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参加了微博里举办的“超级红人节”。这项活动从2016年开始已经是第六年了。微博展示了过去一年内容和创作者生态的数据,分享了微博专注社交、商业化和帮助创作者建立公众影响力的思考。微博中关于创作者商业化的重点和思考有哪些?
在微博中实现:多元化的并行方式
在过去的两年里,短视频平台的商业化,如Tik Tok和汽车快手,已经面向电子商务。例如,今年,Tik Tok侧重于促进“对电子商务的兴趣”,而Aauto Quicker则强调其“新的市场商务”。无一例外的强调了平台在电商方面的优势和积累,巨大的GMV金额凸显了平台帮助创作者通过电商变现的能力。
微博中很少有关于其商业化的案例和数据。但在红人节上,微博运营高级副总裁曹增辉分享了一系列数据,让我们对微博商业化有了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微博一直非常重视帮助创作者变现,不遗余力地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帮助创作者变现。
根据曹增辉的发言内容,在过去的一年里,微博中的创作者通过参与广告代言、广告分成计划、内容付费、电子商务等方式盈利。
过去一年,微博中基于创作者的广告代言收入为25亿,其中创作者收入16亿,同比增长78%。去年这部分作者收入9亿。包括图片、视频、活动分享在内的广告分享计划,已经达到2.5亿,同比增长19%,去年为2.1亿。内容相关收入流量3.6亿,给作者分成2.7亿。
相对于微博的营收规模和各部分的总营收,微博商业收入蛋糕给创作者的分成是相当丰厚的。
微博中的电子商务很容易被忽视。根据曹增辉公布的数据,在微博开小店的创作者有近百万人。双十一期间,微博小店交易额同比增长534%,创作者人均订单量同比增长537%。
在电子商务方面,微博的基础市场不大,但发展很快。依托5.73亿月活跃用户和2.48亿日活跃用户,微博电商发展空间巨大空。而这个方向也是微博未来努力的重点,因此很有可能成为微博未来实现营收突破的新增长点。
对于创作者来说,无论是广告代言还是电商变现,都可以尝试多种方式并行变现。
创作者在微博:比变现更高的需求是“出圈”[S2/]
与其他短视频平台相比,微博中创作者的商业化有什么不同?
“社交资产”和“出圈”是今年微博红人节很多红人提到的高频词。也是在如何实现内容创作者日益增长的群体焦虑的形势下,越来越多创作者的高层次诉求。这就是微博的差异化优势,区别于其他平台。
我们知道,衡量一个创作者的商业价值,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不仅包括粉丝数量、内容的曝光度、互动性等数据指标,还包括创作者的影响力,或者说是对全网的影响力。以上数据指标直接代表触达,但不能完全说明产品效果。
相对于电商平台和有电商业务的短视频平台,微博不是一个纯粹的效果广告平台,但它可以解决很多“品牌”相关的问题,有时它不能直接反哺品牌的业务增长,但它代表了品牌的健康。业务的增长由许多因素组成。如果品牌不够健康,在效果转化上就不会有品牌粘性或复购。所以微博以“积效合一”为导向。广告主在评估一个创作者的商业价值时,不仅会看他的粉丝和内容曝光、互动等数据,还会关注创作者的IP影响力。
所谓影响力,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用户基数高;第二,产品的属性需要是一个开放的正方形。微博是结合这两种元素的最佳平台。
一方面,随着流量红利逐渐见顶,作为公私流量巨大的平台,微博中的创作者可以基于热搜机制和高粘性社交模式,不断提高粉丝到达率和互动转化率,帮助创作者沉淀社交资产。
另一方面,在产品形态上,微博是最大的方。然而,尽管Tik Tok在内容分发方面有“关注”和“推荐”,但广场的属性远远弱于微博。创作者可以通过微博这个开放的社交广场,通过“热搜”等形式,被更多的人和全网看到,让他们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平台的垂直圈子,而是可以打破人群圈子和平台圈子的限制,实现“走出圈子”。所以微博在KOL中有很强的杠杆作用。
可以说,微博除了帮助创作者直接变现赚钱,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创作者建立影响力,实现“出圈”,为其商业价值的提升奠定基础。
微博大V:“走出去”与“引进来”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从微博“走出去”的大V在其他平台也能快速成长。
比如@陶柏柏老师,几年前微博里的人气星座博主,至今已经积累了1762万粉丝。后来又在Tik Tok、阿Aauto Quicker、小红书开户,今年三季度成为Tik Tok冠军。目前,Tik Tok拥有超过2400万粉丝。对于白来说,微博和形成了差异化的价值:在流量上更有意义,而微博在从个人到公众形象的全方位构建上更有意义。
@白涛白老师的微博账号
@白涛白老师的Tik Tok账号
说到星座和品类,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垂直频道。陶柏柏作为星座界的大V,在Tik Tok和Aauto更快拥有众多粉丝。而且,有很多种实现方式。但是,如果这个账号不开微博,或者在微博上搜不到,我们平时是什么感受?
