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app怎么用不了(家乐福败走中国,除了怪自己还能怪谁?)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陈静]

6月23日,苏宁宣布子公司苏宁国际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苏宁和家乐福董事会都通过了审批(2003年华为75亿美元卖给摩托罗拉,被摩托罗拉新任董事长小卡尔文否决),公司层面没有问题。还需要中国政府的反垄断审批,问题不大。

收购完成后,家乐福中国的控股股东变为苏宁,家乐福保留20%的股份,成为小股东。这基本上意味着家乐福承认“靠自己”在中国走不下去了,不如让苏宁来管。留下20%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中国市场潜力很大。如果苏宁做大,家乐福作为小股东也有一些好处。总的来说,家乐福的行动应该算是“输华”。

事实上,家乐福中国2017年亏损10.99亿人民币,2018年亏损5.78亿人民币。截至2018年底,家乐福中国资产价值115亿,但负债高达138亿,账面净资产为负。2018年收入299亿,比2017年的324亿下滑7.7%。如果只是一两年亏损或者业绩下滑,跨国公司会整改,换管理层,不会直接把自己卖了。一个营收300亿的公司,会以60亿的价格出售,这只是a股上市公司永辉超市市值的十七分之一。这说明问题很大,不是短期的问题。2012年,家乐福在中国的营收达到峰值55.83亿欧元,5年后的2017年降至46.19亿欧元,降幅达17.3%。很多年来事情都不太对劲。这一年,我们要耗尽耐心,卖出,拉倒。

家乐福app



家乐福48亿“甩卖”苏宁外商超市继续离场(@东方IC)

其实看起来营收下滑并不算太大,比高点低了四分之一。但要知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基本上连续多年都在两位数以上。如果超市集团的营收增速不高,会被认为错失良机,更不用说降了。这么好的市场,做成这样,一定是竞争的失败和体制的问题。再不卖就要等死了,只能卖60亿。

但是,家乐福并不能说已经“退出中国”,店还是开着的,只是换了主人而已。2014年家乐福撤出印度的时候,确实关闭了5家实体店。事实上,家乐福曾想将该店出售给印度本土公司巴蒂尔集团,但未能达成交易,只有撤店。2014年印度人民党政府上台后,并未向外资开放连锁超市。家乐福不能退出,沃尔玛在印度也不行。

家乐福在印度应该算是非战争罪。印度政府不允许外资开设连锁超市,担心全球超市巨头挤垮大量当地小型零售店,影响社会稳定。印度人自己也很分裂。有人说赶走外国巨头好,印度可以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有人说印度穷,慢慢来;有些人仍然想开放和赶走外国投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其实印度在2014年就面临全球超市巨头的问题,中国之前也遇到过。加入WTO后,根据协议,超市业将于2004年底开放。各种意见都和印度差不多,确实有恐外症。然而,中国以非常开放的态度,让家乐福和沃尔玛进入,基本上没有任何限制,与当地的尚超集团竞争。不是中国没给机会,家乐福真的打不起来,只是在中国打输了。而且家乐福在中国其实很大。1995年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并率先在全国很多地方建起了大卖场,被认为具有先发优势。直到2009年,家乐福长期位居中国第一,但最终被逆袭击败。

家乐福在中国的失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笔者在2005年进行研究。

认为家乐福等外资超市在中国没有运营优势,并不是所谓的“全球市场先进运营模式”搬到中国就能主导市场,外资可能会水土不服。后来的发展说明作者的预测方向是正确的,中国市场很特殊,本土超市崛起,市场混战。这个阶段的主要逻辑是,中国本土制造业比较发达,是低价体系,国外超市没有成本优势;中国有很多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可以容纳很多超市。中国人的消费模式千差万别。他们不喜欢开车购物。超市位置很重要,无法统一管理。

第一阶段是外资超市巨头在中国不可能有优势,主要是印度式的顾虑。现阶段,中国的超市竞争激烈,但似乎仍是“正常”的商业逻辑。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增长很快,国内外超市都有发展空,家乐福、沃尔玛都有很大进步。

2009年,家乐福在中国发展到156家门店,分布在中国22个省份。相比家乐福全球数万家门店,中国仅占2%的门店,远小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比重,可见中国市场确实竞争激烈,利润也不高。但只是市场碎片化,离赔钱退出中国还有点远。



第二阶段大约是2009年以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中国的超级商业的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乐福相当于被“降维”打击,指数急剧恶化。从家乐福的营收来看,从2009年开始就有增长,但主要是通过增加门店数量来实现。单店收入从2009年的2.35亿元下降到2013年的2亿元左右。由于部分新开门店,单店收入下降也可能是因为新店规模小,不太清楚。然而,2015年门店数量减少了3家,但单店营收却锐减至1.58亿元。从上图看,店铺数量差不多,总营收下降很大,肯定是不好的数据。

一个店不管卖多少东西,经营成本低了,单店的营收就会大打折扣,这是致命的。中国家乐福2015年经营指标急剧恶化,显然应该进行一些调整。从财报来看,2016年家乐福突然将台湾省的门店并入中国,门店数量增加了80多家。这个动作的含义不清楚,可能是为了粉饰业绩,但确实在新闻上引起了一些麻烦。比如一些混淆视听的新闻,搞不清家乐福在中国的业务怎么了,一边说家乐福不行,一边又给出营收巨幅增长的数据。上图也是如此。2016年家乐福门店数量突然增加,但由于经营不善,随后两年门店关闭。

