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财联社的消息(驻京记者李),对于目前市场上的热门品种,可转债是不能缺席的。伴随着暴利的,还有可转债基金。包括可转债在内的一批固定收益增强型产品也成为热门产品,不仅成为基民“固定收益加”理财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众多基金公司青睐的一大赛道。
数据显示,2021年11月,本基金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持有的可转债市值分别达到1041.85亿元和806.77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加396.1亿元和344.67亿元。持股市值占比分别为26.35%和25.84%,较2020年末分别提高6.28个百分点和0.48个百分点。
事实上,今年中证转债指数跑赢了很多股指。但目前可转债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处于近年来的最高位置。然而,仍有结构性机会可寻。整体来看,2017年以来可转债市场持续扩容,在空之前可转债数量和规模均达到400只,且有足够的空个券和行业轮动的超额收益,这是扩大可转债产品业绩差异的基础。
进一步,可转债的配置要根据a股风格的变化进行调整,后续股市风格会向基本面改善的方向转变,基建、消费、金融、家电、建材的景气度有望改善。今年高景气轨道的后续表现,比如新能源板块,就看能否获得增量资金。
可转债表现亮眼
最近可转债市场红红火火,过去无人问津的“小品种”如今成了炙手可热的“大明星”。
今年中证转债指数跑赢多只股指。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收盘,中证转债指数上涨近18%。不仅遥遥领先于主要纯债指数,也大大超过上证综指、深证成指、沪深300等a股常见的基准指数。
同时,各券的表现同样亮眼。比如盈科转债,1月25日最高涨到3618.188元,创造了转债价格的新高。Choice数据显示,最贵的三只可转债,恩杰可转债、景瑞可转债、中矿可转债,已经超过460元。404只可转债中,200元以上的可转债多达42只,100元以下的只有2只。
不仅是价格步步为营,可转债的成交规模也在逐年增加。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2021年可转债市场(公募)总成交额为15.2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19年可转债成交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0年将逼近10万亿元。2021年,该量将进一步超过50%。三年来,市场成交量上演三级跳。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可转债指数上涨较好,主要是因为可转债对应的标的股指跑赢部分股指,同时可转债溢价率处于高位。海通证券也表示,得益于权益市场风格,可转债走出独立行情,顺势而为。9月中旬至10月初,市场出现调整,随后指数再度上涨,市场上的低价券逐渐被“淘汰”。今年是可转债的大年,估值的上升和中小市值的主导风格带动了可转债指数的提升。
成为“固定收益加”的重要配置方向
可转债的亮丽表现也激发了公募基金的投资热情。
统计显示,2021年11月,本基金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持有的可转债市值分别达到1041.85亿元和806.77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加396.1亿元和344.67亿元。持股市值占比分别为26.35%和25.84%,较2020年末分别提高6.28个百分点和0.48个百分点。
作为可转债投资的主力军之一,可转债基金的表现也较为强劲,今年以来超过30%的可转债基金跻身债基收益榜前30名。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投资风格极度摇摆的背景下,股票债券市场也是跌宕起伏,固定收益增强型策略基金,即“固定收益+”基金成为基金发行市场的重要类别,受到投资者的广泛青睐。从机构配置“+”来看,可转债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标的,尤其是2021年以来,中证转债指数跑赢偏股型基金指数,多只可转债基金跑赢主动股票型基金。
据浙商证券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可转债市值再创新高,达到2187亿元,较二季度末上涨19.38%。其中,2019年一季度以来,“固定收益加”基金配置的可转债规模已接近1500亿元。仅2021年三季度末,可转债持仓增速就达到23.3%,基金配置可转债的趋势已经确立。
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固定收益加”基金超过700只,较去年全年增长超39%,总募集规模突破1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超过过去三年发行规模之和,成为市场“热门炸鸡”。
景顺长城基金表示,“固定收益加”本质上是一种投资策略,即把大部分资产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在争取稳定收益的基础上,通过“加”的各种策略,力求提高投资组合的整体收益。目前,“固定收益加”公募产品主要有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偏债FOF等。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景顺长城基金指出,单一领域的投资很难满足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固定收益加”可以充分利用资产配置的优势,把握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机会,兼顾收益和波动的要求。
从投资体验来看,根据《中国居民稳健理财发展报告》中的统计,从历年数据来看,采用“固定收益加”策略的产品,给了市民更好的参与投资体验。从收益表现来看,2015年以来,“固定收益plus”产品大部分年份都能实现正收益。最近三年(2018~2020年)“固定收益加”基金平均年化收益为7%,最近五年(2016~2020年)为4.1%。最大回撤均值分别为6.3%和8%。
波动性会增加
工银瑞士瑞信银行基金表示,可转债具有“攻守兼备”的独特优势。与普通债券相比,可转债的票面利率通常较低,但可以受益于股票的上涨。与普通股票相比,可转债有基本票息,防御性更强。光大证券表示,在再融资制度不断完善、需求端导向的背景下,可转债处于分红阶段。
展望2022年,得益于2021年部分债券的出色表现,尤其是从债券基金的业绩排名来看,头部产品多与可转债基金相关,如前海开源可转债、广发可转债、田弘宏丰强化回报等机构分析认为,可转债市场将继续发挥其权益加固定收益的投资优势,2021年可能继续强势。
景顺长城基金指出,目前可转债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处于近年来的最高位置,但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分化,溢价率大幅下调的可能性较低,市场仍有结构性机会可寻。
广发可转债基金经理吴迪表示,基于权益市场的中期判断,可转债市场仍存在诸多结构性机会,在可转债市场扩容后的较长时间内,投资价值将得到系统性提升。不过,吴迪认为,在高估值的基础上,波动加剧是必然的,而且年底可能会有风格切换的机会,产品净值在切换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相当大的波动。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投资期限和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自己的基金,进取型可转债基金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
吴迪进一步分析,2007年和2014年的两轮行情中,可转债都不到30只,期间投资者持有的可转债种类相对一致;但2017年以来可转债市场持续扩容,在空之前可转债数量和规模达到400只,且有足够的空个券超额收益和行业轮动,这是扩大可转债产品业绩差异的基础。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配置策略,吴迪认为,可转债的估值可能不是核心矛盾,关键还是在于股票。“从下半年来看,市场环境流动性相对充裕,蓬勃成长行业相对稀缺,也支撑了电动车等少数蓬勃成长赛道的高估值。近期,此类热门增长板块有所调整。如果调整还会继续,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建仓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