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采购网创办时间(孤独的宗庆后,落寞的娃哈哈)

文|李氏商业评论,作者|金梅



宗在一个节目现场被主持人拷问。

"这个娃哈哈矿泉水瓶的瓶口有多少根螺纹?"“四圈。”宗不假思索。

"矿泉水瓶里有多少根线?"“八路。”一样坚定。主持人数了数,“只有六个?”宗后卿笑道:“上面还有两个。”

主持人增加了难度。“瓶盖上有几颗牙?”“你的话题很棘手,”宗后卿笑着说。“一般有18颗牙。”主机数了一遍又一遍,真的是18台。

30年来,宗像空气一样渗透在娃哈哈的每一个细节,他和娃哈哈早已融为一体。

“娃哈哈减去宗后卿算什么?”有记者问宗的独生女。

“等于0”,的回答是对宗的肯定,也耐人寻味。距离宗原定2015年70岁交班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他一直没有交班。

2021年12月,娃哈哈宣布宗馥莉成为集团副总裁。有人说,这个拖延了好几年的接班人,似乎前途光明。

宗要从娃哈哈的细节中走出来?

宗后卿不行了?

从顶着烈日骑三轮车创业,到三次登顶中国首富,宗是孤独的。他没有依靠,也没有一个可以分担风雨的肩膀。

穿着布鞋,从路边摊买了几十件衣服,坐在二等座,即使成为首富,宗也没有改变努力工作的习惯。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有几个大箱子。这些“饱经风霜”的行李箱里装着娃哈哈的产品。“出差的话,拉起就走”,这是宗习惯的。

他一个人住在办公室旁边的小卧室里,一天工作16个小时,一年有200多天在市场上跑来跑去,连正月初一都不休息,一个月能出差十几次。这是他的常态。没有人比宗后卿更了解娃哈哈。宗后卿说:“这是我一生的梦想,也是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证明。”。

没有宗,娃哈哈不可能走到今天。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10万流动资金,但宗决心已定,签订了21万元的广告合同,并向社会公开征集产品名称。没有人支持它,但宗后卿决心。广告没有白做,娃哈哈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此后,每天都有一群人提着装着钱的编织袋去取货,堵在宗的小办公室门口。

眼看产品供不应求,宗“生意不好做”。1991年斥资8000万收购杭州罐头厂。这次没有人赞成,但宗下定决心要让小鱼吃大鱼。当时杭州罐头厂因出口产品资不抵债,宗认定这是抄底的好机会。就这样,娃哈哈果奶和八宝粥问世了,然后书写了一个商业奇迹。

1993年,畅销大江南北的娃哈哈开始承受成长的痛苦。当时所有消费品都是先货后款的模式,货款回收难成为社会问题。

“不付款不发货!”宗命令销售主管。

“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负责销售的人觉得宗是在自掘坟墓。

宗却不信邪,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把第一次付款变成了第一次付款和第二次付款。从此,娃哈哈不仅没有坏账,还建立了令人羡慕的渠道王牌——联合营销体系。后来,联合营销模式为娃哈哈赢得行业领先地位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有了渠道优势后,宗后卿模仿广州太阳神,做了最早的爆款“儿童营养液”。娃哈哈AD钙奶和矿泉水是为了乐百氏钙奶和矿泉水而做的。模仿河北小外地人的爱,推出另一款王牌产品营养快线...

依靠模仿本土或国际品牌,加上央视广告和地面店铺渠道的结合,娃哈哈的产品飞入了千家万户。



1688采购网

几十年来,宗后卿一直处于市场的最前沿。有人问他累不累,他却乐在其中:“和以前干活的时候比,两毛钱的时候,每天干活,天黑就睡觉,现在他太幸福了。”

当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时,宗后卿高兴地说:“等我70岁了,可以扶女儿上马,让她骑一骑,我就可以轻松了。”那一年是2004年,宗59岁。

从那以后,宗继续冲锋在前。2010年,娃哈哈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粉市场推出爱迪生奶粉。2013年,娃哈哈实现收入783亿元。当时白酒行业空前惨淡。宗斥资150亿元推出“领酱国酒”,企图在白酒低谷期抄底。他还为2014年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营收1000亿”。

然而,2010年之后,他似乎“失败”了。娃哈哈的奶粉没有兴风作浪,白酒的输入也打击了水漂。娃哈哈的多元化业务不仅贡献不大,还拖累了主营业务。2014年公司千亿目标没有实现,但业绩也下滑了7%。

