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在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中绑定了儿子的游戏账号,并启用了“家长模式”。如果儿子在线时间超过规定时间,系统会阻止他登录,但张伟发现孩子还能玩。
新京报记者金一龙实习生何宇编辑甘浩校对刘保清
▲黑人在微信群里演示如何用手机代表人脸。网页截图
暑假里,家长张伟发现16岁的儿子每天都要打十几个小时的游戏。
“防沉迷系统防不了。他有各种方法。”张伟感慨道,所谓的“措施”,其实就是租号、买号。
根据线索,8月初,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游戏公司多年前就已推出防沉迷系统,我国法律也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网络游戏。然而,一些电商购物平台和社交软件上实名注册制的成人网游账号交易,成为规避“防沉迷”的灰色地带。
这些商家用“不限时间”等口号来吸引未成年玩家。只要付费,就可以获得成人实名认证的网游账号。使用期限、在线时间、充值金额将不再受防沉迷系统限制。在利益的驱动下,更多的黑人使用软件破解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中的人脸识别。
“身份识别是网游防沉迷系统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成年人一旦通过灰色交易,用成年人的实名认证账号进入游戏,防沉迷系统很难对其进行全面监管。
除了国家立法和行业遵从,刘晓春认为,家长还应该加强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当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时,他们更有可能停止沉迷于网络游戏。
▲在电商购物平台上,有大量出租和出售成人网游账号的店铺。网页截图
网店批发“无限”网游账号
三年前,张伟发现初中一年级的儿子经常给一个叫《王者荣耀》的游戏充值。“他一睁眼就开始玩游戏,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
张伟在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中绑定了儿子的游戏账号,并启用了“家长模式”。如果儿子在线时间超过规定时间,系统会阻止他登录,但张伟发现孩子还能玩。
张伟困惑了很久,后来才知道,在未成年网游玩家中购买和冒用成年人实名认证账号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即使很多游戏运营商规定账号不能被他人使用。
在二手交易平台的转让上,不仅个人出售闲置账号,工作室和团队也买卖账号。至于账号的来源,某著名商人保密,“自己生产的一手货。”
在某电商平台首页,输入一款网游的名字,页面上就会弹出大量租售号的店铺,“自产自销,不限时间,几十万账号可供选择”的标语充斥其中。在这里,腾讯的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和平精英等热门游戏账号都可以轻松买到,而对于微信区和QQ区,苹果和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都有专属账号。其中,销量超10万件的诗芝莎官方旗舰店,“安卓一小时,至尊宝+其他皮肤”套餐仅定价1.6元。
曾经从事游戏行业的小欧透露,电商平台上的账号交易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交易会通过游戏交易网站进行。“大账号批发商手里有几百万个游戏账号,通过游戏交易网站卖给小代理商,牟取暴利。电商平台上的一些小商贩也会批量向他们买号,一次买个三五千的账号。”
8月5日,新京报记者在十指沙店租用了一个《王者荣耀》的账号进行试用。这是一部3小时的“爆V8号200-360皮号”的苹果手机,只去掉了9元。这个账号虽然是“限时3小时”,但已经超出了目前《王者荣耀》规定的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非节假日每天在线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的限制,商家直言,“如果遇到健康系统,等15分钟再登录,到时候就不用登录了。”按照其说法,如果没有人再租用记者购买的游戏账号,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十指沙店有一个关于产品描述的栏目:根据文化部规定,购买网络游戏,必须年满18周岁。但在整个购买过程中,商家并没有核实记者的真实年龄。
"现在价格上涨,供应短缺."另一家电商平台上的卖家李明网游专营店(以下简称“李明网游”)表示。
根据腾讯游戏在《腾讯游戏许可及服务协议》中的服务条款,用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他人提供其游戏账号。
据小欧观察,虽然游戏公司明令禁止,但买卖账号的乱象在游戏圈一直存在。以前游戏交易平台上的账号大多卖给游戏工作室,其次是未成年人。近年来,游戏公司加大了对账号交易的打击力度,但账号交易仍然以游击战的形式存在。
腾讯卫士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4月,共打击违规账号18万余个,游戏交易诈骗举报量大幅增长。在虚假充值、游戏培训、防沉迷、游戏外挂五类商品账户交易中,商品账户交易诈骗举报数量最多,占比51%。欺诈的经典套路是以低价为幌子引诱没有收入的学生。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商家批量出售成人非防沉迷游戏账号。网页截图
“一键解锁”官方登录渠道
一些游戏运营商很早以前就推出了保护未成年人在线健康的措施,以打击账户交易和租赁,但新的规避方法也层出不穷。很多商家使用其他软件来“保护”账号登录游戏。
记者在十指沙店下单租号后,商家立即发来“号码器”软件的下载链接,并提供了专属的“解锁码”。
商人,“在不久的将来,为了避免设备锁和卡验证码,你必须使用编号装置来编号。”店家关于出租的通知也提到,注册期间,如果有人脸识别和防沉迷,请联系客服。
下载后,记者手动输入“解锁码”。此时无需手动打开游戏官方登录通道,“号加载器”会自动登录租用的游戏账号及其密码,直接跳转到游戏界面。
记者还在某电商平台上观察了多家租借“认证”网游账号的店铺,租借账号的流程大同小异——只要通过一个“加号器”软件解锁,未成年玩家就可以轻松绕过“实名制”关卡。
但是租号只能解渴。做了多年《王者荣耀》玩家的16岁高中生小杰直言,身边很多同学都用父母的身份证号进行实名认证,但他的父母不同意。一年前,他花了几块钱,干脆买了个“永久账户”。
小杰所说的“永久账号”是指该账号的身份认证信息为成年用户,不会受到游戏中未成年人的限制和监管。“相当于我们借大人的号玩。”小杰说。
或许是像小杰这样的玩家一直存在吧。商家纷纷在店内打出“秒变领带”、“稳防封”、“永久户口”、“支持密变”等标语吸引顾客。至于这些“永久账号”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逃脱防沉迷系统的监管,商家其实心里很清楚。
卖家李明网游透露,“成人账号(本店出售)都通过了实名认证,说是不能无限时间玩,但是如果你真的想一直玩下去,一直玩下去,时间长了,系统肯定会验证人脸,这是避免不了的,你得自己控制时间。”
看到记者在QQ区点了一个王者荣耀的“永久账号”,李明网游连连称“QQ区的永久账号一定要换,要绑。”所谓“换绑”,就是买家用自己的手机号绑定购买的游戏账号,其主要目的是方便日后登录游戏时接收短信验证码。
