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是2018年最火的产品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然而,从商业角度来看,拼多多如此快速的增长和扩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成功背后有许多原因。考虑到企业的共同发展,目前拼多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商业模式
做产品,做业务,顶层的商业模式设计很重要,决定了我们走的路对不对。拼多多是一种怎样的商业模式?1.分组模式
拼多多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就是拼团。其实我们在网上打架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比如:“老板,请你便宜一点,我们很多人都买了”。很接近拼团的形式,叫团购,很早以前就出现在网上,代表有美团、聚划算等等。团购的线上游戏不同于线下,实际上是商家以更低的折扣价换取一个好的资源位,有流量倾斜的噱头是一种卖商家价格(团购折扣+活动报名费)购买的高级资源位。
与线下团明显不同的是,商品销售时,无法确定销量,只能预估销量并制定相应的价格。和商家没有对赌协议(销量达不到怎么办?),团购的“团”其实无从谈起。
那么,这种“看我们这么多人,便宜点~”的方法怎么能复制到网上呢?
直到拼图出来,大家终于知道怎么玩了。
对于商家来说,在报团的时候,销量和对应的价格是相对可控的,可以根据销量来定价格。不会出现经营者说“这个商品你可以打五折,我保证你能卖出10万件”的情况,但是以10w件的价格只卖出了500件。这样商家心里就有底了,通过大规模担保可以带来不错的收益,价格多一点也无所谓。
当然,用户愿意一起战斗是有一定条件的。
如果一个产品在外面卖10块钱,在团平台卖9块钱,但是要求你拉5个人入团,你会拉吗?
机会不是。
这里有一个公式用于开始一个谜题:
分组价格=认知价格-拉动成本
这种差异是人们发起群殴的动力。其中,拉人成本=自我背书+下载应用+陌生环境交易风险等等。用团的模式,不管是什么商品,绝对比人们认知的价格(比如线上线下通用价格)便宜。
这个公式实际上显示了集团企业的发展轨迹。
2.低价+爆款
拼多多在具体操作中采用了“低价加爆款”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免佣金吸引了大量商家,另一方面通过微信的社交裂变扩大了用户规模。基于微信好友分享和群分享模式,去中心化下的口碑效应较强,加速了用户规模的扩张。社交裂变是用户增长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通过社交裂变快速扩张。它需要一个规模化的引爆点,爆款+低价的模式就是这个引爆点。
为什么商家愿意提供低价商品?
答案是爆炸。商家真正想要的是爆款,低价是有效手段。低价的核心在于能够获得足够的流量,从而实现大量交易。
当然,低价是一把双刃剑。一些商家会利用过季库存、残次品、赠品来满足低价低质顾客的需求,这就造成了目前拼多多最头疼的产品质量问题。
3.便宜的核心不是“拼凑”,而是供应链。
现在我们买的很多商品,通过扭曲的配送体系,性价比其实已经消失了,要么质量好但价格远超成本,要么价格低且劣质。交易成本高的分销体系会让低价优质的商品消失在线下。因为当链接很长时,会发生两种情况:
进入电商时代10年后,仍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线上产品。传统电商从最开始提供更便捷的购物渠道,解决SKU丰富度,逐渐发展到品质升级,满足了13亿人中5亿人的需求,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另外8亿人的问题。
用拼单拿回价廉物美的商品就够了吗?
