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假货那么多为什么打假部门不查(拼多多与400余品牌联手打假 拦截4000万件冒牌货)

2月1日,拼多多发布了《拼多多2017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年报显示,过去一年,拼多多主动下架涉嫌侵权商品1070万件,全年屏蔽侵权链接4000万个,将95%的售假者拒之门外。同时设立了1.5亿的消费者保护基金,帮助消费者处理售后纠纷和索赔权利。

“打假是电商的天职。公司开业第一天就成立了打假部,就是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拼多多表示,公司始终坚持对假货“零容忍”的态度,未来将积极行动,规范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维权机制,为3亿消费者提供安全绿色的购物环境。

中消协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近73万件,网络购物投诉2.9万件。主要问题是假冒产品、不合格商品和服务。这一数字较2016年同期增长了近30%。

作为电商行业的后起之秀,拼多多将打假作为重中之重,在开业第一天就成立了专门的打假部门,并于2016年3月正式升级为平台治理部。

这个位于总部顶楼的神秘部门,部署了公司近三分之一的精锐士兵。这些员工有着不同的背景——老公安、检察官、科学家和顶级黑客。就连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征也加入进来,花了三分之一的精力在打假上。

鲜为人知的是,平台管理部还有一个专门存放各种展品的“秘密仓库”——洗发水、化妆品、白酒等有上百件。里面的货架上,都是从可疑店铺购买的随机样品,等着送工商、品牌、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这个仓库的地址连公司的员工都很少知道。

对于创业初期人力、资金成本高的问题,拼多多内部认为“不打假就没有未来”,率先将“假一赔十”写入平台协议,引导消费者积极维权打假。

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拼多多下架问题商品1070万件,通过黑名单机制对售假商家进行终身封禁,退货率不到5%。同时,拼多多继续关停售假者店铺,冻结保证金支付消费者,并将相关线索移交工商、公安等部门。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售假者冲进公司,无情地掐住员工的脖子,要求解冻店铺,追回赔偿金;有的假货商家还半夜跑到公司楼下,尾随恐吓下班员工;甚至有员工回到杭州家中后,发现门被卖家刷上了油漆。

但这并没有阻挡拼多多打假的决心。如今,平台治理部门已经延伸到业务管理、风险控制、知识产权侵权处理等多个领域。,而且还在不断地招兵买马。原来的楼层没有车站,我们准备再开一层。

拼多多创始人黄征曾经说过,对的事情一定要坚持。面对卖假货的黑恶势力,“瞬间退缩,一切都功亏一篑”。

“拼多多打击假货的实际行动体现了新平台、新理念、新思维。”中消协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平台要勇于承担责任,秉持对假货“零容忍”的态度。“敢于和假货商家决裂,和消费者站在一起,为拼多多的这种态度点赞。”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北京大学质量与法治研究所所长刘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必然要求治理电商假货。“近年来,像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纷纷向假货宣战,有的成立了专业打假部门,有的‘假一赔十’,有的设立了上亿的消费者保护基金,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势。”

“125系统”每天主动防控拦截10万条虚假链接

拼多多假货

在拼多多平台管理部工作的美奂来自韩国安阳,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2016年5月进入拼多多后,主要负责与韩国品牌沟通打假。在美奂的积极沟通下,品多多在短时间内与爱茉莉太平洋建设集团合作,在平台上查处假冒多种化妆品。

“我刚来的时候,团队只有十几个人,每个月团队和合作品牌几乎都在以光速扩张。”美奂说。

像美奂这样的成员是拼多多小语种打假专员代表。他们利用自己的母语,如韩语、日语、西班牙语等。,与跨国品牌和鉴定机构密切沟通,对全网在售品牌产品进行“拉网式”调查。

年报显示,拼多多与国内外400个品牌紧密联动,建立了代号为“125系统”的识别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自动锁定可疑产品,每秒扫描识别全网数千万件产品,全年拦截侵权产品链接超过4000万条。

