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Xi·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刚刚出版的《求是》杂志第20期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新的阐释:“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一律的平均主义。”它进一步揭示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深刻内涵,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界和思想智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创新。

社会主义本质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个第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时所作的重要概括。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考察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这一概括完整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突出了这一本质规定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任务;第二,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第三,明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

***总书记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阐释。党的十八大后不久的2012年12月,***总书记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首先,从社会主义的整体本质出发,突出了共同富裕是具有“归根到底”意义的本质要求。***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的共同期待。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总的来说,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手段,以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为根本前提,突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二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双重意义上,突出了共同富裕是具有“奋斗目标”含义的“本质要求”。***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在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结合中,共同富裕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跃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赋予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并行不悖的,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总书记在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阐述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坚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还强调“分配依赖于生产,它反作用于生产,‘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能力的分配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生产条件的社会分配从根本上说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着人们在分配中的地位。社会既定的分配方式反作用于生产,决定了社会成员在生产中的地位。因此,***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分配的“制度安排”问题,即:“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人得大钱,穷人吃糟粕’的现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两极分化”的必然趋势是对立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可以在制度层面合理处理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但不可能在制度层面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规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要在制度层面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还要在制度层面进一步解决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不能把共同富裕的制度规定等同于“公平”与“效率”的制度关系。也不能用共同富裕的制度要求来反对“公平”与“效率”的制度关系,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制度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制度飞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时刻,***总书记再次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紧扣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体制机制“本质要求”,从“本质要求”上对共同富裕的战略性、普遍性问题作出新的阐释和新的部署。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结果,是对新的发展阶段根本目标的深刻把握。在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有针对性的法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从“十四五”时期开始的新的发展阶段,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不断成长,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美好生活”的各方面需求作为社会“需求”,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供给”。相对于“需求”的不断增长,“供给”能力和水平的不平衡不足,显然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分析我国发展不足的突出问题时,***总书记提出了六个突出问题。除“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两个突出问题外,其他四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境任重道远、民生保障有短板、社会治理仍有软肋”。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是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也是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特别是***总书记提到的后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直接关系到“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和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主要方面。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已经成为处理和解决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方向和根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重在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新的发展极和着力点的基础和定位。党的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部署。一是在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解读中,明确提出了“全体人民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要求;二是在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要求。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勾画了“第二个一百年”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和前进路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把共同富裕的目标向更远的目标规划。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不仅从战略目标上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而且从发展规划上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完整战略,特别强调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主要措施上,强调“要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体系,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的调节和精准力度,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格局”。“第二个一百年”伊始,这些部署和举措凸显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战略意义和方略。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燃眉之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庆祝大会后不久,***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的战略意义和方略作了新的阐释。从总体上看,他提出了“坚持循序渐进,充分估计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进”的新的推进思路、实现路径和根本方法,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现代化”特征的深刻探索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总书记在对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总结中提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突出了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共建、共治、共享基础上的、分阶段推进和实施的共同富裕,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内涵。

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写照,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美好生活”涉及的需求范围全面,包括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第二,《美好生活》所涉及的需求是公共的,在实现方式上是共享的。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一律的平均主义。我们应该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一样,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把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加强全面领导。***总书记在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阐释中强调:“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人民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基础。”

第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逐步实现的特点。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齐头并进。共同富裕的特点是逐步实现,特别是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应该有步骤,有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促进农民和农村共同富裕,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民共同富裕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2017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要想办法搞好统一管理服务,用好集体资源和资产,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第三,共同富裕具有涵盖“美好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特征。共同富裕中的“富裕”不是单一的物质富裕,而是全面富裕。在富裕的内涵和发展上,尤其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891年,恩格斯在探讨未来“新的社会制度”中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时,提到“每个人也将获得平等的和更丰富的生活资料,享受信息,发展和表达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一切信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6页)。恩格斯所说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大体涵盖了“美好生活”的基本方面,在层面上呈现了“美好生活”的全面性。在“中国现代化”中,共同富裕的特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第四,共同富裕的特点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准确的表述。人们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建设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即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总书记提出:“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水平和发展能力创造更加包容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渠道,为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总书记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监管、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实现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的深刻体现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对“第二个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格局的探索中,提出了两个“全面”的观点: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将全面推进”。这两个“全面”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概括,深化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认识视野。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两个“全面”融入对中国特色社会发展模式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中国现代化新路和人类文明新格局。”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已成为两个“全面”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在总结过去各种社会文明形态的特点时指出:“一方人的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方发展的限制之上的。迄今为止,所有的文明和社会发展都是建立在这种对抗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颖性,不仅在于两个“全面”的新颖性,还在于彻底改变以往社会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弊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明确的意图和旗帜,从而开拓。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进一步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气派和智慧。

“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体现的两个“全面”的含义,也是马克思关于现实与理念关系的两个“全面”思想的中国化解读。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探索中提出:“个人的全面不是想象或想象的全面,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由此而来的是,他把自己的历史理解为一个过程,把自己对自然(也作为支配自然的实践力量而存在)的理解,看作是自己对自己真实身体的理解。发展过程本身是作为这个过程的前提而设定和实现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而不是使某些生产条件代表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1页)“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这两个“全面”思想,其实是马克思未来社会发展的最崇高境界,也是我们当前理解共同富裕的全面思想来源。把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把共同富裕的全面性与社会发展形态的概念联系起来,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当代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认识。

***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及其形态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第一位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因素及其形态演变的总结中,是“它们各自的需要、它们的生产力、生产方法和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什么?”最后,所有这些生活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7页)是一个序列过程和传递系统,其中“需要”起着基础性和牵引性的作用。

什么是pid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包括共同富裕的“需要”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牵引性作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个积累了几十年,又到了一个新起点的阶段。***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静止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不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自发地、被动地跨越的阶段,而是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态的、积极的、有希望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进步,量的积累,发展变化趋近质的飞跃的过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突出这一过程的特点和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本质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系统关系,将对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走向更高阶段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对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假定,在未来社会中,‘生产以全体人民的富裕为目的’,‘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全体人民创造的利益’。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命题,阐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当“为所有的人提供健康有益的工作,为所有的人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为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前进。”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深入探索。

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第一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从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相继取得巨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乐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回顾百年历程,***总书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最突出的成就,既是对百年辉煌的高度凝练,也是对第二个百年的深刻展望,凸显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的重大意义,体现了推动第二个百年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和信心。***总书记用“三荣”高度评价一世纪的伟大成就,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第二个百年的伟大成就必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也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三大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锲而不舍的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第一个历史任务后,进入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个历史任务的新的发展进程。195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讨论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景时,从“掌握自己的命运”的高度提出:“现在我们实行这样的制度,这样的计划,我们可以一年比一年富强,可以看到我们一年比一年富强。而这种财富是共同的财富,这种力量是共同的力量。”毛泽东同志强调:“这种共同富裕是一定的,不是我们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情。”(《毛泽东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496页)毛泽东同志早已揭示了共同富裕与我国将要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在联系,深刻表达了实现共同富裕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再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问题。1990年12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说,总有一天会成为中心问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不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最大的好处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邓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作出了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概括。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进入21世纪,胡锦涛同志将共同富裕道路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性跨越中,续写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新篇章。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时,***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顽强斗争,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越来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时***总书记也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需要努力去创造。我们的责任是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人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的首次公开讲话,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密切关系。这凸显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本质要求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对新的发展阶段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资料来源:红旗文稿2021/20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