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新闻网
温州浙福边贸水产城开业后的景象。林思思摄
温州浙福边贸水产城。水产城供应图
温州网讯在浙江和福建两省交界处的苍南,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福建省宁德市的渔民向苍南出售大量海鲜,苍南人向宁德出售海鲜,然后温州人去宁德的海鲜美食街吃海鲜的络绎不绝。
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当地的一个“市”不无关系。
市外,苍南及周边省市渔区20多万渔民送鱼进城,解决渔业基地“卖鱼难”问题;在“城”里,385个摊位代人买卖这些渔产品,提供销售、运输、加工、会计等5000多个岗位,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
这个“城”就是位于苍南县灵溪镇104国道与建兴西路交汇处的温州浙富边贸水产城。随着日复一日的“进城”“出城”,创造财富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一个神话
每天下午5点左右,水上城市周边的餐饮、娱乐等场所陆续开门营业,街道开始热闹起来。
这个热闹和水上城市开业时间有关。“水产城晚上6点开门,所以晚上是鱼商人流最集中的时候。”水产城出口一街之隔的小吃店老板武梅云告诉记者,10多年前,当水产城的知名度与日俱增时,她和家人在市场周边选了一块场地,做起了地摊生意。营业时间是每天下午5点至凌晨,该店每天接待多达100名食客,年营业额超过100万元。
武梅云只是许多获得财富的人之一,他们的“繁荣”来自水上城市的出现。
温州浙富边贸水产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为打破邻县沿海乡镇“渔霸”横行、市场垄断的海鲜交易局面,老市场经营者建议将渔货通过陆路运输转移到苍南灵溪镇,成立水产品经纪人事务所,为双方议价提供服务,并制定手续费标准,建立公平公正的交易市场。
到90年代末,水产品交易市场成功入驻灵溪镇老路市场,并逐渐占据了当地及周边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最大份额。于是,市场经营者于1998年成立了苍南水产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打造浙南、闽东最大的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温州浙富边贸水产城。2000年,水产城建成投入使用,经营户从路边搬进专业市场,结束了“城”无“市”的漫长历史。
20多年来,水产城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革、整治经营环境、细分市场功能区、建立人性化服务等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
如今,水产城内设有鲜品、干品、冻品、综合品交易区,水产品上千种,经营摊位385个,为苍南县及周边地区20多万渔民提供了销售平台,配套设施有三星级酒店、5000吨冷库制冰厂、大型停车场、货运物流等。,直接带动了当地的风华社区和陀社区。
一条“两桶金”的贸易之路
水上城市衍生出的财富不仅惠及当地,而且跨越省份。
他是刘建国宁德的一名渔民。从2015年进入捕鱼行业以来,每年8个月的休渔期,我几乎每天都要往返浙江和福建。
每天中午,他从宁德市霞浦县三沙码头,将重达2吨多、价值20多万元的鲳鱼、带鱼等10多件渔民海鲜装载到温州浙富边贸水产城,下午2点前到达。随后,他立即卸货、分拣、摆摊,将海鲜交给水产城交易所出售。晚上6点水产城开业后,刘建国从“卖家”变成了“买家”,进入市场寻找霞浦本地市场需要的海鲜产品。晚上9点左右,刘建国坐了一辆车??重达1吨多、价值10多万元的鱼、龙头鱼等海鲜,晚上11点多到达霞浦县三沙镇,将产品送到当地经销商手中。第二天凌晨4点左右,这些海鲜被送到当地的农贸市场、大排档、高级酒店等地,端上福建市民的餐桌。
刘建国与温州浙富边贸水产城的缘分,源于他的父亲刘金菊。2003年,渔民刘金菊在寻找海鲜市场时,得知温州浙富边贸水产城的存在,确定这个市场有价格交易、运输距离短的优势,便将自己的渔船交给雇来的渔民打理,自己上岸转业成为渔民。
让刘金喜高兴的是,他把整卡车海鲜交给水产城的代理商赚“第一桶金”,发现水产城海鲜品类丰富,其中有大量不是霞浦渔区生产,却在霞浦市场热销的海鲜产品,于是他又拉了一卡车可以供应给霞浦市场的海鲜转卖给下级经销商,成功赚到了“第二桶金”。从此,“满车来,满车回”成了刘金菊的致富之道。
“长期以来,霞浦一直缺乏大型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导致客流难以集中,没有一个客户能一次性买下我们捕捞的所有海鲜。但是海鲜一旦上岸,最好卖的时间也就几个小时。错过了就不好卖了,就算能卖也卖不出好价钱。”刘建国说,温州浙富边贸水产城作为水产品集散地,有条件对各类海产品进行分级处理,可以充分吸纳他们的全部渔获,并为他们提供其他货源。就这样,儿子步父亲后尘,一边“进城”卖鱼,一边“出城”买鱼,重复着“两桶金”的行当。
一幅“商业世界”的图画[S2/]
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记者走进市场,感受水上城市的商业气息。
夜幕降临,市场灯火通明。工人拉着车或手推车穿过人群,喊着“走吧!让!让!”那个身影很快就在我们面前消失了。记者发现,无论站在哪里,哪怕只有几秒钟,“让”的提示音总是从背后传来。交易过程中,喊声、喇叭声、拖车声、装卸声,一箱箱水产品被搬进搬出。
随着经营活动日益活跃,经营品种越来越多样化,辐射区域不断扩大,水产城还与福建、广东、海南、山东等省主要渔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确保货源充足。同时,水产城的梭子蟹、虾皮、紫菜、黄鱼等拳头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东南亚、东北亚、北美等地区。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水产城的交易量仍比去年有所增长,满足了消费者对海洋生鲜的需求。
近年来,水产城先后获得“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全国名牌市场”、“中国十大水产品交易市场”等荣誉。2021年,市场交易水产品25.37万吨,交易金额超过40亿元。按61亩左右的市场面积计算,平均每亩交易额达到6500多万元。
水上城市的“商业世界”是苍南努力发展商贸,打造浙闽两省枢纽型市场集群的一个缩影。“做好市场集群,带动相关产业,搞活经济,富民强县,展示了苍南建设共同富裕县域样板的生动实践。”据苍南县商务局商贸市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苍南已培育发展年营业额过亿元的集贸市场10个,这些市场年总营业额约12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3万余人。县城灵溪镇入选2020年浙江省首批现代商业城镇。
城市的月光,正在照亮共同富裕的梦想!
专家意见
夏守辉(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温州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副主任)[/s2/]
温州浙富边贸水产城连接浙江苍南和福建宁德,从两市对海鲜的需求差异出发,建立交易市场。依托这个市场,刘建国等渔民利用贸易流通,构建两个城市之间的双向流通,体现了需求促进流通,流通产生价值。基于市场需求,温州浙福边贸水产城“从无到有”、“从无到有”,带动了销售、运输、加工、会计等5000多个就业岗位。围绕它,逐步发展成为循环经济生态圈,有效带动周边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寻找需求互补的区域或产业,建设贸易枢纽市场集群,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以点带面,促进产业、搞活经济、富民,将为促进共同富裕开辟有效路径。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党媒信息国家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