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年交易额即将破千亿,外卖订单200万,酒店团购领先,家政服务来袭。美团的2015年是充满自信的一年。平台战略引入合作伙伴,8亿融资再次冲击团购市场。卢广宇上任重建销售信心,2015年是复苏的一年。
O2O的战场硝烟弥漫,点评CEO张涛将此形容为“二战”,每一个战场都面临着残酷的战斗。他和王兴都知道,2015年将会诞生一个千亿级的O2O公司,然后一骑绝尘,把对手甩在身后。2015年对于美团和点评来说是决定性的一年。
正面战场:团购的“相持战”
是O2O的“传统大国”。2004年开始提供分类信息查询。销售团队在广告领域创造了超过1亿元的收入。用户流量和品牌效应一直是行业老大,12年就要上市了。就像二战前的苏联,幅员辽阔,红军百万,后来却暴露出团队执行力严重不足,领导决策不严,没有以领先的地位进入团购市场。而这给了美团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
2012年的美团还是一个新兴的创业公司。他们没有庞大的资金,也没有庞大的流量。前期他们靠的是王兴的一往无前的野心。在“寒冬期”,他们靠的是团队顽强的意志力和耐心。最重要的是,王兴从阿里中公体系挖来了甘,然后甘为美团打造了一支无敌的“铁军”。
美军的“闪电战”
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评论还沉浸在广告业务的成功中,用同样的方法论做团购业务,对三四线城市毫不关注。此时,美团已经调转枪口,解决了沃沃、拉手等二流团购网站,发动了“巴巴罗萨闪电战”——一年时间,美团扩张到200多个城市,并在90%以上的城市牢牢占据第一,分佣比例甚至达到20%以上,产生了惊人的供血能力。
这时候评论回来了。就像德国不满足于波兰而要以亚洲和欧洲为荣一样,美团的目标也不仅仅是一个团购网站,而是要做最大的O2O公司——这已经变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但是已经太晚了。依靠广告业务的评论,我们还在关注“帮助商家策划营销方案”。这种重策划轻执行的“老军械”,已经被团购时代的美团远远甩在后面了。在这一年,美团高层宣布要全面攻占上海、北京、深圳,彻底吃掉点评的大本营。这一年,王兴也说出了“两年1000亿”的豪言壮语。
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首先攻击的是评论。
以“下沉三四线城市”为口号,计划覆盖100个三四线城市,依靠自己的产品、口碑和用户流量,扩大在这些城市的市场份额,咬住美团的交易额,拉低美团的毛利。美团在一二线城市的烧钱,其实是被三四线城市的现金流“输血”了。一旦点评进入这些城市,即使市场份额只有5%,“零毛利政策”也会迫使美团降低毛利,点评在非主流城市“损失”一小部分毛利,但却可以迫使美团放弃庞大的“供血体系”。
美团也不甘示弱。
整个团购部门的资金都投到了北京上海。在点评的大本营上海,美团一年就花了8亿人民币做套餐销售。对于辉哥、三人行等老店,美团是1亿。相对于上海市场每年只有5000万的承销预算,却承载着上亿的利润,美团是如此的残忍,一定要把这个盘子砸到吐血。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在对方优势战场上花大价钱,把对方降低到和自己一样的维度,然后努力在对方优势战场上保持领先。
(指双方)拒绝让步
然而,这是没有用的。
点评的产品在三四线城市没有优势。小城市团购的理解是美团,点评的口碑没有作用,小城市的点评在用户流量上没有优势,甚至各个城市的点评销量都开始推了(这也是今年点评流行“睡你MB起来推”的来源)。同时,美团在北京和上海花了几十亿,包括几亿的亏损补贴,大大提高了市场份额。但在这些评论的优势区域,依然只能做到一半的评论(之前的北京战场胜利就是美团的烟雾弹)。
当然,双方的战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是双方的优势战场毛利被拉低,直接导致了美团点评的不断融资。目前的结果是,美团在团购上稳坐全国第一,点评在啃30%的股份。