不一定。但如果通过订货形成单品爆款的效果,可以促进供应链的集约化,从而降低各种仓储物流成本,再去掉层层中间配送环节,让生产者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价格就会大大降低。
比如现在,借助品多多的单品爆款模式,河南中牟大蒜可以以5斤9.6元的价格送到消费者家中,而北京消费者可以通过朝阳区上朝里的传统配送体系,以4倍的价格买到普通大蒜。
零售业女王徐新发现了这个秘密。她说:
“拼多多创始人黄征的聪明之处不在于利用微信红利,而在于让供应链运转起来。”
4.社交群,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电商游戏
以淘宝、JD.COM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持续发展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赛克定律说:一个人面临的选择越多,做决定的时间就越长。
在用户在APP停留时间越来越短的今天,最大限度减少用户的冗余操作,不断引导用户产生无意识操作,是关键。不要让用户去思考,去做选择,让他们自然地跟着你的流程走。在这一点上,拼多多做得特别好。
拼多多更注重对“人”的理解,依托微信的海量用户,通过“人”分享、推荐产品,再通过产品找到合适的“人”,不仅快速低成本获得大量用户,还减少了用户做决策的时间。
基于自媒体渠道,发起方和参与方都通过自媒体分享和完成交易。这种游戏可以激发消费者低价消费的热情,让消费者自发传播。是一种快速裂变营销,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积累庞大的精准客户,而且这些客户都是基于同一个圈子。
5.“低价获取流量,高效分发流量”依然起着关键作用。
“低成本获取流量,高效分发流量”仍然是互联运营的一个关键核心。互联网模式说到底还是流量的模式,无非就是如何获取流量,如何分配流量,如何在大流量之间做出价值差。与其他电商平台相比,拼多多有几个很大的变化:
在拼多多的购物路线中,人人都成为了流量分发节点,而且是免费的流量分发节点。像蜘蛛网一样,节点之间的辐射和影响,让每个人都成了朋友的活广告。
6.C2B社交电子商务模式
我们知道淘宝是C2C模式,天猫和JD.COM是B2C模式,而拼多多自称是C2B模式的社交电商平台:基于社交关系分组的消费者通过C2B平台拼多多与商家/厂商直接对接。
C端消费者获得更高性价比的产品,B端商家获得满足大量需求的机会,于是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最终成就了拼多多这个庞大的商品交易“市场”。运营和用户增长
成立不到两年,已经拥有超过1.5亿用户。拼多多在用户增长方面成绩斐然。它是如何促进运营,增加用户的?1.利用海量微信流量
对于互联网运营来说,微信是最好的渠道。拼多多的微信营销做到了极致,疯狂抢夺微信的流量,甚至被称为流氓营销。用技术手段突破微信平台的规则,不停的炮轰你。除了朋友的推荐新闻,朋友圈的广告,还有各种微信号。
我们能把微信流量玩的这么巧,不仅是运营手段,更是技术手段,可以突破微信的局限性,触达用户。微信产品经理康德,2016年加入拼多多。曾在微信负责微信公众平台的策划。另外,据说拼多多从微信团队高薪聘请了几个产品经理。
2.疯狂的广告
只有拼多多能把营销玩到极致,算是互联网领域的脑白金了。除了线上,拼多多还在电视节目上投放广告。赞助湖南卫视《猎场》、浙江卫视《中国新歌声》、东方卫视《极限挑战3》、欢乐喜剧人等。,很多都是近两年的热门综艺节目(当然赞助费也很贵)。拼多多的逻辑是,综艺节目是电视媒体的头部流量,吸引最广泛的受众。看湖南卫视,我们知道娱乐是主要频道,频道市场占有率第一,超过央视。
户外广告。2016年10月,户外广告先于电视广告在拼多多投放,广州是第一站。
拼多多之所以疯狂花重金做广告,一方面是迅速扩大知名度,便于扩大用户;另一方面,也要为平台的信用背书,告诉大家我们平台是大平台,卖的东西有保障,大家可以放心去拼。
3.挖掘潜在的增量市场
阿里、JD.COM等电商巨头聚焦消费升级的电商品质化趋势,帮助拼多多接手了大量被消费升级挤出的商家和消费者。(用黄征自己的话说:我们关注的是最广大的中国人民,这和Aauto Quicker和Toutiao成长起来的原因差不多。)同时社交流量商业化程度低,社交电商方向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空和发展机会。
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加速下沉,有助于形成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三四五六线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低收入群体)。而传统电商巨头的消费升级策略,并没有触及到这群增量市场群体。但拼多多利用微信优质丰富的社交流量,成功撬动了这个广阔的市场,开辟了自己的蓝海。
4.把优惠做到极致,让用户强烈感受到自己赚到了。
