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文姬·华商》是陆敬之写的。
超过2.5亿!
中国脱发人数不断刷新纪录,平均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脱发,其中男性约1.63亿,女性约8800万。90后已经成为脱发的重灾区。
防秃行业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除了假发,试图治愈脱发的防脱产品和手术也在不断涌现。他们可靠吗?
01.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防滑答卷——张广101
以“擦”治“秃”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防脱技术,也是中国第一家防脱企业使用的技术。
1974年,经过100次失败的实验,赵章光终于配制出一种生发剂,命名为“101生发酊”,以纪念他的100次实验尝试。这一小瓶生发酊,后来造就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防摔企业——张广101。
在成为张广董事长之前,赵章光是温州乐清县的一名赤脚医生,主治皮肤病。有一天,一对父母带着18岁的女儿来找他,说小女儿两年前开始脱发严重,家人四处求医,但没有效果。
为了治愈这个女孩,赵章光开始了研发之路。为了填补药材费用,我卖了婚戒,用自己的身体试药。最后,我第101次成功配制了生发酊。
一小瓶药水就能让脱落的头发重新长出来。消息很快传开了。十里八村的地中海人来到这里,其中有一位浙江工人日报的记者。
赵章光妙手回春,记者妙笔生花,生发酊101声名鹊起。然而,由于没有合法的医生执照,作为独家中药秘方的赵章光在推广产品时一直碰壁。
直到1985年,一直在寻找营销出路的赵章光来到了郑州。当他在街上看到长发少女护发的广告时,恍然大悟。“把生发和护发的概念揉合在一起,不仅可以绕过药物的高标准审查,还可以批量生产。”
1987年,郑州“101”毛发再生精厂正式成立,“101”产品完成了从“试制配方”到“正式鉴定、批量生产”的转变。
郑州的工厂没开多久,北京政府就抛出了橄榄枝。北京市民政局以100万元、全家北京户籍为条件购买了赵章光的配方奶粉。但那时,从研发到推广,赵章光已经和101产品一起工作了十三年。对他来说,“101”就像他的孩子,不能随便卖掉。
屡遭拒绝后,北京市民政局再次找到赵章光,“好吧,我们不买配方,我们邀请你来北京建厂。”这一次,赵章光同意了。
1990年,“张广101”通过了卫生部门的批准,成为首批护发专用化妆品之一。
在随后的6年里,张广101获得了11项国际发明奖,并参加了日内瓦的世界发明博览会和新技术展览。
到1998年,张广101缴纳的税收已占北京市朝阳区总税收的三分之一。赵章光登上美国《财富》杂志,在中国富豪榜上排名第八。在“万元户”时代,他早早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
2000年,染发开始流行,张广101顺势推出了日常护理的洗发护发系列,提出了洗发护发生发三位一体的理念,并在全国迅速扩张实体店。从2000年到2010年,张广已经拥有1500多家门店。
然而,高层宴会的客人张广突然倒下了。
2010年,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道张广101D生发宝系列产品含有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雄激素性脱发外用搽剂米诺地尔,一直以“纯草本”概念营销的张广被狠狠打脸。
尽管张广的解释是:“第一,米诺地尔的出现是操作失误;第二,含有米诺地尔的产品只发往新加坡。”
然而,夸大宣传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对张广的信任,随后张广的销量急剧下降。最差的时候,一个月的销售额都赶不上前一天的销售额。
这不是张广第一次被负面情绪污染。2021年2月,安徽马鞍山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查获一批张广101产品,包括生发剂、生发水、防脱生发水等。“黄体酮”不符合要求。
