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福建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见人见事的实效,强化政治监督,深入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整合协调“四个监督”,精准查办突出问题,严惩粮仓“主人”和“蛀虫”,以强有力的监督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自上而下的合作加强监督检查
福建省纪委监委坚持高屋建瓴,成立专项整治工作组,纳入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由纪检监察室牵头,根据情况调整监督重点,统管结合、分工负责,扎实推进全省专项整治工作。
省纪委专项督导组下沉南平、宁德、漳州、莆田等4个市,对7个基层粮库和4家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抽查。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狠抓基层收购、储存、销售三个关键环节,联合业务主管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拉网式”清查,建立问题清单,实行对账销号,全面摸清底数。
泉州纪委监委开展成品粮油委托代储“房组”联动专项监督,发现问题12个,提出强化监督监察建议9条,推动市发改委修订《泉州市成品粮油应急储存管理规定》。龙岩市新罗区纪委监察局督促粮食局、财政局等主管部门对监管责任落实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发现问题12个,督促相关部门完成整改9个,处理5人次。
同时,福建省坚持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底,下沉村组体察民情、走访民意,将群众反映强烈的涉粮腐败问题列为监督重点,让群众感受到专项整治的变化。
专项巡视全面查清问题
专项整治开始后不久,福建省委巡视组召开会议,部署涉粮领域专项检查工作。省委派出7个专项巡视组,各设区市成立76个专项巡视组,同步对837个地方和单位进行全面“政治体检”,力求弄清问题,找出症结所在。
为确保专项检查的准确性,省监察厅紧盯基层粮库,扭住粮食安全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着力查找套取国家粮食收购资金、涉粮资金管理使用不严、涉粮资产监管不力等问题。
市县两级检查机构按照“提升检查+交叉检查”的原则,综合运用建制、半建制等手段。,同向发力,疏通缓解痛点,合力打出“组合拳”。
“我们把交叉检查作为粮食领域专项检查的一个重要方式。巡视组副组长、联络员为本地巡视干部,巡视组组长等巡视干部从另一县(市、区)调入。”漳州市委督查室主任张建星说,此举既能有效打破本地“熟人效应”,又能促进外地督查干部尽快了解县情、开展工作。
宁德市委派6个检查组开展专项检查,采取周报、中期报告、阶段报告等方式。,并配合省督查组深入了解情况。共发现问题386个,移交问题线索21条,2名干部主动投案。
专项检查期间,省市县三级检查机构发现问题2507个,移交问题线索222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与同级巡视机构密切配合,组织力量快速核查专项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
通过调研和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福建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责任、腐败和作风问题,加强监督检查,紧盯人财物、重点单位、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的突出问题,从严从快查处涉粮领域腐败案件,持续形成高压态势。
“我们建立了不同层级的涉粮腐败问题线索台账,每周‘一调度一通报’,对全省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度,通报各地自查自纠情况,查处案件,督办重大线索和案件。”福建省纪委第二纪检监察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福建省纪委监委坚决清除粮仓“主人”和“蛀虫”,同时着力推动建章立制补齐短板。
福建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查摆建设为重点,继续巩固专项整治成果。莆田市城厢区纪委监察局督促建立健全粮食购销管理规定、粮食储存规定和财务管理制度。平和县纪委监委组织召开全县警示教育大会,针对粮食腐败案件暴露出的粮食仓储职能部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把手”滥用职权等问题,督促发案系统党组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化以案立改。
“粮食有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稳定政治责任,强化政治监督,严惩涉粮腐败,不断深化专项整治成果,增强“三不”综合效应。”福建省纪委主要负责人说。(姚林陈越虹张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