换领带的流程并不复杂:买家向卖家提供自己的手机号码,根据卖家的提示,很快就可以完成“换领带”。
接下来的几天,记者多次登录在黎明网游商店购买的账号,使用时间和在线时间均不受防沉迷系统限制。
▲社交平台上,有“脸”黑的人,提供人脸识别服务,而不是游戏。网页截图
“人脸识别”黑钻“实名登记制”空 sub
在这个产业链中,账户交易只是冰山一角。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多的黑人为未成年网游玩家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这些黑人并不难找。在知乎上搜索“xx游戏人脸识别”,一个问题“玩游戏时出现弹窗怎么办?”帖子跳出来的是它的QQ号。加了好友后,对方信誓旦旦地说,只要给人脸二维码,不用注册就可以帮人脸。
聊天中,黑产的人还提到,买别人的二手号,换手机号,基本都是容易打脸(识别),时间上没有规律。就算脸再通,也会一次次打,只是概率不同而已。“但是重复识别几次之后就会稳定了。”
在转让平台上,卖家迅迅的网游表示,如果被系统选中进行人脸识别,随便找个18岁以上的人刷脸就可以了。
这些话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网游“实名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只认身份证号,不认人。
记者在体验手游《植物大战僵尸2》时,从网上找到了完整的姓名和身份证号集合,随机填写了一串身份证号,系统显示“实名认证”,从而成功进入游戏,玩了2个多小时,不受少年防沉迷系统的在线时间限制。
“实名制”流于形式,造成了社交平台大量黑人。
“35(元)明天毕业”“40(元)帮忙,送资料,接受强化培训,开强化培训班。”“预定17号毕业,高清白底,高清白底.....”最近半个月,在一个有很多“脸”黑产品的微信群里,每天都有人发布这样的“脸”交易消息。
外人很难理解“脸”黑圈的“语言系统”。据知情人士透露,“有料”是指制作一个带大照片的成品视频,“毕业”是指年满18岁。“他们找那种即将成年的人露脸,有专门的人做搜集素材、修图之类的环节,还通过代理层级向下发展。”
这个团的黑产小明说,他收集的“素材”一般用于打脸游戏,自己卖渠道,第一次收费80元,后续服务到20元。“我自己挣60多块,没头没脑的时候就收别人的钱,自己挣30多块。"
除了卖渠道盈利,小明还秀出了“技术”。“588元套餐,三色手机一部,自动卡色软件,一天入门。”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小明推荐记者加入他的“千客”。按照他在群里说的,变脸当天脸显示未成年,第二天八点自动成年,或者凌晨改密,点击链接刷新成年,成年后无限玩。
为了维护客户群,小明需要不断寻找即将成年的“人头”。当记者对此表现出兴趣时,他提了一个条件——每个人头给200元奖励,“发你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然后配合扫脸。”当被问及更多关于面部的细节时,小明变得谨慎起来。“这个不用担心,你还没到这个地步。
▲《脸》黑制作人小明在QQ空发布了“一代游戏人脸识别”的信息。网页截图
识别是“防沉迷”的关键
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7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玩游戏仍是未成年网民主要的网络休闲活动之一。
在网络游戏玩家中,未成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他们的身心并不健全,综合判断能力较弱,容易在游戏世界中迷失自我。因此,自2007年防沉迷系统在中国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公众期待。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加大监管力度。在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除了账号实名制、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时长外,对未成年玩家付费服务的内容也有明确要求。例如,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累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
根据网络游戏的规制,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为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游戏公司也在技术方面加强措施。例如,腾讯游戏健康系统正式推出“零巡航”功能,旨在重点对夜间游戏超过一定时间、实名为成年人的账号进行人脸筛查。凡拒绝或未通过人脸验证的,将作为未成年人处理,纳入腾讯游戏健康系统防沉迷监管,并踢出线。目前该功能已经在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60多款产品中上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防范技术正在升级,但一旦未成年人通过灰色交易获取成年人的实名认证账号进入游戏,防沉迷系统很难对游戏时间、时长、充值消费金额进行全面监管。可以说,身份识别仍然是防沉迷系统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认证系统。同时,按照规定,6月1日之前的所有网游都必须接入这个全国实名验证系统。
此外,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7月28日发布的公告,《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技术要求》拟于2021年列入新闻出版行业第一批行业标准项目。这意味着网游防沉迷实名认证将迎来国标。
8月3日,以新华社为首的《经济参考报》发表题为《网络游戏已成长为千亿产业》的报道,再次引起社会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的广泛关注。受访专家指出,要保持网络入口封闭,减少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的机会。政府严格履行监管职责,持续依法监管平台,对故意突破底线、危害社会的企业追究到底。
除了国家立法和行业合规之外,刘晓春认为,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在孩子登录游戏时,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监管,以青少年保护模式引导孩子健康使用互联网。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陪伴他们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当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时,他们更有可能停止沉迷于网络游戏。
(文中张伟为化名)
值班编辑吴彦祖·华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