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若升起,便是大明。”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比唐朝更雍容华贵;在盛唐,没有哪个宫殿群比大明宫更宏伟了。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大明宫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年10月18日,成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冯丹门的航拍。冯丹门是大明宫的南大门。新建的冯丹门不是重建,而是以原冯丹门遗址为主体的博物馆,实现了保护与展示的结合。受访者供图
据史料记载,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高宗隆硕二年(公元662年)改建扩建,次年迁政,正式成为唐朝的政治中心。200多年来,几任皇帝的增建修缮,让大明宫有了“千宫之宫”的气势。唐代大明宫占地约3.5平方公里,是明清紫禁城的4倍多。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太岳池航拍。受访者供图
千宫之宫
从空俯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犹如城市“水泥森林”中的“绿肺”,矗立在Xi安的龙首苑上。
从冯丹门南端,进入遗址公园,沿中轴线向北,经过汉元殿、郑玄殿、陈子殿,来到太液池。根据李周的晨睡制度,大明宫呈现“早睡晚睡”的布局。
“‘前朝’以外朝、中朝、内朝的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有左右金吾战场、东西朝大殿、中书省、门下省等机构和衙门。‘后眠’是皇室放松玩乐的区域,以空灵池为中心,错落有致。宫殿北部还有大型仓库和宗教场所。明故宫官方遗址考古队领队李春林说。
经过考古学家64年的不懈努力,大明宫的范围、形制和布局以及宫廷生活逐渐清晰。繁荣的唐朝通过这座宏伟的宫殿建筑呈现出来。
明故宫国家遗址公园中的汉元寺遗址。汉元寺是大明宫的主殿。受访者供图
汉元寺基座高出广场地面约15米,宫殿主体面积3225平方米,几乎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殿外有三级宽约5米的“玉阶”,与东西走廊相连,并与建在高台上的香鸾阁、奇峰阁相连。远远望去,汉元寺高高在上,雄鹰展翅。
“从作为政府中心到被废弃的240年间,每一代皇帝都有修建和修缮,所以大明宫最能体现唐代宫城的建筑理念和水平,对后世乃至东亚各国影响深远。”李春林说,北宋明清宫城以大明宫为蓝本,渤海上京宫城和日本平成宫也是模仿的。“毫不夸张地说,大明宫是千宫之宫。”
国家公园
大明宫遗址在隐居了几千年后,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形式被唤醒。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大明宫遗址作为“历史文化区”被禁止进行城市建设。2005年,全国大遗址保护行动正式启动。当时,Xi开始实施两大工程,即大明宫遗址的环境改善和帝国路的拆除。2008年,“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全面启动。
大明宫书院考古发掘中心展示的大明宫建筑模型。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也逐步展开。Xi建筑科技大学的刘克成教授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乔拉·索拉教授组成了一个团队,Xi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璐成为其中一员。
“我们决定将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展示利用、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对大明宫进行整体、科学、系统的展示。”王璐说,大明宫遗址的整体系统规划,相对于以往零散的按遗址保护利用,具有示范作用。
人们走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感受到的沧桑如画,自然可亲:中轴线、宫门宫墙、道路、建筑、水系勾勒出整体结构;原貌、局部复原、形象标识展示的宫殿,开启了当代人对大唐空盛况的想象;微缩景观、中央博物馆、考古探索中心,让真实历史“触手可及”;运动步道和湖泊绿地拉近了古代遗迹和当代休闲生活的距离...
上下文流[/s2/]
今年国庆假期,在太液池南岸的梨园广场,哲智舞蹈演员随着鼓点轻盈起舞。一场“唐剧”的巡游表演将让游客穿越时空空,体验唐乐文化、唐舞文化和唐装。每逢传统节日和节假日,大明宫都会在唐文化周边举行节庆活动。
2010年,自大明宫作为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放以来,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以丰富亲切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
游客在大明宫书院考古发掘中心模拟考古区体验考古。受访者供图
在10岁游客王小语看来,大明宫是一个通过游玩和挖宝了解历史的天堂。在大明宫书院考古发掘中心,他和其他“小考古学家”一起,跟着研究老师,一边玩游戏,一边了解大明宫的考古发掘过程,发现古代人民宫殿建筑的秘密。他们来到模拟考古区,像考古学家一样,用自己的双手让埋藏在地下的“文物”浮出水面。
“‘小小考古学家’是大明宫书院的研究项目之一,让孩子们在体验考古发掘、探索历史文物的同时,畅谈历史。”大明宫书院执行院长曹亚奇表示,大明宫书院通过体验考古发掘、陶器修复、大唐服饰制作等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关照现实生活。
文脉在古今之间传承,也在中外之间流转。唐朝时期,东西丝绸之路再现繁荣,丝绸之路沿线的人们在长安共同生活。如今,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中法文化论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Xi安国际马拉松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保护展示理念和科技手段的推广,大明宫将以更加亲切、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王璐大胆想象,“也许通过数字技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加入大明宫的虚拟社区,体验自己的唐朝。”
总策划:赵丹萍
监制:闵捷
统筹:魏铁民刘凯
记者:蔡欣怡孙
编辑:闵洁
新华社与外部新华社陕西分社合拍
中国故事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