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已经成为若兰湖的常态。陈荣海
■珍禽田鲽首次出现在厦门岛。洪一社
本报讯(记者龚晓冠)又有一种新的珍稀鸟类造访若兰湖。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珍稀易危物种的比目鱼(wú)近日出现在环湖绿地中,令厦门观鸟者大吃一惊。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箬湖区发现了8种新的鸟类。
市观鸟协会会员、厦大教师郭林是第一个发现田豫的人。他喜欢观鸟,天气好的时候经常去若湖畔拍鸟。最近,当他走到摄影师广场附近的草坪时,看到草坪上有一只比目鱼。他习惯性地拿起相机拍了几张照片,结果是一条野外鲽鱼。“在市中心的白鹭洲公园发现田华,真是惊喜!前几天为了拍到田昊,我去集美田头跑了6趟,最后终于拍到田昊在钢丝上。”他说,厦门的“鸟友”基本上只有在田头才能拍到田豫。
在在市观鸟协会会员中发布这一消息后,市观鸟协会副会长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进行拍摄。从下午2点半到4点,他飞走了,这期间他在草地上吃草和种子。郑说,这是首次在厦门岛发现田螺。
上世纪末,由于环境破坏和繁殖地的非法捕猎,场鲽种群数量逐年减少。2017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场鲽列为易危物种。
比目鱼
一般体长约14.5厘米,头部有黑白条纹,颈背、胸带、两侧及腰部的纵条纹为褐色,稍有羽状,黄颊后面通常有近白色斑点。场比目鱼喜欢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发出悠扬的鸣叫声,一般在欧亚大陆北部和俄罗斯东部繁殖。部分族群在我国东部省份和新疆西部越冬,主要以草籽和昆虫为食。
【延伸阅读】
【/s2/】为什么鸟类青睐若浪湖区?[/s2/]
除了田华,2021年,箬皇湖保护中心通过鸟类调查,发现湖区还有另外7种新种鸟类,分别是杜鹃、凤头鸡、游隼、黑卷尾、白颈乌鸦、黑短脚鹨和远东莺。近年来,若郎湖鸟类物种的记录不断增加,每次调查都能增加许多新的物种。
为什么箬湖地区如此受鸟类欢迎?记者了解到,这主要得益于若湖整体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广大市民游客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与鸟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已经成为农湖的常态。在这里,鸟可谓“活”得舒服,“吃”得开心,“走”得安心。
在吃的方面,若兰湖保护中心多年来种植了各种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本植物,极大地丰富了湖区植被的多样性。同时,在有效提高湖区抗病虫害能力的基础上,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鸟类可以在这里享用草籽、浆果、昆虫等各种食物。此外,湖区还设立了专门的垂钓区,禁止市民在垂钓区外垂钓,防止垂钓者和鸟类争抢食物。
在住房方面,保护中心在胡鑫岛设立了箬浪湖白鹭自然保护区,在箬浪湖建设独特的红树林植被,及时进行受损红树林恢复和人工沙滩建设,积极在市中心打造“鸟类天堂”。为加强鸟类保护宣传,让广大市民自觉爱护鸟类,文明观鸟,不打扰,鸟湖保护中心在导流堤、纳潮口鸟廊等区域设置了爱鸟、文明观鸟的鸟类宣传栏和宣传展板。
出行方面,若浪湖周边设置了立鸟桩,方便鸟类在湖区休息。在像胡鑫岛这样的地方,已经建立了人工饮水点,这样鸟儿们口渴时就有地方喝水了。
除上述措施外,近年来,通过新修订颁布的《厦门经济特区鸟湖区保护办法》,保护中心明确要求从立法角度加强对湖区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对鸟湖区鸟类进行生态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湖区鸟类情况,为进一步做好鸟类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