就像当年的希特拉和史达林一样,王兴和张涛终于发现,正面战场没有战术战略,是物资和人力的消耗战。无论是美团丰富的产品预约,超级优惠券,还是评论阿甘老同事卢广宇的介绍,都只是在挠靴子。现在团购之战本质上只是资金的对抗。包销、毛利率、补贴都成了教科书式的方法。当承销后的市场比例增加时,GMV也会增加。今年在上海加大投入,短时间内增加市场份额的言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到目前为止,双方都认为,在团购这个战场上,已经没有仗可打了。类似当年的苏德战争,虽然美团的闪电战占了先机,但是兵临城下,拼的是物资和意志力。美团先融资7亿美元,点评后融资8亿美元,双方物资都不缺。对评审人员来说是个挑战。换帅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全国各分公司,上海高管集体辞职以及合肥、重庆的不太平,都是卢广宇及其团队带来的必然后果。如果评论的地面部队能顶住这波动荡,守住几个大城市,继续在三四线城市粉碎美团,相信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多变数。
团购的正面战场变成了最无聊的战争。“德”美团闪电战失败,“苏”评论勉强能保证城池不失守。2015年团购的关键词会是“僵持”,评论不会反转,美团很难快速取胜。
侧面战场:美团被敌人包围。
半年前,我写过一篇《美团四面楚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人反对。再来看看半年后的现状。
1.最激烈的战场是外卖。
曾经的饿,像法国,我努力“高枕无忧”。谁知一夜之间被美团外卖打得满地找牙回过神来,饿了就追上了,跟美团打得如火如荼。前几周美团先是发软文说市场份额第一,然后饿了么又搬出艾瑞和易观国际的报告说遥遥领先;双方不断增加的订单更是令人恐惧。日均订单从100万迅速增长到200万,外卖补贴的宣传单成了环卫工人每天主要清扫的垃圾。不仅双方业务冲突,线下团队也爆发了打架事件。双方各执一词,一时间网上骂战不绝于耳,都在指责对方野蛮。互联网圈的人没见过这一仗,都感叹“O2O是野蛮人的战争”。
回归商业本质,我们可以发现,美团之所以能迅速突围,成为外卖巨头,并不是沈鹏、王会文等人的产品智慧,而是阿甘打造的销售铁军(大家都知道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的产品有多差)。然而,饥饿之后多年积累的方法论发挥了作用。血性CEO张没有投降,先后融资8000万美元和3.5亿美元。金主分别是大众点评和腾讯。
现在的外卖模式就像打车。B端无危险,C端无粘性。也变成了补贴大战。背靠“老大哥”,腾讯是饿了么,钱多。美团真的愿意把辛苦赚来的7亿美金扔进外卖市场吗?要知道,还有8亿美金的评论。听说当年饿了么的FA带着商业计划书去美团融资,被无情拒绝,因为美团高管鄙视张这样的草根创业者,觉得饿了么早就是分分钟的事了。目前在外卖市场的格局中,美团依然深陷泥潭,没有取得预期的速战速决,还要和腾讯拼烧钱,这应该不是王兴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2.更广阔的酒店市场,今年的主角不再是美团。
酒店预订上线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今年,美团从上到下不再谈酒店战略。现在互联网分销商稳定,而途牛、同程等内容型旅游网站也不怕团购的威胁。
另一方面,创始人梁建章回归携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移动化改革,一年之内让携程重回一线互联网公司行列。以更高的眼光,不断投资途家。com、亿海租车、易到、同程。com和途牛。上个月收购了前竞争对手鳄龙。其实笔者在投行的朋友一直在说,从春节前开始,携程就在跟去哪儿谈并购,只是因为业务和团队划分的问题没谈拢。去之前我也承认携程发起过收购要约,后来被管理层拒绝了。不过,既然庄等创始高管都没在想何去何从,相信这笔交易达成只是时间问题,携程第一的位置将是大势所趋。一旦收购鳄龙、去哪儿,投资途牛、途家、同程,携程将迅速回归a股,市值过千亿是最保守的估计。