所有电商产品都有优惠活动,但拼多多做到了极致。打折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限时秒杀、品牌清仓、名牌折扣、9 特卖、免费砍价等。拼多多的客户对价格敏感,预算意识强。对价格的偏好是这些用户的痛点,也是很多电商无法撼动他们的原因。他们太聪明了。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省钱是最基本的需求。赚钱真的触及用户高点。
在定价原则上,有一种方法叫交叉补贴。可以分为很多模式,也是互联网企业的主要盈利方式。它的原则是你免费,就是有人为你付费,有资金流帮你付费,比如VIP用户,未来的自己,第三方广告主等等。
拼多多为用户赚钱的基础是利用交叉补贴的原理,控制拼多多平台内外的资金流向。通过创新的交叉补贴模式,让资金流向客户,帮助客户“赚钱”。
5.丰富多样的裂变策略
开红包领现金,开宝箱领钱,抽奖一分,免费砍价,打卡领红包,天天赢宝,明星领红包,天天领现金,签到领现金,享受免费帮票,转盘领现金,免费帮群...品多多的拉辛裂变玩法多种多样,很多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做用户增长运营的同学可以仔细研究一下,相信会学到很多东西。关于竞争
拼多多火了之后,阿里的淘宝特供版、JD.COM普购等产品也相继上线,各大公司也纷纷成立组织对抗拼多多。那会从根本上影响拼多多吗?不一定。
电商产品是流量黑洞。流量是水,商品是田里的苗。绝大部分的幼苗都不会被灌溉,有些商品可能永远也不会露出来。运营的主要工作是做营销找流量。网络名人里的优惠、节日、直播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哪里有用户,哪里就有流量。内部的不够,就去外部的。微信、微博、优酷都是营销渠道。
淘宝和拼多多的流量来源不一样。淘宝靠分类搜索分发流量,再好的优化也是不够的。所以淘宝做了智能分发,达到了千人千面。用户不需要主动搜索,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行为推荐你感兴趣的商品。每个人的主页都会看到不同的内容。
拼多多的流量从哪里来?拼多多发展的核心是社交+群殴。团战和微信导流的裂变是由人驱动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流量分发的入口和渠道。淘宝做不到这一点,用户接入才是根本问题。微信屏蔽了淘宝入口,用户运营成本太高。
淘宝APP特别版虽然直接针对拼多多,采用和拼多多一样的商品运营和分成提成机制,但流量获取是其最大的问题。
我们无法获得微信的海量流量,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流量,比如春晚广告、淘宝客拉辛、新媒体广告、UC和360浏览器植入等等。但是这些其他的流量获取方式都是非常昂贵的,跟不上社交裂变的转化效率。考虑到拼多多已经获取的庞大用户量,淘宝特别版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拼多多的彻底打击是不现实的。
京东的产品形态。COM的购物处于前期,玩法和产品价格都不如拼多多。同时,JD.COM的用户群体以男性消费者为主,与拼多多的用户群体(70%为女性,65%为三四线城市及更低城市)差异较大,短期内不可能颠覆拼多多。
所以,
短期来看,拼多多最大的对手是自身存在诸多问题。拼多多的几个主要问题
1。质量和质量控制2015年,从水果最开始,就用烧钱补贴的形式进行低价疯狂引流,但免费不是商业模式。如果砍掉补贴,还是要做低,商家会以次充好。集团对价格要求低,商家为了维持毛利,经常用它来处理次品。缺乏系统的管理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不确定的交付时间会大大降低用户体验。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
靠着微信+大量的频繁广告,用户和商家几乎都在飙升。其实都是靠低价来吸引流量的。低价导致商家利润低空,利润低空导致垃圾产品泛滥,导致客户流失,平台信誉崩塌。
由此产生的平台被贴上了低价的标签,而一旦平台引入监管升级机制,必然会爆发“商家与平台”的矛盾,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和隐性危机。被贴上低价倾销的标签后,拼多多的洗白之路任重道远,充满危险。因此,需要长期考虑价格和质量的平衡,如何设计更健康、更科学的运营规则、质量控制体系和奖惩制度,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这是平台集团最重要的问题。
2.雇人的成本在不断上升