家乐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动作就是推出一家名为“轻松家乐福”的店。从2014年开始在上海开了29个试点,2017年打算推向全国。不是大超市,而是250-500平米相当于三个传统便利店大小的小超市(或大便利店)。中国有10万家便利店。如果家乐福的“大型便利店”成功了,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新路。《2016中国超市购物趋势报告》显示,便利店的渗透率已经从一年前的32%提升到38%,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看好。

但是家乐福毕竟是大超市生的,大超市都开不好。能跑到7-11这样的便利店吗?就算面积再大,也不太可能突然发现商业秘密。易家乐福最后也没上手,连上海的试点都关闭了。这种小伎俩不可能有什么效果。整个行业都面临着电商的打击,家乐福的压力更大。



家乐福店(@BBC)

家乐福在中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08年4月7日,法国巴黎发生了金晶事件,暴力扰乱了奥运火炬传递。法国组织者和警察纵容政治因素对奥运会的影响,残疾运动员金晶尽力保护火炬免受暴徒袭击。恶劣的情况和画面激起了国人的愤怒,抗议者跑到部分家乐福门店表达愤怒。中法关系进入低谷,这是法方的责任。家乐福虽然受到了影响,但作为一家法国公司无话可说。中法关系不好也影响了中国地方政府对家乐福的态度。当地方政府需要引进全国连锁超市品牌时,地段的分配就非常重要。但是有很多品牌可以选择,家乐福不是唯一的选择。法国政府轻视中国,忽视中法关系,实际上对家乐福中国影响很大。后来虽然法国正视中国的实力,中法关系有所改善,但家乐福已经陷入困境。



金晶用残破的身体保护奥运火炬。

不能说家乐福是无辜的。法国政府和公司有义务维护中法关系,因为他们想在中国赚钱。这也说明外国政府不重视对华关系,不会有什么后果。2012年,在颇具影响力的央视315晚会上,郑州家乐福店“三黄鸡当柴鸡卖,价格翻倍;鸡胗返包改日期再卖的行为被曝光。家乐福虽然关停整改,但声誉大损。当时有家乐福退出中国的传闻。这些年来,负面新闻时有出现,公关相当失败。

虽然企业形象有问题,但家乐福在中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没有应对好电子商务的冲击。中国的家乐福作为行业顶尖企业,对线上业务和新零售业务极度不敏感。每次行业有新的模式,家乐福都是最后象征性的好玩,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危机感。

其实中国市场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2015年前后的数据已经明显毋庸置疑,几乎所有的大卖场都受到了电商的巨大冲击。原因也很清楚。中国消费者过去常常一次在大超市买很多东西。这种粗糙快速的“备货模式”有利于家乐福等大超市的发展。略显混乱的购物环境代表的是旺盛的人气,大众消费者并不太在意。然而,在网购、快递、外卖模式兴起后,“囤货模式”已经过时,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即使不网购,走两步去便利店也成了懒人的内心选择,不愿意走远去超市。大超市集团的实体店需要优化环境,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做好促销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发展网购业务,跟着消费者从线下走向线上。有的店家还想出招数,在店内开设生鲜餐饮店或娱乐设施,确实对消费者有吸引力,对吸引人有效果。

阿里、腾讯、JD.COM等IT企业积极发展“新零售”业态,融合线上线下。这些资本市场上有实力的公司,斥巨资收购线下连锁超市,布局长远,引领零售业发展。创新层出不穷,各种玩味,诱导着中国消费者的心智。整个行业要么亢奋,要么病态。以前的零售逻辑已经被打得面目全非,时代真的不同了。



因为管理和执行上的问题,或者说因为中国市场变化太快跟不上,家乐福在应对新业态上极其被动和无力,各种操作都成了行业笑话。2015年6月,家乐福网上商城在上海试运营,推广太慢,覆盖城市增加缓慢。家乐福APP购物体验不好。129天后才邮寄包裹,投递慢。实体店体验有问题,还有机会改;用户对比了几个购物app,觉得不好看就直接卸载,用天猫和JD.COM去购物。机会窗口非常小。每年双11、618等购物节,各大电商、连锁超市积极参与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家乐福的活动声势小,“不太会玩”,与整体氛围格格不入。例如,2017年双11,家乐福一直打折到午夜,这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计划。相对于其他商家线上线下疯狂的流量炒作,有点敷衍,感觉不像是动了心思。

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即使你积极准备全面参与,也不一定能活下来。家乐福的业绩会最先被淘汰。这种激烈的竞争本身就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家乐福管理48亿应该是明智的选择。如果我们花更多的钱互相争斗,那只会浪费水。家乐福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窝囊,中国市场真的动不了,别玩了。

战斗力弱,甚至影响后天的价值。家乐福输给中国并不奇怪。在激烈的竞争中,会有很多输家,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失败是常事。家乐福如此彻底地失败了,没有任何像样的抵抗,真是令人惊讶。家乐福在中国的失败只能怪自己,没有多少教训可以吸取。

中国的商业已经迅速发展到世界前列,曾经被国人视为巨头的跨国企业在降维面前正在迅速沉沦。打败跨国巨头不是中国工业的目标,面向未来的新零售世界有无限可能。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