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两个多月,股票型基金大多亏损,固定收益类产品表现不如往年。而投资大宗商品的相对冷门的商品基金却“喜提荧屏”,年内均取得正收益,涨幅前十的基金中有一半是商品基金。
华夏基金豆粕ETF年内涨幅最大,油气主题QDII次之,均录得两位数增长。
据券商中国总结,受益于今年商品指数走高,截至2月22日,买入豆粕期货主力合约的华夏饲料豆粕期货ETF年内累计上涨20.57%,位居开放式基金年度涨幅榜首位。同期,油气主题的QDII基金也表现亮眼。嘉实原油、易方达原油A人民币、南方原油A、国泰大宗商品涨幅超16%,信诚全球大宗商品主题涨幅超14%,建信易盛正商能源化工期货ETF涨幅近13%。
黄金类主题基金紧随其后,年内涨幅分别超过3%和4%。就连在截至2月17日的一年中小幅下跌的SDIC瑞银白银期货(LOF)也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上涨。
《第一财经日报》本周称,截至2月18日,除华夏基金旗下的豆粕ETF、原油、黄金等商品主题基金外,上投摩根全球自然资源混合(QDII)、国泰煤炭ETF、建信能源化工ETF、郭芙煤炭领先LOF等商品主题基金净值涨幅均超过10%,与a股其他基金形成鲜明对比。
近两周前,《中国基金报》也指出,今年公募基金全市场业绩榜前几位全部被油气QDII基金占据,延续了2021年QDII业绩榜前十名全部为原油基金的趋势。相比之下,部分主题的QDII基金净值跌幅超过20%,全年QDII基金业绩从头到尾相差超过40个百分点。许多专注于医药和生物技术主题的QDII基金表现不佳。
分析:国内商品基金还是冷门,风险大。今年有价格回调的隐忧,需要多方面考察。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七成以上主要期货合约上涨,其中豆粕、原油、上海黄金等主要期货合约年内累计涨幅分别为22.48%、19.55%、2.96%,价格指数再创新高。Wind商品指数今年7周全部上涨,并在去年11月创下新高。与此同时,国际布伦特油价推升至100美元的七年半高位,芝加哥大豆期货逼近去年5月创下的十年高点,伦尼达到十一年高点。据中国券商介绍,国内商品基金主要投资国内商品期货和现货基金以及投资国外市场的商品主题QDII。商品基金是基金投资领域的冷门板块,发展缓慢,市场关注度不高。跟踪商品期货价格指数的商品基金,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属于风险较高的品种:
目前国内商品基金市场规模较小,包括挂钩基金在内,基金产品只有39只。基金多为投资黄金的ETF,包括覆盖单一商品的原油、白银、豆粕主题基金,以及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等综合性主题基金。QDII中的商品主题基金发展较早,主要投资标的为原油和贵金属。
再看长周期,商品基金整体表现分化。如建信易盛郑商所能源化工期货ETF、大成有色金属期货ETF、易方达黄金ETF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分别为61.99%、59.28%、53.76%,表现突出。而信诚全球大宗商品主题和国泰大宗商品两只QDII表现不佳,成立至今已经减半。
根据近期多家媒体的分析,虽然年内商品基金表现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隐忧。
投资者在投资商品期货ETF时,要了解不同商品价格的波动区间和潜在风险,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更要关注商品本身的供求、库存等基本面因素。例如,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推动下,油价和金价飙升。在美联储等全球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以对抗通胀的背景下,仍有回调风险。
本文来自华尔街。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