发起群殴的公式:团的起步价=感知价格-拉人成本在这个公式中,认知价格是不可控的,我们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数字。唯一能控制的就是拉人成本。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招人的积极性——这种推拉是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有三种方法可以降低招聘成本: 运营:信用背书、价格优势(品类)、利益诱惑(玩法运营);宣传:平台可信度(代言、广告、口碑)。(拼多多在扩大用户规模的瓶颈上,大量砸广告,目的是告诉潜在用户群体:我们是正规平台,大平台,增加平台背书,增加曝光,让人安心拼团,进一步降低用户拉人成本);产品:跳转链接尽量短。截至2018年6月前12个月,拼多多年度活跃交易用户增加4870万,至3.436亿,市场成本29.7亿。用新增活跃交易用户除以市场成本,得出拼多多的获客成本为61元人民币。虽然仍远低于淘宝JD.COM近300元的获客成本,但2017年,拼多多依靠微信分享快速获客,获客成本仅为11元。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交流量的缓慢增长,拼多多的获客成本将会持续增加。黄征面前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比如获取新客户、改造供应链、品牌升级、外界关注的打假等。
3。创新与模式分组是一种使用社交互动的电子商务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团战的套路也越来越清楚“团战不一定便宜”“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失去了当年最初的疯狂和激情。如何在团战的基础上继续进化出新的玩法显得尤为重要。如“团长免单”、“随机免单团”、“1元抽奖团”等等,否则必然成为单纯的团购,失去生命力。怎么解决问题?
首先,每个企业都会遇到问题。淘宝JD.COM也有自己的问题。除了问题,拼多多还需要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有分析认为,拼多多目前最大的优势是主要对手短期内无法“战胜”自己。这一点在前一段“关于竞争”中有具体分析。我的结论是,拼多多未来能走多远,关键不在于竞争,而在于自身问题的解决。
这里,试列举几种解决方案:
在用户群定位上与天猫JD.COM进行差异化竞争。考虑到拼多多目前的发展模式、产品质量和形象,很难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与天猫JD.COM争夺用户,因此其主要精力应该集中在当前平台的主流用户上,精耕细作,增强用户粘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平台治理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树立和维护正面形象。目前拼多多获得了外界褒贬不一的评价,产品便宜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黄征表示,拼多多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打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产品质量存在很大问题。除了购物的乐趣,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
信任。一旦出现大规模的产品质量问题,购物的乐趣就会随着信任危机而消失,因为在信任危机中流失的大量用户很难再回来(就像不断发生的搭便车事件会导致大量女性用户流失一样)。现在品多多转型品牌合作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品多多的启示
1。真正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年收入中位数只有22000元,三口之家90%年收入低于20万元,三口之家20%年收入低于18000元。目前三四线城市居民虽然负债率最低,但收入水平相对有限,所以基本以传统消费为主,这很好的证明了拼多多为什么能成功
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消费退化之路。此外,还有育婴、医疗、养老“三座大山”,都在暗中助推消费退化的兴起。这里不再一一进行,但总的逻辑是一致的,即刚性支出抑制日常消费,使其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生活在五环内的精英们心目中的新零售是品质生活——它由iPhone X、澳洲龙虾和戴森吹风机组成。中国人口金字塔的庞大基数远不是这样的生活方式。相比大品牌,他们更看重性价比。所以五环外这些被劣质产品包围的人,更需要的是如何在购买力没有很大提升的情况下,让低价商品变得优质。
随着拼多多的快速发展,我们深刻的看到了一件事:
所有自大的人,所有不符合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需求的人,都会被这个时代打脸,只是时间问题。就像王兴说的,中国有多少人是本科以上学历?
