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去年共有10家互助平台相继关停。随着互宝的关停,互联网巨头的互助平台都走了。很多人说大病互助是骗局,本文作者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过去的一年里,互助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宝宣布互助关停后,2021年共有10家互助平台相继关停。至此,互联网巨头的互助平台全部离开。
大家习惯把互助保障叫网络互助,很多人把它和3M、仁汇等金融互助混为一谈,误认为是鼓励发展会员并给予奖励的类似互联网的金融传销。其实从功能和价值的角度来说,叫大病互助更合适。
很多人说重疾互助是骗局,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无奈的。大家提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存在的,比如配置高、信息不透明、理赔难等等。同时,互用户极度下沉,不理解贡献的代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很多高学历者甚至保险从业者的无知,让人感到无奈。这也反映了安全意识和原则的意识,保险人的专业素质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
在“骗局”的背后,其实有一些常识:不保险不代表不靠谱;性价比高,门槛低,不代表是穷人的专属;大幅增加分摊不代表不合理;拒付不代表你没有责任;共同的问题不是互助的原罪。
一、不是保险≠不靠谱很多人,尤其是保险从业者,很容易抱着“重疾互助不是保险,所以不靠谱”的逻辑。
这并不意味着相互保险不可靠。互保是不是保险并不重要。每个人的需求都是在他生病后,相互保险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
对于参与用户来说,分清互助和保险的区别,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选择一个可靠的互助平台。
大病互助的问题很多,但也不是不可解决的。互助平台虽然不受国家银保监会监管,但不代表完全不受监督管理,未来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用保险的确定性和风险控制标准来衡量互助是不合适的。保险是否可靠,可能和互助的标准相差很大。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互助不是保险,所以才可靠,没有销售佣金,没有预付费用,参与门槛低,信息公开透明等。
二、是穷人的保障,更是最经济的保障模式很多人说互助是穷人的保障,这是有失偏颇的。不可否认,互助的低门槛吸引了大量被非商业保险录取的人群,比如健康异常的人,经济条件达不到的人。据宝互助公开数据显示,其79.5%的互助会员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三线及以下城市为72%。
这说明该产品满足了中低收入者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它只是穷人的保障。在早期大病互助的参与者中,保险代理人等从业人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忠实的支持者。因为在性价比面前,中高收入者或精英阶层更聪明。
无论什么行业,所有的竞争最终都是效率之争。极端的效率使得重疾互助仍然具有长期优势,互助仍然是最经济的保障模式之一。
这可以用资金利用率的数据来佐证。商业100元的保费中,只有30元会用于对用户进行理赔;也就是说,另外70%的钱花在了营销、渠道、管理费等等上面。相比之下,大病互助的资金利用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三、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人多盘子稳”是保险金融领域最难做的业务。从实际操作来看,大病互助模式的操作难度更大。
即使每年的费用低于大部分一年期的重疾险,但由于用户极度下沉,其常识和保障原理知识的匮乏,仍然将互助平台推上风口浪尖。
关于每个时期的相互贡献,有一个重要的常识:并不是参与者越多,贡献越低。
理论上,在既定的规则下,一万人和一亿人每期应该分同样多的钱。区别在于,一万人的时候,偶然性风险会很大,甚至会出现不同时期分摊不一样的极端情况。但是一亿人的时候,系统足够稳定,很少有大的变动,所以分配非常稳定,接近理论值。
为什么初始分配这么少,只需要几毛钱?
实际上,这是由等待期有效机制造成的。当你加入的时候,你发现有1000万会员,实际上只有10万人度过了等待期。在这个时间点上,只有这10万人患病申请后才能获得互助赔付。其他990万没有过等待期的人,这个时候是不会生病付费的,所以不需要大家分担,所以这个时候分担的会很少。
随着过了等待期的人数越来越多,有正式互助资格的成员比例也在增加,分摊会开始上升,直到接近理论值。
四、不是“生大病就能拿到钱”,不符合加入条件可不行审计问题是另一个受到用户批评的领域。在互助审核中,因不符合加入条件而拒赔的比例很高,背后的原因大多指向“被忽视的健康告知”。
比如确诊胃癌的用户申请互助,但是申请会因为加入时有高血压而被拒。这里有两个争议点:一是用户认为高血压和胃癌无关,不能作为拒绝赔偿的理由;第二,用户说不知道高血压不能加入,现在互助范围内的疾病都要赔付。
我们不讨论是否交费,只谈健康告知。保险行业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很多消费者仍然不知道健康告知的重要性,甚至不知道有这个限制。
其实我们应该问的是,这是保险业的问题还是互助的问题?
当然我觉得这是互助可以突破的地方。比如很多人的保健品没有健康信息,就成为了这方面的解决方案。
五、“死亡螺旋”不是互助独有、不是不可解决死亡螺旋是另一个被投保人诟病的重大疾病互助模式缺陷。事实上,死亡螺旋风险存在于任何形式的保险保障中,很多商业风险如长期医疗险、意外险等更为突出。
如果对参与成员没有健康要求,最健康的那部分人会觉得不划算而退出,导致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总医疗费用更高;成本的上升将促使新的健康会员退出...这种循环最终会让人们健康状况不佳,患病风险高,这是不可持续的,这就是“死亡螺旋”。
死亡螺旋不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死亡螺旋始终存在于保险产品的运营和开发中。许多保险产品也在不断调整费率和保险条款,以避免死亡螺旋的风险。互助也可以通过规则和人群筛选来避免。
很多人在谈互助模式的时候经常耍流氓。在他们固有的思维中,互助模式是不可行的,也没有规则调整空,他们甚至忽略了很多问题是安全领域的共性问题。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重疾互助并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模式循环。关于模型优缺点的讨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验证。
有人认为大病互助的探索是有益的,但已经分阶段完成了历史使命。
大病互助对社会医疗保障起到了巨大的补充作用。共完成互助20多万人次,累计赔付金额超过100亿元,为几十万个家庭解决了部分或全部大病医疗费用。超过1亿的保险健康用户以及产生的行为数据,将为保险保障和医疗健康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数据分析依据。
但在保险保障意识教育上,远远不足以完成阶段性使命;即使有了更多的选择,互助作为一种保障模式,也一直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互保险的发展也可以证明重疾互助的价值和发展空。作为最接近互助的保险模式,相互保险本身就是合规的存在。虽然国内的相互保险公司还没有步入正轨,但是他们在国外的发展已经给了市场足够的信心和发展方向。
(详见变更或网点:互助互保、互助互保)
我们在看待互助时,可以尝试不要简单地将其视为保险业的创新模式,而是将其归为互联网物种的范畴,比如低端颠覆的典型。完成了保险行业多年来一直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甚至在短时间内覆盖了大量用户,这是行政命令推动的新农合和惠民保险所无法比拟的。
(详见安全领域的互宝-品多多?》)
宝互离不会是互助的谢幕,而是整个行业的信任环境被破坏了。剩下的不一定各方面都做好,但一定要做好某些方面,比如康爱公社。
对遗民和整个行业,借用泰戈尔的一句话——世界用痛苦亲吻我,我要用歌声来回报。
#专栏作家#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大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长期以来,企业家一直专注于网络互助等创新担保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参与过重疾筹款、网络互助、互联网保险相关项目。
本文原载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PEPEPE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