长期以来,为了避免公司内斗,娃哈哈没有副总裁职位,也没有董事会,宗一个人在娃哈哈的风口浪尖。

2015年,宗70岁了,他还在孤注一掷地独自奔跑,抵抗着不断下滑的业绩。娃哈哈的营收在2017年降到了500亿,此后再也没有超过这个数字。

宗后卿一定很迷惑。他还是那么努力。他必须在车里处理文件。吃午饭不到15分钟。他必须亲自批准1000元的预算...他也是一个好老板。他不会解雇45岁以上的老员工。他帮助员工解决住房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甚至连员工的医药费都全额报销。2020年,他还发了60亿年终奖...宗正在尽力帮助娃哈哈消除一切可能的经营风险。

为什么会这样?曾经带领娃哈哈突围的宗现在是不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时代变了,联合营销体系不行了?

宗没变,他仍在独自奋力奔跑,但这一次变了。从粗放式市场管理的大时代到精细化管理的小时代,曾经支撑宗快销帝国的军队——联合销售机构,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战斗力。

宗在战场上的战斗,离不开强大的联合营销组织团队。这支队伍不仅帮助宗获得了行业冠军,还帮助宗在与达能的战争(达娃之争)中翻盘。达能甚至搬出了法国总统,但在联合营销组织的制衡下,不得不投降。联合营销体系甚至被哈佛商学院作为经典商业案例写进教材。

所谓营销联合体,是指厂商和销售商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此前,为了避免坏账,宗要求经销商提前支付10%的定金。怎样才能让经销商乖乖赚钱?

宗后卿规定,经销商年销售额越高,获得的奖励就越多,包括汽车、冰箱、洗衣机等物质奖励,以及实实在在的价格优惠。所以经销商想给娃哈哈多付钱,但是给娃哈哈的钱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多。

保证金是经销商每年销售额的书面质押,用于年底偿还保证金,并支付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利息。未完成定金的,应当扣除定金作为违约金。以2012年为例,娃哈哈的存款高达80亿。

这一政策不仅使娃哈哈有了充裕的现金流,也充分调动了经销商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与娃哈哈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就这样,全国8000多家一级批发商和16万家二级、三级批发商,让宗在中国市场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销售网络。1996年,达能在娃哈哈的持股比例为51%。经过10多年的合作,达能从合资公司获得了超过30亿的利润。达能入主娃哈哈后,宗失去了对娃哈哈的控制权,但联合营销机构仍在宗的控制之下。

宗在合资公司之外成立了一系列国企和员工持股的非合资公司,生产营养快线等产品。在联合营销机构的帮助下,业绩甚至超过了娃哈哈的老产品。2006年,达能认为宗此举违法,要求以40亿元收购这些合资企业,于是双方开始打起来。

2007年,达能对娃哈哈提起法律诉讼,达能还动用法国总统对宗施加政治压力,但宗扛了下来。

当时,在宗的呼吁下,联合营销组织开始抵制达能的产品。这种密不透风的抵制网络让达能崩溃,其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变得堪忧。而且达能提起的29起诉讼无一胜诉,仅诉讼费就高达5.7亿。一番权衡之后,达能只能知难而退。最终,宗以40亿元反向收购了达能力娃哈哈的股份,娃哈哈又回到了宗。

宗胳膊能拧大腿的自信,是联合营销体给的。然而,2009年后,娃哈哈受到打击,使得联合营销机构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2009年,娃哈哈开始淡化第二批商家,精简联合销售机构。5年后,为了提高对终端的控制,减少中间商数量,稳定价格体系,娃哈哈开始封杀第二批商家,一批商家直接走向市场。这一操作不仅造成了公司与第二批厂商的直接对抗,也让娃哈哈饱受一批厂商市场渗透能力不足的困扰。

那时,娃哈哈的目标客户已经从传统的冰摊、小店转向网吧、学校、大排档、夜市、BC型民营超市、小型连锁超市。渠道经理从管理几个渠道人员变成了管理十几个人,管理任务也从销量、回款率等粗放内容变成了终端见货率、终端形象建设等精细化内容。

然而,联合营销机构的成员们却一直沉浸在娃哈哈渠道王的昨日辉煌中。快枪快炮时代,联合营销系统的小米加步枪一直没有升级。娃哈哈的终端形象、服务、口碑、品牌都受到影响。再加上国际品牌的探索,加速了市场环境,娃哈哈在超市货架上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2015年,统一集团同学小明和海智的一席话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农夫山泉玻璃瓶装的高端矿泉水、婴幼儿水、学生水引起热议,路边的茶叶店也开始火爆起来...但是娃哈哈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今年娃哈哈销售受阻,抢货、窜货现象尤为突出。联合营销机构在过去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产品故障?

