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定位怎么发不出去(在这件事上,微信等巨头为何总“偷偷摸摸”?)

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产品更新的说明非常详细,而一些头部产品却是潦草的。对于这种现象,以钉钉和腾讯为例,从产品更新描述的价值、目标用户的情况、产品理念三个方面探讨其背后的产品逻辑。推荐感兴趣的朋友阅读分享~



前两天峡谷产品组讨论了一个话题:你们一般怎么写产品更新说明?

从这个延伸中,景老师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像微信、钉钉等巨头。,版本更新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拿了一次甚至不提,等着用户自己发现。

比如微信常见的更新说明有:修复了一些已知问题。



微信更新说明



更新PC端的说明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微信定位怎么发

以前工作的时候划水,呸,工作状态技术调整的时候,景老师经常会浏览一些产品群新闻,有时候会想发一些产品表情,所以自然也收集了很多产品表情。

久而久之,上面的表情会自动回落。这个时候,我会忍不住点鼠标右键,期待一个按钮“把这个表情移到前面”,但似乎微信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用户体验。

偶尔上周我的需求再次暴露的时候,习惯性的点右键,突然发现微信已经优化了这个体验,但是沉默了:



再比如,微信的PC端一直没有“拍一拍”功能,这个我相信对微信来说并不难。直到前几天发现微信悄悄优化了这个体验,依然悄悄进村:



如果说这是微信的一贯风格,那我们来看看钉钉,以钉钉文档为例。几乎每次更新也是一句话:修复已知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但是镜像同学每天都用钉钉文档办公(钉钉运营同学看到了主动赚钱),而且还在不断发现小惊喜。钉钉文档更新没有任何说明。最多偶尔挂个新的或者热门的图标,但是很多小功能真的不解释。

例如,当使用项目编号时,文档采用顶部和底部对齐线,以及折叠按钮。说实话,这个功能我琢磨了很久。我觉得是很好的体验,读写效率很高,但是钉钉很久没有跟进了。上周,我突然发现它已经潜入了这个“重”功能:



再比如,界面设计一般不被工具化应用的设计者所重视,但好的界面设计带给用户的愉悦和满足感仍然是效率的关键辅助。镜像生有点被完美主义逼的。比如我一直认为背景填充颜色不能渐变,和Axure相差甚远。

还是上周,钉钉文档不仅默默更新了页面背景颜色可以逐渐填充的小体验设计,而且文字也可以逐渐填充,增加了艺术色彩。当然,这一切都是默默更新的:



与微信、钉钉等头部产品的更新说明相反,产品的更新很多。好像每个产品的细节都要告知用户,怕用户不说发现不了。

描述完现象,我们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有的产品更新说明这么简单,有的产品说明却像散文一样?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或许可以更好的理解背后的产品逻辑。

一、产品更新说明的价值

我认为产品更新说明有三个共同的价值:

首先,产品更新描述最常见的功能就是介绍新版本功能,让用户更方便快捷地使用新的产品设计。

其次,可以传达运营思路。很多产品更新显示,堡垒自从被运营征服后,几乎成了运营极,每次更新都是满减、最新活动等等。

另外,我觉得也是最深层次的产品更新描述是一个窗口,可以体现产品的调性,甚至传达背后的价值主张

举个例子,朋友们肯定都看到了,有些app的更新指令很活泼:我在开发,产品睡着了。让我来写这个更新说明。

这会给用户带来亲切感,甚至让用户想起公司团队的开放氛围等。,这其实是对公司产品的低调宣传。

二、符合目标用户情况

景老师一直觉得,产品的任何决策,一定离不开目标用户,目标用户应该是产品决策的牵引力。

比如过年回农村老家,看到红色的路边墙上有一条醒目的标语。广告语简单直白:宴宾楼有套房,回家有面子。

你看,这是一个很好的运营口号和宣传策略,与目标用户高度契合。

回到微信产品更新描述的话题,这个产品决策自然离不开目标用户。说到目标用户,我们离不开目标用户的数据。

显然,作为国民应用,微信虽然定位为社交工具,但显然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基础设施,拥有庞大的用户,各种用户画像。在这种情况下,更新显示选择最大公约数可能不是最佳解决方案。

所以产品更新说明要一目了然。反正基本功能应该是有的,你经常用的功能需求也已经有了。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微信不是高歌猛进,而是小心翼翼的流量。朋友圈里教小龙做产品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谁能比小龙看到更详细的微信用户数据呢?

还是那句话,用户数据是影响产品决策的关键因素!



三、符合产品理念

景老师一直觉得微信的产品理念是其产品决策的核心,一切决策都可以从产品理念来回答。

之前听张小龙在公开课上提到,微信的产品理念之一就是平等,他认为和用户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这种导向下,你不能在微信APP里用“你”这个词称呼用户,你看到的都是“你”这个词。

所以微信这样的巨头,用一句永恒的话,把已知的问题固定了下来。我觉得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遵守产品理念是其产品功力的体现。

比如张小龙也说过,微信的定位是工具,工具就是用完就走,不过度打扰用户。

尤其是说到“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可以说是大道至简。《思考,快与慢》一书解释了“少即是多”的概念:

例如,在昨天的情人节,你买了一份昂贵的礼物送给你的伴侣。如果你把它和小礼物捆绑在一起,你昂贵的礼物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少即是多”,比如写多了就很难突出重点,甚至没人看。如果你写得很少,效果会很好。拼命表现是一种技巧,有时候一个人离开也是一种技巧。

当这些约束成为它的价值主张时,它的产品更新说明一定非常简单。所以我认为一定有微信团队的“细水长流”和“大道至简”的价值主张。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更新描述背后是有很多逻辑支撑的。如果向下拆解,我们会发现很多“产品美”。

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专栏作家#

产品大峡谷,微信官方账号:产品大峡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业务观察等。

本文由@产品大峡谷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