在酒店市场的斗争中,面对市值千亿、现金数百亿的携程,美团毫无优势可言,最终只能战略性放弃。归根结底还是产品的症结。美团未能抓住旅游市场的商业本质。一方面,没有携程的OTA积累,没有去哪儿的百度流量,没有途牛和同程的基因,没有途家的创新商业模式。仅靠线下销售团队的提前执行,会让携程措手不及,但当携程这个老牌“日不落帝国”回过神来,美团将面临一场无死角的“人海空大军绞杀”。
3、今年最火的“主场模式”,58到家对美团不会手软。
美团也在几个月前加入战局,陆续接入嘟嘟美甲、e家洁等服务商,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家居模式”是千亿市场的另一块大蛋糕。其实美团的主场策略早已是赶夜场。一方面,58到家在一年前就开始布局,做自助服务,扩大服务区域,同时也完成了垂直行业的投资和战略合作。同时,腾讯投资了e袋洗,顺丰投资了泰迪洗衣,河狸之家和e家洁也完成了数千万美元融资的独立开发。
最大的对手“58到家”是腾讯在O2O行业的坚定盟友,就像评论一样。评论没有提供深入的上门服务,但是58在这个行业投入很大。不仅有自己的自营业务,还投资了点穴按摩、土巴兔、古阿古阿洗车、美达家居、e代驾等垂直公司美团暂时没有自营业务,平台对接业务仅限于家政、美甲、按摩。其中美甲的嘟嘟美甲和按摩都是58投资的公司。如果美团以到家平台为核心战略,肯定会避免与58到家正面冲突,而市值数百亿美元的58到家,“腾讯系”,从上门模式寻求收入突破,肯定不会对美团手软。
4。美团的“智慧餐厅”战略也举步维艰
自从“美团Wi-Fi”失利后,美团在智慧城市的野心不减。在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尧尧队列后,美团开始玩起了“智慧餐厅”的策略。令人不解的是,在极其雄厚的资本背景下,美团并没有投资或收购业内第一家“好吃不等”。美味不用等的日订单量已经是远方的50-60倍,位居市场第一。但因为美团收购了排长队,美味已经不需要等待大自然投入点评的怀抱。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在点评的客户端上对接排队功能。新一轮过亿美元融资即将完成。
事实上,在此之前,美味并没有不等待就与点评合作的意愿,只是看到美团“打胜仗,攻敌”收购尧尧后,才向点评抛出橄榄枝。此外,在范美投资2亿元后。该公司上周宣布投资2亿元人民币收购食品供应链公司“连锁农夫”。美团的智慧餐厅建设也举步维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美团四面楚歌》一文中所预言的情况或多或少地出现了:
后勤补给——评《围魏救赵》
包销和补贴的额度,是团购市场的赢家和输家。再说,无论是美团在外卖、酒店、家居的烧钱大战,还是点评在垂直行业的战略投资,关键在于资本的多少。因此,融资的速度和金额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
在融资方面,美团应该做得不错。美团率先完成7亿美元融资,仅释放10%股份,离100亿美元又近了一步。随后,点评立刻完成了8亿美元的融资,代价是稀释了15-20%的股份,在估值上已经落后于美团,核心团队的股份也因为融资被稀释到了危险的临界点。今年第二季度,美团点评开始了新一轮融资,这场“物流供应之争”远未结束。