答案绝对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不到4%。
所以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不要不经过调查就直接猜测实际情况!不要进行用户调查然后直接在脑海中开始建立用户群,而你建立的群往往都是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这样会蒙蔽你,闭门造车,做出来的产品没用,但你还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任何时候,做任何判断的前提都是基于事实,尤其是当这样的判断会影响到产品的走向时,更要慎重和实事求是。因此,对产品、业务、早期用户和市场的实际研究非常重要,不可忽视或草率从事。
阿里的消费升级战略可能过于专注于优质电商方向,目标人群偏向“五环内的人”,而忽略了最广大的普通百姓的需求。相反,拼多多虽然便宜,但是他的用户很多之前没有网购经验,很多对价格比较敏感,追求性价比。
正如黄征自己所说:
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过上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人有厨房纸,有好果子吃。
人们的平均收入水平一般在一、二、三、四线城市是逐级递减的,所以消费水平会逐渐“退化”。
如何看待消费升级、降级、分级:
不能只从价格角度考虑问题,升级≠涨价,降价≠降级。三个说法的核心是消费,所以不存在所谓的消费退化,用户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升级的。即消费升级,消费分类理论强调消费需求的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不平衡。从电商平台的角度来看,要意识到用户消费需求的升级步伐是不一致的,要深刻洞察消费者各类、各阶层的消费需求特征,实现差异化满足。
消费降级和消费升级并不矛盾。目前,消费退化已经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许多领域。比如共享经济、二手经济,让购物成本更低;再比如:名品、优衣库等。,不再苛求品牌,而是用便宜的价格和高性价比吸引大量消费者。
具体来说,一线城市存在大量的“低消费”,比如:从优衣库买便宜的衣服,吃盒饭快餐,趁着“双十一”在天猫、Suning.cn、唯品会等各种电商平台大量购买打折的卫生纸、洗发水等日常消费品。同时还有很多“更好的消费”,比如攒钱买LV包,给孩子喝进口奶粉,出国海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在城市中和谐共存。
梁宁说了一句非常好的话:
这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世界在不断被重构。一切都值得再做一次。让你成功的,其实是你的价值网络。谁在依赖你?这才是这件事的本质。
3.微信流量红利和
社交电商[/s2/]狭义的社交电商可以理解为拼多多通过社交分享拆分的电商模式,广义的社交电商可以理解为基于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所有电商模式。拼多多的成功出现证明了社交电商不是伪需求。社交电商的本质是如何把社交流量和商业化结合起来。虽然拼多多的爆款低价模式不一定对所有社交群体都有效,但它为微信社交流量的商业化提供了强大的信心和参考价值,社交流量的商业化和变现模式是可持续的。
相比已经爆发的拼多多,阿里更应该担心的是跃跃欲试的小程序电商。小程序自2016年上线以来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8年初才开始在游戏和电商上流行起来。稍后,我会写一篇关于小程序的文章来详细讨论它。
微信在连接人方面已经做到了近乎完美,但是之前在社交流量商业化方面并没有发力,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做这样的事情,最后微信真正想要的可能是无数分散的、中小玩家依附于大生态的局面。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小程序一定会在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届时,不仅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和三只松鼠这样的品牌有小程序,大量在淘宝平台上生存越来越困难的中小商家也会拥抱小程序电商。
4.代理人的供应链系统的分散和分配。
拼多多的模式,通过低价+爆款,提升供应链能力,使供应链上游能够进行定制代发,让部分商品由工厂直接配送到消费者手中,通过压缩供应链极大地让利用户。如果这种模式可以多探索,对商家和消费者都非常有利。除了高品质商品更容易被凸显,拼多多未来也有机会成为中国柔性供应链的推动者。因为与传统的货架电商相比,它具有一定的C2B基因,更容易让用户的诉求对商家的生产过程,甚至进一步的产品定位和设计产生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拼多多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但它仍然有许多严重的问题。了解拼多多,思考其商业模式、运营推广方式和产品思路,对我们的产品和运营有很大的帮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如有问题请指正。
我目前在杭州阿里做技术人员,以后决定转行做产品。欢迎多交流!)
参考数据
本文由@cpyymrjj原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