tok站台上,她的名字叫“乡愁”。这个记录农民日常生活和农村美景的账号,被1.8亿人点赞,粉丝数超过1900万。就连沈丹自己也笑称“糊里糊涂就着火了”。

“因为没有墙可以依靠,所以让自己成为一座山。”在经历了离婚和创业失败的挫败后,2018年1月22日,沈丹在回乡的路上发布了第一部短视频作品。

在路上,她只有一个念头:“回家,回到那个有妈妈、家人、乡亲做的饭的家乡。”这也是她给自己取名“乡愁”的原因。

也许回国之初,沈丹的周围还充斥着“相处不好才回来”的声音,但她渐渐发现,“出去打工谋生”并不是唯一的出路。随着网络的普及,留下来记录有温度的“乡愁”也可以成为农村青年的新选择。

从回到福建武夷山市杨庄乡坑口村的那一天起,沈丹就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平凡琐事,女儿的成长,农村的美食。随着不断的“提醒”,很多粉丝留言询问:“你们村有什么农产品卖吗?”直到这时,沈丹才意识到,“哦,原来这里可以卖东西。”

“能介绍一下我们村的好东西吗?”2021年5月,这个萦绕在沈丹心头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肯定的答案:耗时两年准备的“丹心可煎”茶终于问世了。

这两年,她指导村民如何管理茶山统一标准,在村里租了厂房作为茶叶生产基地,并牵头成立了农村合作社,整合资源。

茶叶一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不仅销往中国各地,还出口到新加坡、美国等地。

随着第一个产品的巨大成功,越来越多的邻近村庄、省份甚至其他省份的农民与沈丹联系,希望她能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沈丹告诉记者,她希望“授之以渔”,让每个村庄都能推出自己的“乡愁”。

2022年2月14日,Tik Tok发布《农村数据报告》:一年来,Tik Tok农村相关视频3438万条,获赞超过35亿次;全国网民已经登录了122万个村庄。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Tik Tok农村创客数量同比增长10%,主要分布在豫、鲁、川、黔、粤。80后成为农村内容创作的主力军,占比42%。

沈丹坦言,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让更多的农村青年认识到,回乡并不是“过了苦日子再回来”,更是在家乡拥有一份事业,一份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事业。

到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需求近100万



春天发芽了,万物复苏。

早上五点半,罗宾匆匆起床,准备今天的第一单:180亩蚕豆的病虫害防治。

从上午到下午,任务圆满完成。“如果平时干体力活,一天只能打30亩左右,每天8小时。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多亏了它。”

罗宾口中的“它”指的是植保无人机。这个拥有四个螺旋桨、长宽各约1.5米的大家伙,成了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2016年,广东河源市花双村28岁的村民罗宾第一次见到植保无人机是通过电视广告。“我当时觉得很神奇,就想自己试试。”

经过两个多月的理论和实践专业培训,罗宾拿到了AOPA无人机驾驶员证,成为一名植保无人机“飞手”。

罗宾在既当“农民”又当“飞手”、农闲时“接单打工”的情况下,成了一名收入翻倍的“斜杠青年”。

罗宾告诉记者,对于农民“飞手”来说,虽然在飞行原理、气象、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需要下很多功夫,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农田打交道的经验,了解农民的迫切需求。

因为植保无人机喷洒的农药通常是以雾化的形式出现,所以农药喷洒的最佳时间往往是日出前或者傍晚。“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尽快到农田,我一般夏天4点半左右起床,冬天5点半左右。”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无人机驾驶员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我国无人机驾驶员有几十万人。就业领域主要是影视航拍、农林植保、电力巡检、航空空测绘,这四个领域从业人数超过总数的55%。

IDC(国际数据公司)数据分析显示,预计到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的需求将近100万。

在罗宾看来,无人机飞手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效率远高于人工,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农忙季节“请不到人”的尴尬局面。

2021年初,罗宾离开家乡,来到福建莆田赤岗华侨农场,成为一名全职飞手。除了接附近村民的零工,他还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新田农业服务小程序”接单服务其他农户。

在无人机领域工作了近10年的林业雄是这个小程序的开发者和运营者。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了解到植保无人机的优势,对植保无人机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植保无人机业务已经进入社会化专业服务阶段,形成了以公司和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主导的市场格局。”

预计2022年人工智能培训师数量将达到500万人

在陕西铜川赵家园村的一家杂货店里,目送顾客离开的张丽娜再次回头看着柜台前的电脑屏幕,“选择标签,拉框,标注类别,提交”。随着清脆的鼠标声,自动泊车辅助系统判断障碍物的标记任务完成。

三年前,在家带孩子,业余时间在家看店的张丽娜,对数据标注员这个身份还是一个陌生人。据朋友介绍,抱着“我不会被骗”的想法,她参加了一周的基础培训,在正式上岗的那个月,拿到了数据标准工的第一份工资:2000元。

你说你值班,其实是在家里的杂货铺多放了一台电脑。用张丽娜的话说,这份工作的基本门槛只有“两样东西”,一是闲暇时间,二是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根据去年11月底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人工智能培训师是指在人工智能产品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智能培训软件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跟踪性能测试等辅助操作的人员。这个职业包括两个工种,数据标注员就是其中之一。

AI数据服务平台龙猫数据副总经理龙帆告诉记者,目前数据标注行业主要分为图像感知、语音识别、语义识别三个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数据标签行业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算法的基础设施。“总体来说,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人工智能的实现效果20%取决于算法,80%取决于数据。因此,数据的准确性可以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数据标签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不饱和状态。”龙帆表示,在广度上,各行各业都在加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融合,人才缺口迅速拉大;从深度上来说,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垂直化发展,也意味着数据标注行业的要求逐渐从粗糙走向精细,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根据人社部官网信息,预计到2022年,人工智能培训师国内外相关从业人员有望达到500万人。

随着项目的变化,张丽娜处理的项目也从简单的2D平面取景转变为3D标注。她笑着告诉记者,“我没有被时代淘汰。相反,每次遇到新项目,我都在不断学习。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这份工作让我们这些‘宝妈’与社会接轨,不仅获得了一份收入,还增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

(工人日报记者李一萌)

数字经济呼唤人才支撑

互联网招聘平台拉勾近期发布的《2021互联网人才招聘白皮书》显示,企业“招到好人”的需求已经超过“招到人”,互联网行业的人才战略正在从规模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建立和完善新的职业标准,可以有效加快“数字化人才”的进阶步伐。

最近发布了面向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国家专业人员的新职业培训课程。课程紧扣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和数字技术人员职业活动特点,突出技术创新、实际应用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帮助数字技术人员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数字技术、提升创新能力。

此外,人社部还出台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颁布了智能制造等10项国家职业标准,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和依据。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人才堪称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人才的巨大缺口和不平衡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经济的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对数字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随着整个行业的数字化推进,需要引进更多的数字人才。

除了数字人才供给不足,数字人才在行业和地区的分布不均衡也对中国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数字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数字人才行业分布不均衡,数字人才集中在第三产业,数字岗位在第一、第二产业相对较低。

推进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数字经济劳动力供给水平,日益成为中国数字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将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

数字人才队伍是新阶段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数字人才建立新的专业标准只是国家促进数字人才发展的一个方面。有关方面正在采取许多措施来提高数字人才的素质和水平。例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中国首个数字经济人才市场近日在重庆投入使用,将成为高端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数字经济人才传递交流平台。

还应加强数字人才发展的顶层设计,营造数字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升级,为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以后什么工作有前途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甘程立丽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