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为张的家谱作序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法学教授:张静
(新疆赛里木湖拍摄)
承蒙表哥雍琦和《张氏第六代族谱》编委会的厚爱,我应邀为2021版《张氏族谱》作序。家谱是家族历史的经典,姓氏文化的结晶,之前吸引了冥王祖先的深切关注,之后是我的兄弟姐妹们的殷切期望。我既受宠若惊,又深感责任重大。
一、中国姓氏的社会功能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氏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至少有三个作用:一是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制度框架。著名世界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在《世界通史》中说:“中国人总是把姓放在名前,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放在名后,这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中一直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国家或教会。”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是中国区别于西方的重要标志。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家族,以家庭或家族为中心,构建了“家长制”和“老少皆宜”的制度框架。
第二,中国人姓氏的文化根源是祖先崇拜。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强烈的祖先崇拜,这已成为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世界各地修建的姓氏宗祠是祖先崇拜的象征。祠堂既是祭祖敬祖的地方,也是接纳家族和家族、奖惩家族(如科举成功、不肖子孙受罚)、入孝、成名的地方。由此衍生出寻根问祖、尊老爱幼、忠孝仁爱等传统美德。
是三个姓氏的血缘认同。同姓同祖,“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家族血缘关系“血浓于水”。同时,习俗和法律严格规定“同姓的人不结婚”,认为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婚,男女之间没有区别,就像动物一样。西周《礼记传》中有“男女分姓,礼也大”。也就是说,男女婚前需要“辨姓”,这是礼仪的基础。唐朝的唐律仍然明确规定:“凡同姓之人结婚,各服二年”。在清末司法改革中,著名法学家沈家本曾撰文《关于删除婚姻法同姓的探讨》,废除了“同姓不结婚”的法律规定。事实上,随着历代人口的迁徙、为避免战后杀戮而改姓、朝廷赐姓、国内少数民族改姓,姓氏与血缘关系的联系已经大大弱化。所以清末以后,法律规定三代以内的血亲禁止通婚,同姓的婚姻都是合法的。但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不得同姓结婚”的法律制度对避免近亲结婚,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张家的繁衍与演变
张姓是中国100个姓氏中最受欢迎的一个。根据2014年全国人口统计,张姓人口约8960万,占全国人口的6.8%,仅次于王李二氏。为什么张家人口比例这么大?我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1)张家族历史悠久。
据《新唐书·宰相后裔》“张姓为姬姓。少昊青阳家第五子黄帝,挥弓,制弓箭,后人赐姓张。”《同治宗室录略三》云:“挥为弓,观弧星,制弓箭,拜弧星,赐姓张……”两则记载说,公元前2500年左右,轩辕黄帝的孙子荡观“弧星”,发明制造了弓箭,可用于狩猎和氏族战斗中的进攻武器。他的官职是,也就是后来的张。后代有4700年的悠久历史。
(二)祖先的“工匠”取向
很多文章感叹中国历史五千年这么大的张姓群体没有皇帝,可见张姓之平庸。也有文章对此抱怨:张贵等人于313 -376年在河西走廊建立前凉政权称帝;明末清初,张在成都建立大西王国,称帝;清朝末年,张勋复辟,被一个儿子当了几天皇帝等等。但东晋十六国之一的西凉皇帝,盘踞成都三年之久的大西皇帝,真的不是统一中华帝国的“皇帝”。张勋复辟为“子帝”也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他实际上掌握着溥仪的复位,他是国务部长兼直隶总督。其实真的没必要拿皇室姓氏作为家族评价的标准和荣誉。辩证来看,皇族姓氏曾经辉煌过,但也因为处于权力中心,在权力争夺和战争中被大量消灭或杀戮,导致姓氏人口大幅减少。比如宋朝的皇族赵,曾经是人口众多的第一大姓。北宋末年,金军攻打开封,被成批带走或杀死。南宋灭亡前,面对元军追击,赵家南逃至福建,在泉州遇敌,三千余人被杀。之后几乎都是战死或者投海自杀。个别赵姓瞒着老百姓,保持匿名。他们直到元末都不敢公开自己的赵姓。