然而,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张广并没有受到丑闻的困扰,而是凭借17%的市场份额,在生发洗发水领域取得了不算太差的成绩。
然而,人们的质疑从未停止。很多人说张广是智商税。
毕竟张广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身份是“特殊用途化妆品”,并不是真正的药品,所以疗效很难得到保证。
02、21世纪科学防脱答题卡——永和植发
2010年,当张广陷入米诺格丑闻时,张宇成立了永和医疗,成为中国首家获得ISO认证的植发医疗服务商。中国的防脱行业也迎来了新的答案——植发。
1998年,初到北京的张宇将目光投向了植发市场。当时,张广是主流,人们认为防止脱发的最好方法是涂抹药膏。大量的市场需求,单一的解决方案,以及植发行业的低门槛、无标准,让张宇看到了蓝海。
一年的准备时间,张宇在雍和宫的第一家植发店开业了。一个10平米的阳台,放着一台手术机。
那时候植发还是要割头皮的,是一种侵入性的手术。由于对卫生、安全和技术的担忧,许多顾客感到害怕。但是张宇很固执,最后有了一个客户,会因为一些指标不符合手术标准而推掉。他总是把一万块的手术费拒之门外,房东看不下去,说他是块“木头”。
张宇说:“我的生意虽然不大,但不骗人不骗人,是真的。”
这个现实也成就了现在的永和。2000年后,雍和宫附近的植发店开始增多。为了抢客户,大家开始虚报成功移植毛囊的数量,往往上百甚至上千。虚报已经成了潜规则。但张宇和“木头”一样,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仅不报太多,而且如果运营效果不如以前,还会对客户进行赔偿。
这份诚意让张宇的知名度逐渐积累,邻里间口口相传这家“环境一般,但老板有良心”的店。2005年,张宇为该店注册了商标。为了纪念雍和宫的第一家店,他把店命名为永和,把“口”字去掉了“和”字,因为张裕觉得做生意要少做。
雍和宫的这家店开了八年,张宇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2008年,张宇成为中国第一家引进FUE技术的植发店老板。与传统植发手术不同,FUE不需要切口,让永和实现了从“手术”到“无痕”的技术飞跃。
与赵章光的命运相似,引进FUE技术后成功治愈的第一位患者张宇是一位论坛博主。“手术16小时成功移植2000个毛囊单位”的故事随着论坛文章流传开来。雍沃之法,火了。
永和作为防滴行业的后起之秀,以高客单价和高毛利率开始了“双杀”之局。
在永和,提取一个毛囊的价格在10元-20元。一个毛囊可以植入1-4根头发,一次植发手术需要移植4000个毛囊。平均植入一根头发需要5-20元。不算后期护理,光植发手术人均消费就有2.7万元。在高客单价下,永和的毛利率可以达到74%,这个利润水平甚至可以媲美五粮液。
2017年,专注于植发行业的中信产业基金看中了永和的造血能力,向永和医疗投资3亿元,带领永和走进资本大门。
中信的加入,给了张宇进一步扩张的信心。2018-2020年三年间,永和植发的营销成本分别为4.64亿元、6.5亿元和7.8亿元,销售费用占比49.6%、53.1%和47.6%,营收一半来自广告。
电梯、地铁、公交、Tik Tok、哔哩哔哩都能看到“拯救发际线,寻找永和”的广告。
十多亿美元的广告费花得很值。
2020年,永和在全国拥有51家连锁机构,植发收入达到14亿。2018-2020三年间,累计治疗人次超过17万,已成为行业第一。
然而,头发移植是一次性交易。做得好,头发已经长出来了,不会来了。做的不好,头发会更秃,你就不会来了。为了扩大用户基础和粘度,永和收购了石云勋在mainland China的业务。发源于伦敦的护发老品牌石云勋,拓展了植发以外的护发业务。
永和迅速完成这笔交易,与中信产业基金密切相关。
中信产业基金控股的美容连锁公司美丽园,2013年收购了石云勋在中国的整体业务。永和在中信的帮助下迅速完成了对石云勋业务的收购。
市场大,利润率高,加上中信的帮助,永和的资本化已经走向快车道。
2021年12月13日,永和植发以每股15.8港元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植发第一股。其中中信证券合计持股35.34%,其他主要股东包括易方达基金、常青藤资产管理等。
永和上市了,是不是说明治疗脱发很靠谱?还是不一定。
【/s2/】在植发这件事上,技术主要是进口的,大部分仪器都是购买的,那又有什么区别呢?-医生的技术。
所以永和是否靠谱,要看医生的素质。
