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电影市场迎来了诸多利好消息。先是春节档以60.35亿的成绩拿下历史第二,然后全年总票房40天突破100亿,创下纪录。
然而成绩之下,电影市场面临的争议也不容小觑。“史上最贵春节档”造成高票价,观看春节档的人数流失近三分之一。观众是不是“抛弃”了电影院?我还能买到便宜的电影票吗?
在新浪电影发起的“春节你为什么不去电影院”投票中,6.1万人选择了高票价,排名第一。2月25日,新浪娱乐举办新浪潮论坛,邀请业内人士和观众代表共同探讨。
伯乐营销创始人张文波从营销方的角度提供了片方的观点。田玉娥电影管理公司总经理田佳作为电影院的代表,对电影票的定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电影博主口袋电影易和快闪女孩思思创始人从观众角度发言,围绕票价问题展开对话。
“史上最贵春节档”不是一句空话。预售第一天郭毅就买了电影票。总支出约160元,比去年的106元上涨近50%。第一年年初全国平均票价高达56元,去年40元,“短短一年暴涨40%”。
春运票价高会正常吗?田佳认为,今年票价“异常”的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疫情导致影院经营难度加大,大部分影院在年初一的时候需求大于供给,影院在利用这段时间大规模提高票价。二是鼓吹最强春节档的信息太多。“圈子里的高给员工一种今年特别火的错觉”“涨价不理智”。
高票价引发热议,部分观众怀念大规模“门票补贴”的时代。“之前9.9元,19.9元,大家都好舒服,现在涨这么高。”郭为说。
当时互联网售票平台“跑马圈地”,电影公司提供大量补贴,提高排片率,让观众以远低于结算价格的票价观看电影。田佳回忆,2011年电影票结算价格在20元左右,随着时间的发展,2017年和2018年平均结算价格提高到30多元。
但论坛上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限赔令”的发布,猫眼、淘宝电影两大票务平台地位稳固,票价逐渐恢复正常,大规模的“票补”一去不复返。
大规模“票补”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14年《变形金刚4》的上映。当时市场上有很多互联网售票平台。为了提高市场份额,猫眼、格瓦拉等平台通过线上“票补”提供低价电影票,刺激消费者下载app、注册会员。
同年国庆,《心花路放》制片方和猫眼各补贴1000万元,计入影片宣传费用。电影预售票房达1.1亿,成为国内首部预售过亿的电影。最终,《心花路放》以11.69亿票房收官,成为当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超低票价下,观影人数大大增加。随着业界尝到了“票补”的甜头,各方立刻开始跟进。2014年全年总票房296亿,到了2015年,应该会增长到近438亿,猛增近50%。但是“票补”注入的水分很多。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表示,2015年票房440亿元,电商“票补”规模达到40亿元。
不可否认,“票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观影习惯。但因为票价低,进电影院的观众难免会有看谁便宜的心态。
于是,片方之间的“价格战”硝烟弥漫,迅速加大了宣传成本。伯乐营销创始人张文波认为“门票补贴”是当时重要的营销手段:“每个电影公司都要投入更多的预算,导致投资成本增加。这是一种恶性竞争。”
同时,经过三到四年的市场培育,大部分观众已经养成了网上购票的习惯。但在互联网票务平台“烧钱”补贴的竞争下,猫眼和淘宝电影平台脱颖而出。“我不可能再通过补贴你来继续提高我的市场份额和注册用户,所以我不会再用这种方式发展了。”张文波分析道。
2018年9月,“限赔令”出台,大规模“票补”时代正式结束,票价基本从19.9元涨到35元左右,回归正常票价。“总的来说,(取消)的原因是大范围的‘机票补贴’不赚钱。以后票会越来越少,这将是常态。”田佳说。
郭毅补充了他对合理票价值的看法。春节期间,有观众对比了国内和美国的票价。据郭毅介绍,美国认为电影是大众消费,票价不应超过普通工人时薪10美元。目前平均票价为8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约50元。他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价格锚点。
猫眼专业版显示,2022年春运平均票价为52.7元,年初一平均票价达到56元。
“按照过去,前缀3很正常。一旦过了前缀5,观众就会觉得有点问题。去年整个电影行业的平均票价是38元,大家还是能接受这个票价的。前缀5是一个新节点,受众接受度不是很好。目前从38元到45元比较合理。”
a也认为“5”的开头是一个重要的价格节点。他呼吁影院今后不要过度提价。“太大的增长肯定会让观众接受不了。即使是春节档,我觉得全国电影票价也应该在50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