张姓祖先很有发明,制作弓箭要取名张,俗称“匠师”,即能工巧匠和善于写字的人。这似乎是上天给张家的定位。东汉工匠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地动仪”,比西方早了1700年。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验方,著书立说治疗伤寒,被称为“医圣”;张道陵在东汉创立道教,史称“张天师”,著有《老祥子朱尔》,向民间传授取盐之法,使百姓健康有益。唐代僧人张遂制作了天文仪器,测量了子午线。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信奉“科技救国”,向西方学习技术,创办铁厂、枪厂。清末民营企业创始人张謇兴办纺织业,旨在“实业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记载了1741位张名人,其中,张名医占历代医家总数的5.3%。在100个姓氏中排名第二;艺人占5.6%,排名第二;作家占5.0%,排名第三。可见张家族与能工巧匠结缘,为中国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张家族的“隐忍为高”思想。
说到张氏家风,人们总会提到“百忍”始祖张公毅。据《旧唐书》“寿张张与张公仪九世同居,齐隋唐皆庆寿。幸而共同住于其宅,故公艺书隐忍百余字以进,待之以好,赐之以帛帛”。据说张公义九世同堂,家徒四壁,子孙满堂。他因其财富和财富而闻名。唐朝的高宗皇帝李治得知此事后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九世同堂?张公毅写了一百多字的隐忍,受到唐高宗的称赞,并赏赐了丝绸。
中国评书里有一句话叫“忍字当头刀高”,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祖师爷张公义善良,乐于助人,豁达大度,宽容大度。九代同堂,900人同吃一顿饭,以鼓为令,三五成群坐在一家餐厅,老少皆有秩序,关怀备至。张公毅教育后人“忍则忍,忍者益”。正是“忍”的家族观念的传承,才使张家更加和睦,子孙众多,人丁兴旺。
(四)张的移民与社会融合
张氏家族起于河北清河,但并未遵循“行路必有好路”的古训,人口迁徙广泛。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人口迁徙至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秦汉战争时期,张家开始南迁四川,西至甘肃、宁夏。西汉末年进入江浙及江西、福建等地。唐朝时,他们迁徙到湖广和云贵地区。在迁移和融入新区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张的人口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宋朝中期,张姓人口达到490万,成为中国第三大姓氏。
张家的繁衍和人口增长得益于其人口迁移和社会融合。张家的工匠取向,他的一技之长可以安身立命,他包容和谐的家风,使他在中国人口迁徙的历史长河中,能够无忧迁徙,轻松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在所迁之地生根繁衍。
三。姓氏群体的新认识
事实上,我们这些50年代出生的人,在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之后,对姓氏族群这个概念已经非常淡漠了,甚至把它当成了封建主义的残余。应该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认识了姓氏群体的余温和价值。
2001年,为了完成我的博士论文,解开蛇头偷渡之谜。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带着福州的一位主任和大学的一位讲师到福建省福清市龙田镇调研。因为局长官位不小,当即被市长亲自招待。但三巡酒后,市长发现调查话题敏感,便婉拒合作。两名押运人员也改变主意,连夜返回福州。留下我一个人,一个人生活,没有朋友,慌乱的走在细雨中。突然看到前面有一个“张氏宗祠”,有了一丝希望大胆进入。我先是把名片递给祠堂的服务员,说“五百年前我们在一个锅里舀勺子”,然后和他们聊起了我的父亲和爷爷。值班的人拿来了张的族谱帮我查了一下,判断我的祖先是17世纪初随张的部队从湖北向西出发到四川的(注:其实我们的祖先是1673年8月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从贵州遵义县迁到四川合川小门镇的),而他们张家人是东南到福建福清的。因为同姓,越聊越亲密,我越说明我的目的。值班的人赶紧打了个电话,很快祠堂的长老们陆续赶来。“一把手”是老家的书记,已经退休,他斩钉截铁地说:“一定配合我们家张医生的调查,马上安排每天谁来探视,谁来陪同”。真没想到张家祠堂还这么厉害。调研结束后,我挨家挨户走访,受访者热情接待,坦诚交谈。此外,张的祠堂还为我提供免费午餐,这让我非常感动!
在此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我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在一桥大学学习史上最短的时间(三年)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后来,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将其修改成一本书,由日本明石书店出版。该书还获得了2005年的巨田犯罪学奖,这是日本以外的亚洲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想到这个研究和沉甸甸的博士学位证书,我总是心存感激!就像永琪表哥在序言里说的:“只要你手里有一个谱,你就会感到强烈的乡愁,温暖的亲情,驱散眼前的黑暗和心中的孤独”,这会给你勇气,助你成功!也正是基于对这个姓氏的重新认识,我接过了父亲生前交给我的张家谱(第四版),开始寻根寻祖。2017年夏天,我辗转找到了张的老院,从屋后取了土,埋在北京凤凰山公墓父亲墓旁,这是落叶归根的一种方式...
因此,我们鼓励张的后代为社会做贡献。
应试第十一代孙张静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