娃哈哈的产品老了,这一点宗、和网民都很清楚。

2018年,宗馥莉加入娃哈哈,担任品牌公关部负责人。她一上任就换掉了和她共事20年的代言人王力宏。她想摆脱娃哈哈产品的旧风格,但最后只是造成了很多谩骂。自那以后,宗馥莉几次推出新产品的尝试都失败了。



娃哈哈的产品除了老,还被贴上了不健康的标签,谣言在网上流传超过2亿次。不上网的宗后卿很担心2亿多条谣言的传播,但没想到在网上说了3亿次娃哈哈。宗后卿的商业逻辑是通过联合营销把产品推给用户,但他没有想到用网络来拉用户。

宗后卿如果没有抓住早期互联网的红利,肯定是有遗憾的,否则也不会高调进入电商领域。

但如果宗后卿一开始就积极拥抱电商,娃哈哈的神话就不会倒了?答案是否定的。

30年来,娃哈哈一直走在中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最前沿。然而,中国饮料行业整体增长从2011年的20%下降到2014年的13%,娃哈哈作为市场龙头必然首当其冲。

这种衰落是整体性的,不是因为宗无能,不是因为联合营销体系无用,更不是宗馥莉的“害群之马”。康师傅、统一、双汇、雀巢、可口可乐都没落了,娃哈哈不是个例。

行业整体下滑的背后,是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12-25岁的年轻人减少,这些产品的消费自然减少。随着新生代的崛起,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明显,高端食品和进口食品占比高,传统饮料企业势必雪上加霜。

即使宗从一开始就积极拥抱互联网,失去的市场也不是互联网能够弥补的。更何况早期电商渗透的城市市场根本不是娃哈哈的强项。

错过互联网不是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但是错过互联网让娃哈哈失去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心智沟通渠道。

娃哈哈曾经想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所以花钱在央视打广告就够了。但在这个时代,央视的广告不再有效。即使你投放更多的电视广告费用,在互联网上怀念娃哈哈,你的产品也没有办法到达年轻用户的心智。

随着时代互联网消费的去中心化,原有的大项人气降低,大项创新难度很大。娃哈哈的产品从来不担心卖不出去,曾经维持的价格体系开始被清货的经销商打乱。没有新品续写增长奇迹,终端租金上涨,人员成本和仓储成本增加,进一步冲击联合营销体,形成恶性循环。

“说白了,娃哈哈除了钱,没有其他优势,”曾担任宗个人营销秘书四年的罗建兴直言。“现在,用钱成功的时代早已过去。”

随着时间的变化,成熟的电商开始对娃哈哈产生真正的冲击。电商喜欢高利润的行业,服装、3C、生鲜之后不会错过快消品。普通产品最多会运送8-10次给用户。阿里的1688代购平台,一个大屏用户直接下单,运输次数至少减少3倍,节省30%成本。在现实利益面前,联合营销体的优势必然会受到冲击。

郭广昌说“我肯定不是靠一个团队打所有的仗”,但宗是单枪匹马,带着一个团队打了30多年。宗是个聪明人,但一个人再成功,也很难打败数字化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更难打败时代的大潮。

此外,宗的成功模式确实正在慢慢变成一个陷阱。娃哈哈陷入了惯性模式的怪圈——广告开道,大面积铺货,搬来住,不搬来卖被判死刑。低毛利的产品和新产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只能逐渐衰落。

娃哈哈是宗的全部,但宗应该已经不是娃哈哈的全部了。



宗近年来的自我反思是明显的。从来不做电商,不上市,现在带货直播180度大转弯,考虑上市,宗在做自我转型。此外,从2016年起,宗开始筹备管理层的接班,做业务流程改造和分级授权制度,努力勾勒娃哈哈“去宗”的蓝图。

“要想越过眼前的大山,只能另辟蹊径,干点别的。”这是宗馥莉的态度。2004年从美国回国后,从海外海归对国内商业环境的水土不服,到自己创办的宏声饮料集团撑起娃哈哈三分之一的业绩版图,自我认证的欲望越来越被尚未退休的宗压得喘不过气来。2020年12月,宗馥莉成为副总统。也许她离接手又近了一步。

娃哈哈应该告别宗后卿,告别自己熟悉的时代,这是娃哈哈开启新篇章的必然。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