同时,品多多还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Intertek检测服务(天相集团)等第三方机构,以及工商、质检、警方等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帮助消费者和品牌积极维权。

2017年11月,拼多多接到韩国品牌班尼兰的举报,称有商家涉嫌在平台上销售假冒班尼兰卸妆水。拼多多立即与该品牌及其代理商九鑫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对商品进行严格鉴定,并调查售假链条。就在今年1月,三方成功配合浙江警方端掉了这个线下制假窝点,并在现场查获大量假冒班尼兰、欧莱雅、YSL、阿玛尼化妆品。此案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平台上品牌商投诉量为8.6万件,不到拼多多主动删除产品数量的1%。

此外,为了不被售假者“反侦察”,拼多多建立了“志愿买手”团队,由志愿买手严格按照规定从特定商家购买可疑商品,收到包裹后原封不动地转发给拼多多和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

拼多多表示,目前公司拥有一套先进的假货防控体系,通过大数据拉网式调查、品牌商紧密合作、消费者投诉举报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刘俊海提出,打假是整个电商行业面临的问题。各平台要相互开放假货商家大数据名单,建立跨市场、跨平台、跨行业的打假体系,让假货无处藏身。“希望拼多多能率先建立一个信息透明、实时共享、共赢的打假平台。”

“最严赔偿”给3亿用户安全绿色的消费体验

在打假过程中,拼多多严厉的处罚机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甚至有商家指责拼多多“从商家罚款中获利”。

其实这就是拼多多建立的“消费者赔偿”制度。通过大数据,可以自动识别虚假交易、延迟发货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违法商家必须履行承诺向消费者赔付。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资金都是通过第三方监督审计的独立账户进行交换,拼多多不拿任何钱。

2017年2月的一天,拼多多“125系统”亮起红色警报灯,某商家销售的一支口红被判定为“高度疑似假货”,经平台管理部门和品牌方核实。

当天,拼多多立即冻结了商家账户内的6万余元资金,并按照“假一赔十”的标准全部赔付给40名消费者。

《年报》显示,除了积极防控,拼多多还关闭了758家消费者投诉的假货店铺,为966名消费者提供10倍赔偿。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即使按照‘一拖一、三拖一’的国家法律标准,一些售假者仍然有利可图,达不到治理效果。”拼多多平台管理部负责人解释,拼多多将“假一赔十”写入协议,目的是通过高额的售假成本,将不法商家挡在门外。

“假一赔十写进平台协议,既是检验商家诚信的试金石,也是评价平台与消费者关系的试金石。”刘俊海表示,这一标准具有常态性、合法性和紧迫性的特点,也能以实际行动表明平台与消费者站在一起。

在大力整治的同时,拼多多也在重点扶持诚信商家。

2017年,拼多多发布了“经营业绩保障计划”,给予诚信经营流量和财政补贴。同时,按照“无质量保证无流量”的原则,将商家的服务质量和售后水平与曝光机会直接挂钩,以此倒逼商家重视消费体验。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从源头上引导商家诚信经营,通过完善规则和流程,实现平台生态系统的优胜劣汰,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拼多多平台消费者售后纠纷退款率降低10倍,投诉一次性解决率大幅提升,93%的问题在48小时内得到解决。

1月19日,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发布的《零售电商行业消费者投诉分析报告》显示,拼多多在顾客满意度方面排名行业第二。同时,拼多多的投诉率仅为2.37%,远低于其他电商品牌。

据了解,拼多多内部还设立了1.5亿的消费者保护基金。如果消费者遇到售后纠纷,拼多多会在核实后先行赔付,并帮助用户维权。

拼多多表示,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是打造“电子商务中的新加坡”,以公正、廉洁、自律的态度,打造公平、透明、健康的平台生态,给3亿用户“温暖”的购物体验。只有具备这些独特优势,才能踩准节拍,与超级平台共舞。

刘表示,电商平台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打假,“形成消费者、平台、政府等各方的社会共治,真正做到顾客至上。”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