首先,用户会认为博主离主流还很远。就拿辛巴来说吧,他是一个在Aauto quickness有货的博主,GMV很高,但定性来说,辛巴今天只是一个在Aauto quickness有货的红人。而微博,从成立到现在,是大众广场最主流的渠道。
所以,微博是建立公众形象的必由之路。陶柏柏和乃雪的广告也间接说明,只有打造公众形象和代言品牌,才能很好的搭配。
所以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垂直品类的KOL,所有渠道都同步开通了账号,但是微博依然是发声和更新每日动态的主阵地。对于一个KOL来说,只有小红书、Tik Tok和Aauto Quicker有账号,微博里没有账号。从常理来说,不能称之为主流KOL。
与此同时,微博也“引进”了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他们开始自发入驻微博,留在微博。
曹增辉介绍,今年前9个月,已有超过1万名周边平台头部创作者开通微博账号。比如哔哩哔哩的UP主微博,主要诉求是职业出圈,引发跨界讨论。Tik Tok也是微博新兴作者的主要来源。在微博中,更多的是社交图文制作,以及一定长度VLOG的社交内容发布。比如在游戏领域,今年虎牙和斗鱼的高能主播开始在微博运营自己的社交账号。对于电竞队伍和选手,以及体育运动员来说,微博成为了首要的社交运营平台。这种差异是作者选择来微博的核心需求。
以关系和社交互动为中心的更具弹性的创意平台
微博作为12年的社交媒体,月活和日活用户都能保持增长。平台的韧性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从账号规模来看,微博各平台10万粉丝作者中,44%是博主,72%是读者,74%是私域读者,65%是公域读者。
时至今日,微博依然是以关系流为中心,推荐流为补充的社交媒体产品。虽然在短视频领域,微博更快地面临来自Tik Tok和Aauto的一些竞争,但回过头来看,微博中的MAU和DAU仍然每个季度都在上升。而“关注”和关系流,我认为是微博产品的核心特征。这一特点也是最重要护城河。
不同于Tik Tok的社交媒体,在微博的围观广场,用户的内容消费不仅包括关注页面,还包括热搜和发现页面。一旦在一个平台上获得大量关注,就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这种规模效应不仅仅是你关注博主的数量,更是你与这些博主建立的“联系”和“关系”。
这种联系和关系不是熟人和中国人的关系。而是“被关注”和内容消费的关系。一旦关注量大了,平台在内容提供方和用户方形成了双重“定价权”。这种定价一旦形成,即使新的渠道和产品出来:内容生产者不会离开,用户也不会随意离开。
我们举个例子:以知名汽车评估师“马可同学”为例。微博中有790万粉丝在Tik Tok、汽车快车和哔哩哔哩上同步自己的内容。
@马可的微博账号
多渠道分发+内容差异化。按照正常的思路:微博和Tik Tok的用户有很高的重合度,一个博主从微博到Tik Tok开通账号后,微博的粉丝数量就会减少。但事实并非如此。马可在微博和Tik Tok的粉丝稳步增长。
第二,Tik Tok博客的内容和微博的内容有些不同。Tik Tok是一个短视频,微博以时间线为轴,然后以多种方式表达:涵盖文字、图片、视频。
@马可的Tik Tok账号
博主在微博中呈现的东西更立体。
从粉丝数量来看,汽车博主各频道排名依次为:微博、Tik Tok、汽车快车、哔哩哔哩。商业变现方面,没有各渠道年收入的数据。如果汽车博主以后有与汽车品牌相关的产品代言活动,微博是最好的匹配场所。如果需要走出汽车行业,微博也是最好的平台。
背后最重要的护城河和原因,我觉得还是关系和关注形成的社会资产。一旦这些尘埃落定,平台在内容生产者和用户两方面都拥有强大的定价权。从而形成强韧性。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微博更像是他们对外展示自己的一张名片。这个名片,另一个竞争对手,可以分流一部分用户的时间,但是不可复制。
摘要:[/s2/]
在短视频平台、内容社区等竞品不断分流用户和时长的今天,我认为微博应对行业竞争的核心有两个:垂直品类的精细化和商业化的增强。因为今天微博覆盖的人群已经非常主流,非常年轻:15-24岁占40%,25-30岁占30%。除了头部的大V,各种挂类的腰部大V的支撑可能更有效。
在增强商业化方面,电子商务仍然是最具想象力的手段。路径和案例已经可用。比如维娅和李佳琪的直播可以带货。微博如何评价红人的承载能力?如何批量和规模化,让红人带货?以后腰部博主是否也会提高带货效率?
这些都不仅需要内容和运营的深耕,更需要商业化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