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尺二是多少厘米等于多少厘米(春雨潇潇润万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正在逼近。山东省青岛市即墨段博兰镇大鲁各庄村农民正在管理西瓜苗。张涛摄(人民视觉)

两尺二是多少厘米

那一天立春刚看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又来了。古书上说:“东风解冻,冰雪尽散成水,化为雨,故名雨。”可见“雨”的意思是天气变暖,降雪变雨。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名称,如谷雨、小雪、大雪等,但都不如雨富有诗意。

今年的雨相遇在北京时间2月19日0点42分50秒。为什么精确到秒?原来,天文学规定,太阳在天空中到达经度330度的时刻,就是交雨节气的时刻。根据历法原理,节气相交时间每年都会发生变化,但一般不会超过一两天。比如雨,一般是每年的2月18日到20日。

说到雨水和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从南半球逐渐靠近赤道,北半球每天接收到的阳光也在增加,所以气温也在逐渐升高。来自海洋的暖湿空空气开始活跃,逐渐北移,与北方的冷空气空相遇,在大陆形成降雨。此时降雨多为小雨或毛毛雨,正如唐代诗人韩愈所写“天街小雨如酥饼,草色近而不在”。

俗话说“雨好庄稼,大春小春是宝”“大春”指的是春天播种的作物,而“小春”指的是去年秋天播种、今年春夏收获的作物。无论是大春的播种发芽,还是小春的复壮拔节,都需要雨水。所以如果节气有雨,对夏粮和秋粮都有好处。

节气相交时间是一个时间点,但节气也常被视为一个时间段,比如从开始下雨到下一个节气的15天左右,都被视为雨节气(时间段)。一个节气大约是15天。古人把一个节气分为三期,一期五天,24期72期。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物候现象。第三次下雨是“一次是雷克斯祭鱼,第二次是红岩来,第三次是草木发芽”,意思是雨水一进来,水獭就开始捕鱼,抓多了就在岸边排队。五天后,大雁开始飞回北方,再过五天,植被将随着初升的太阳——大地之灵——抽出嫩芽。

冬去春来,天气转暖,各种花第二次绽放,这也是一个可靠的物候征兆。古人以小寒至谷雨为八节气的24个季节,每个季节用一朵花代表,称为二十四花信。南朝《荆楚年谱》记载的雨的花信是:等菜花、杏花、梅花。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很大。雨季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上升10℃以上,江南已是初春景象,尤其是华南地区。不过西北和东北还是比较冷的,华北则是忽冷忽暖,忽冷忽热,偶尔有春雨。现代诗人左河水的诗《雨》说,“南湿北寒,乍暖还寒,斗风雨”,表现了中国北方的景象。

雨和节气的民俗也很有意思。有些地方有下雨天认米歇尔·普拉蒂尼干妈的习俗。以前健康抚养孩子不容易,父母都想给孩子找个命运好的米歇尔·普拉蒂尼或者干妈,保护孩子安全健康成长。选雨之日,有明确的“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有些地区,下雨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女婿要给公公婆婆送礼物。礼物一般是一根一尺两尺长的红丝带,叫做“长寿”,表示公公婆婆希望长寿。女儿会送一锅自己做的红烧肉。如果是新婚女婿的结婚典礼,公公婆婆也会回赠一把伞,寓意为女婿遮风挡雨,祝他一生顺利。

(作者是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研究员)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