但在拿钱的策略上,评论似乎更聪明。e轮4亿美元,点评认定“美国的”奉行孤立主义、坚决不亲自加入战场的腾讯,拿到了其4亿多美元的融资。8亿美元的F轮,不仅有腾讯加入,还看到了小米和万达。微信已经超过5亿用户,覆盖了国内90%的智能手机,而小米现在是硬件产品的最大入口。今年的手机出货量很可能超过1亿部。在这两家巨头企业的支持下,移动互联网软硬件端的最大流量入口已经完全向评论倾斜。同时,万达拥有国内最大的商业地产,这将为点评的线下服务带来巨大支撑——万达想要完成自己的O2O,点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物流供应方面,这不仅仅是点评与美团之间的战争,因为点评把腾讯、万达、小米这三个总市值万亿的巨头都拉进了这场战役,战略上领先美团。另一方面,美团的投资是财务投资,财务基金的第一目标是赚钱,不像战略投资的目标往往是烧钱做大规模的工作。
其实美团之前也引入过阿里巴巴的投资,但从未和阿里站在同一战线。有人说是因为王兴野心太大,也有人说是阿里想介入太深。简而言之,双方渐行渐远,淘宝的官方团购合作伙伴早就是沃沃集团了。同时,阿里的行动也在招募和控制敌人。两个月前,8亿买下了覆盖全国60%以上的电影选座系统火凤凰,开始大规模补贴淘宝电影票,承包了上海电影节所有门票的销售。娱乐宝的战略越来越清晰。由于系统由阿里掌控,美团必须根据阿里的脸色行事。此举相当于断了美团目前最成功的业务“猫眼电影”的后路。没有火凤凰系统的对接,猫眼电影的核心选座功能将不复存在。
在花钱团购的同时,点评在2014年开辟了新的业务线——战略投资。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投资点评,这个业务在点评内部也有争议。许多人对商业评论的经济性不满意,但在对外投资上花了很多钱。但一年后,战略投资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连横”成为评论的策略。“连横”指的是把腾讯、小米、万达带入这场资本大战,而“联合”指的是把更多优秀的盟友带到第一线攻击美团。饿了就和美团在外卖战场厮杀。麦外迪的线下数据为评论提供了精准的指导。Meican.com在企业送餐,会见美团早餐。智龙、天财尚龙等ERP公司在餐饮后端提供系统支持。供应链上链农与点评、饿了么共赢。好吃的不用等着占用排队、点餐等入口和连接评论。各条战线上,美团的执行力都比点评强很多,但点评的盟友都是创业者中的狼。张等人的野心和聪明程度不亚于王兴,要把他们都杀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此外,漫不经心的评论还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在饿了么获得8000万美元(其中3000万至4000万美元实际承担)后,又获得腾讯、JD.COM等巨头的3.5亿美元融资。在数千万人民币投资麦外迪后,麦外迪还获得了腾讯3亿人民币的投资。Meican.com背后有KPCB、置信支持,还有经纬中国等基金接手美味。接下来要评论的这些盟友,一定会受到顶级财务或战略投资人的青睐。
这会带来什么?
美团和点评在团购业务上的烧钱竞争,是一赔一的死法,就是点评砸了一亿,美团也砸了一亿。但是现在,如果你是饿了么,你可以花3.5亿美元在外卖上,像麦外迪、美餐这样的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花了几个亿。美团和这些创业公司要付出同样甚至更高的代价。但这些公司的钱不再是评论的钱,而是腾讯、JD.COM、置信资本、KPCB等一线财务/战略投资的钱。点评投资几千万播下种子,然后接手市场的基金和巨头砸了几个亿跟美团打起来。不就是四两千斤的“围魏救赵”吗?
摘要
美团及其评论的“神报应”已经持续很久了,战争现状一目了然:
评论赢在策略。张涛本人长袖善舞,支持饿了么、麦外迪为“联”,拉拢腾讯小米万达实行“连横”,在资本的博弈中“围魏救赵”。如果内部士气稳定,从长远来看,他的胜算绝对不会输给美团。
这是一场充满勇气和智慧的战争。教练倾尽所有,两军对垒。谁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而特殊的时代,有幸见证这两家企业的成败。
作者:第六天,魔王,O2O观察家,500强顾问,智库智子。请发邮件到SixthDayDemon@163.com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