2018-2020年,永和的人力成本分别占成本的45.6%、43.4%和39.8%,收入中只有不到一半是医生和培训。还撰写了《植发技术的R&D与技术服务》,从术前检测、毛发设计、术后护理三个主要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范。
从权威性和成本投入来看,永和也把医生的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但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管理难免疏忽,永和也因为手术失败被消费者起诉。
植发不同于整容。整容肉眼可见,但植发看起来差不多。所以,肉眼很难分辨一个医生的技术是好是坏,其实是个谜。
存活1000个毛囊也是成功的。在技术熟练的医生手里,存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技术差的医生只有50%。换句话说,好的医生从客户后脑勺提取1002个毛囊,可以活1000个,而差的医生要提取2000多个甚至4000个毛囊才能保证存活毛囊的数量,这可能会对客户后脑勺的毛囊造成永久性损伤。
所以永和论文的分数还有待观察。上市只是一个开始。要得到完美的答案,永和应该在扩张的同时改善管理,保证医生的植发技术,少开发无用的产品,多研究硬核技术。
2021年03月——防坠行业的下一张答卷会是谁?
从张广到永和,从施药到植发,到防止秃顶,出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
首先,生发和植发各自开花,谁也不称霸天下。这是由于生发存在天然的技术壁垒,尤其是生发企业,想要涉足生发领域的研发,人力成本太高。但是反过来,植发企业更容易进入生发领域。2021年底,永和完成与美国假发品牌哈发的并购,积极进行咨询、植发、护理、假发销售的整合。由此可见其横向发展的野心。然而,植发机构的扩张暴露了永和管理上的漏洞。多线事业是一艘更大的船,永和能否稳稳掌舵还不清楚。
其次,这个最擅长拼技术的行业,拼的是营销。【/s2/】近年来,防脱发消费群体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年轻化和脱发女性增多。在2.5亿脱发人群中,30岁以下占69.8%,26-30岁占41.9%,其中女性占35%。换句话说,防脱不再是中老年男性的天下。为了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防摔行业开始了营销升级。老品牌张广和王霸都开始了IP联合品牌,并在包装和视觉设计上下功夫。永和在小红书、微博等新消费、种草平台上与KOL联合推广。
但是,似乎大家都没有在科研开发上下大力气。根据张广天猫店的数据,销量领先的依然是成立初期就被认可的101生发系列;王霸最近的2021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没有产品研发的支出记录;在永和的招股书中,2018年至2020年,相对于接近营收一半的营销费用,其R&D费用仅分别占总营收的0.8%、0.7%和0.7%。
防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先进的技术研发。但目前国内无论是生发赛道还是植发赛道,都更注重“买”用户,而不是“买”技术。
显然,应该为技术而战的行业正在为技术而战。或许这才是防摔行业产业升级的真正突破口。
明年,毛囊克隆技术将正式在人体上进行测试。如果坏死的毛囊能够再生,将给人类抗脱发事业带来全新的格局。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希望看到防摔企业像这样在科研上积极布局。
可惜“秃顶”打了40年,从垄断到混乱,却没有一家企业为脱发本身的问题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参考资料:
[1]《张广101变化:新零售时代,最重要的是满足消费者》经济观察家李晓丹
[2]《张广101》又上“黑榜”了!两款发制品检出性激素“环球网综合报道”
[3]“张广米诺地尔疑云”时代在线网
【4】《神奇的张广101》创造了京沪两大首富!胡华成
【5】《植发第一股:永和医疗集团掌门人张宇的逆袭故事》人民资讯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